論亂世三國第一謀士:鬼才郭奉孝遭天妒

2021-02-13 三國說


論亂世三國第一謀士:鬼才郭奉孝遭天妒


  導讀: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範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一首詩道盡了鬼才郭嘉一生出色的功績。若郭嘉不遭天妒早逝,三國歷史又該重寫。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易中天《品三國》:郭嘉和諸葛亮:誰是三國亂世第一謀士?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託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嘆,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場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曹操的這一聲嘆息或者說捶胸大哭被毛宗崗父子批得狗血噴頭,而且把這一哭和宛城之戰哭典韋聯繫起來了。戰宛城的故事,我們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講過,就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由於曹操自己的失誤,剛剛投降十幾天的張繡,採用謀士賈詡的計謀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著典韋奮不顧身拼力死戰才逃得性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卻均在戰鬥中身亡。事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痛哭流涕。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曹操是這樣哭的:「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於是他身邊的那些將士都十分感動(眾皆感嘆)。


  這真可謂「曹操版」的「劉備摔孩子」了。劉備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趙雲在長坂坡救回阿鬥後,劉備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驚得趙雲撲翻在地,哭著說非肝腦塗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愛子哭愛將,劉備是不疼愛子疼愛將,結果都讓將士們感激涕零,真是異曲同工。


  同樣,哭典韋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說,曹操以前哭典韋,後來哭郭嘉。哭典韋之哭,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之哭,是為了羞愧眾謀士。「前之哭勝似賞,後之哭勝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淚,居然「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仗用」。於是毛宗崗父子冷笑一聲說:「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這個批語當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韋的話,哭郭嘉的場面,和「劉備摔孩子」一樣,都是小說家言。沒錯,為典韋治喪時,曹操確實親臨哭祭,但沒有說過「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的話。曹操也確實說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話,但並沒有捶胸大哭。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在什麼場合說的,有沒有眾謀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個場面是羅貫中的演義,靠不住的。也就是說,毛宗崗父子批的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的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並不可笑。他的嘆息,也未必是為了「愧眾謀士」。事實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責任並不在謀士。何況曹操的謀士也並不無能。比如孫劉的聯盟,就早已有人料定,這個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奪取荊州以後繼續順江東下,也有人反對,這個人就是賈詡。可惜「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可見,曹操的謀士是盡責的,也是稱職的,他怎麼會藉口懷念郭嘉來「愧眾謀士」?



  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嘆息呢?實際上曹操是在嘆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志·郭嘉傳》說:「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事情就不會這樣了。


  怎麼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徵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徵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徵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倖的,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但徵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烏丸也叫烏桓,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袁譚和高幹被殺。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敗,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入烏丸,想借烏丸的力量與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部中國,非徵伐烏丸不可。但是烏丸並不好打,許多人都不主張打,最後勝得也險。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當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連續行軍二百裡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曹操「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因此回到鄴城後,曹操下令徹查並重賞當初勸諫他不要徵討烏桓的人。曹操說,我這場勝利,完全是僥倖。諸君的勸阻,才是萬全之策。可見這場戰爭實在是驚險得很。


  事實上,當時反對徵伐烏丸的人很多。據《三國志·武帝紀》,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他們認為,袁尚不過是一個狼狽逃竄的「亡虜」。烏丸是「夷狄」,「貪而無親」,哪裡會幫助袁尚?因此用不著打。第二,他們認為,烏丸地處偏遠,我軍一旦遠徵,劉備一定鼓動劉表趁機偷襲許都,「萬一為變,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



  然而郭嘉卻認為可以打、應該打、打得贏,因此力主此戰。據《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認為,第一,烏丸是很遠,但正因為離得遠,他們必定「恃其遠」而「不設備」。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可破滅也」。第二,袁紹家族的影響不可小看,三郡烏丸的實力也不可低估。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招死主之臣」,「成覬覦之計」,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們的了。至於劉表──這是第三點,不過是個誇誇其談的傢伙(坐談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是有防範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劉備。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劉備肯定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所以,儘管我們「虛國遠徵」,卻不必顧慮後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預料。據《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出徵烏丸,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幹(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等到曹操從烏丸王踏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班師時,劉表才後悔,說不聽劉備的話,失去了一個大好機會。劉備只好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尋幹戈),機會嘛那還多得很。如果今後能夠迅速反應(應之於後者),這一次也不算遺憾(此未足為恨也)。其實劉表哪裡還有機會?曹操平定三郡烏丸以後,很快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他;而他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和曹操交鋒,就見上帝去了。


  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議,不理會劉表,率軍北上,五月的時候到達了易縣(今河北省雄縣西北)。這時,郭嘉對曹操說,兵貴神速。現在我們千裡奔襲,輜重多,速度慢,難以迅速取得勝利。一旦走露風聲,對方必有準備。不如留下輜重,日夜兼程,打他個措手不及。曹操然其計,率輕兵來到無終(今天津薊縣),然後在當地名士田疇的導引下,抄小路經徐無(今河北省玉田北)、盧龍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寬城)、平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離柳城只有二百多裡地的白狼堆(今遼寧省布佑圖山)。這時烏丸王踏頓才知道曹軍來了,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被殺。袁尚和袁熙也只好遠走遼東,投奔公孫康。



  看來郭嘉確實料事如神。所以,《三國演義》便把這場戰爭最後的勝利也歸功於他。這個故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破烏丸後,曹操按兵不動,並不急於去消滅投奔公孫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著公孫康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來,公孫康也果然這麼做了。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決策,《三國演義》卻說是郭嘉的「錦囊妙計」,謂之「郭嘉遺計定遼東」。《三國演義》這麼講,固然是不想讓曹操太風光,但同時恐怕也因為郭嘉實在謀略過人。


  事實上,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點譜都沒有,郭嘉確實出過類似的主意。據《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死後,袁尚和袁譚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諸將都主張一鼓作氣滅了那兩個,郭嘉卻說不必,不如等著這兄弟倆自己打起來。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譚因為爭當接班人原本不和,他們兩個又各有各的謀士,因此勢必禍起蕭牆。如果我們逼急了,他們就會相濡以沫;我們不管他,他們就會鷸蚌相爭。所以,我們應該做出南徵劉表的態勢,等待他們的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然,曹操的軍隊才開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袁尚和袁譚就因為爭奪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漁利。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郭嘉為什麼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紹,看透了呂布,看透了孫策,看透了劉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譚,這才敢迭出險招。也難怪曹操說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了。其實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於人事,才能明於時事和兵事啊!



  郭嘉確實太會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敵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決心。但這顯然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的為人能夠讓郭嘉放心地去出謀劃策,出險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紹那樣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賢妒能,郭嘉的聰明才智就不會有用武之地。可見,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難想像,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奇制勝,讓曹操轉敗為勝,化險為夷。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鬥」的戲好看。

論古事醒今生破土開疆

相關焦點

  •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郭奉孝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同時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武有呂布、馬超、趙雲、關張、典韋、許褚之勇;文有臥龍孔明、鳳雛龐統、司馬懿、陸遜之智;可謂千古江山,一時多少豪傑!俗話說,「鬥智不鬥力」,單就謀士一項,就群星璀璨、浩如煙海。
  • 鬼才?他才是三國第一謀士!
    東漢末年,亂世三國,給無數英雄創造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絕佳的平臺,能在亂世中建立功業,被世人所傳唱。尚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不是一人能單挑上千敵軍的將軍,更不是紙筆如劍的文臣,而是大將手下的頂級謀士!
  • 郭奉孝有多恐怖?他若活著就沒三國,曾令兩萬曹軍大敗袁紹十萬人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亂世之爭,英雄輩出,金戈鐵馬,令人嚮往。01謀士,是三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毒士賈文和、智囊荀文若、借東風的諸葛亮、打黃蓋的周公瑾、騎著驢的郭奉孝、獻《榻上策》的魯子敬等等。他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灑肆意,好不快哉。能得一人者,便多一分成就大業的希望,因此他們也是三國諸侯,追逐的主要對象。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無雙鬼才郭奉孝
    "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郭奉孝算一個。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兩個人的關係不似君臣更似朋友,關係親密,常年徵戰曹操都把郭嘉帶在身邊,每逢國家大事,郭嘉的計策從沒有失算可謂算無遺策,郭嘉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幫助曹操平定北方。
  • 三國第一謀士是郭嘉諸葛亮?非也!這位西北毒士恐怕更勝一籌
    函谷關以西百姓彪悍尚武,易出大將,秦朝的白起、王翦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函谷關以東則民風偏文,多出謀士,如漢朝的張良、蕭何等。但在三國時的西北荒涼之地,有一人卻打破了這條古諺,和鬼才郭嘉、臥龍孔明同屬三國頂尖謀士,甚至論工於心計還略高於這兩人,那麼這位謀士到底是誰?
  • 臥龍鳳雛和冢虎鬼才,誰才三國第一謀士?答案出乎意料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乃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一段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著名戰役就是在當時發生了,在這兩場戰役中不僅有大量的名將湧現,而且還出現了非常有名的謀士對決的畫面
  • 一位鬼才軍師,曹操一生最信任的三國第一謀士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魏國雄主曹操是個很多疑的人,對身邊的將軍、謀士要求很嚴格,很少輕易讚美他人。但有一個人卻是例外的,曹操曾公開表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這人當然就是有著「鬼才」之稱的郭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了。在傷心之餘,梟雄曹操讓荀彧推薦一位謀士來接替戲志才的位置。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軍師聯盟》鬼才郭嘉到底有多厲害?
    在這一時期,湧現出眾多足智多謀的謀士。大家耳熟能詳的一般有:臥龍鳳雛,二荀郭嘉。如果要說三國第一謀士,許多人都會首推諸葛亮。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在三國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魯迅先生也曾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妖魔化」。所以要評三國第一謀士,小編以為非郭嘉莫屬。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建安風骨和謀略計策是三國的代名詞,除了常勝將軍趙雲,古之惡來典韋,錦帆賊甘寧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將之外,還有諸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心中前十的三國謀士,此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準確排名。第一名我覺得是他。
  • 三國中最厲害的七位謀士,司馬懿僅排第4,第一名無可爭議!
    三國中最厲害的七位謀士,司馬懿僅排第4,第一名無可爭議!
  • 三國時期按正史記載,第一猛將是誰?第一謀士又是誰?
    東漢末年分三國,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亂世之中誕生出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英雄人物。其中有縱橫沙場的武將們,也有運籌帷幄的軍師們。武將有關羽、趙雲、張飛、呂布等,軍師亦有諸葛亮、龐統、郭嘉、賈詡等人。可謂是數不勝數,如果拋去小說和民間故事不談,誰才堪稱是三國第一猛將和第一謀士呢?
  • 三國十大著名謀士排名,臥龍鳳雛上榜,第一是他
    八、荀彧,三國中最有紳士風度的謀士,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其軍國的決策,貢獻頗大。 六、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人稱臥龍先生,料事如神,過度勞累在五丈原逝去。
  • 三國謀士裡最聰明的是誰?若此人不死,赤壁大戰會是另一種結局
    在三國初期所有諸侯當時都比曹孟德用實力,但是沒有一個人能看得這麼遠,天下諸侯一起會盟,十八路諸侯望著一站著大半個江山就在我們的腳底下了。結果會完盟以後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啊,沒人願意出力呀。但曹操為什麼能夠成功?曹操廣州賢才,你們知道曹操的謀士有多少嘛?
  • 三國謀士排名,諸葛亮也不敢自稱第一
    可能很多讀者在看這部劇之前,對於司馬懿這個人的認識也僅限於「曹操手下的一個謀士,後來他的兒子滅了魏蜀吳統一了三國」而已。在看過了這部劇以後,大家可能才知道司馬懿這個人原來是這麼牛逼的。其實在三國之中,除了臥龍鳳雛這些鼎鼎大名的軍事謀士外,還有著很多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嶄露頭角的智者。這些人或因為時運不濟無法出人頭地,或因為自身志向不願步入朝堂之內,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大的名聲。
  • 三國第一謀士劉巴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說起三國故事,恐怕最讓人振奮與熱血的就是那些沙場廝殺、爾虞我詐,武將英雄與謀臣智士,從來都是人們敬佩的對象。
  • 三國談07:三國最強軍師郭嘉(附中獎名單)
    (點擊觀看視頻)三國時期出現了太多英雄豪傑也出現了很多智謀超群的軍師謀士那麼在這些為主公出謀劃策的軍師裡誰是最牛還是曹操陣營裡的荀彧、賈詡、荀攸、程昱賈詡……在很多後世人看來郭嘉郭奉孝才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有些人說郭嘉是「三國第一鬼才」那麼郭奉孝配得上這樣的稱號嗎?
  • 三國的用兵謀士排名,第一位估計被很多人早已遺忘!
    在三國中,謀士的鬥勇鬥智是一大亮點。很多超高謀略的能人異士,是魏蜀吳三國爭霸的基礎。可以說沒有謀略,只憑血氣之勇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如馬超英勇不凡,因無人為其出謀劃策。所以被曹操玩弄於鼓掌之中,最後落得家破人亡,走投他鄉的結果,僅以身免。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郭嘉,他在三國究竟有何表現
    郭嘉,傳說中三國的第一鬼才,那麼多人喜歡郭嘉,首先是因為《三國演義》以及周邊小說遊戲,先入為主之後,愛屋及烏,連正史中曹操集團的兩大謀士荀彧的清雅
  • 三國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司馬懿第四,諸葛亮第三,第一無人能敵
    三國是一個亂世,但也正是亂世出英雄,出來了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梟雄,也出來了呂布、關羽、張飛這樣大將,今天,我們要來聊一下三國時期的謀士,聊聊三國時期最厲害的六個謀士。在說謀士之前,先明確是一下,謀士和輔臣之間的區別。謀士是指給主公出謀劃策的人,輔臣是除了會說,還具有一定的行政處理能力的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謀士,只出謀劃策的那種。
  • 素材·歷史 | 三國軍師爭鋒之郭嘉: 郭奉孝不死,或許就沒蜀吳什麼事了
    或許郭嘉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亂世中他所尋求的精神慰藉是人生的灑脫,是人生的奮鬥,是為知己奉獻自己的所有。曾同為曹操幕僚的陳群曾責怪郭嘉行為怪癖,頗為放浪隨性,郭嘉卻神色自若。曹操褒獎了陳群的正義直言,但此後更加重用郭嘉。看透無數人的郭嘉,一定也看透了自己的人生,他所追求的恐怕正是身為人君的曹操無法追求而心嚮往之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