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說到求人辦事,立馬想到「拍馬屁、要送禮」等等一些自覺矮一頭的行為,讓人覺得求人辦事是件麻煩事,寧願自己死磕,也不願意找人幫忙。
也有些人覺得求人辦事是一件消耗人際關係的行為,本著能不麻煩人就不麻煩人的原則,很少請人幫忙。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實在的想法,你辦事一定很難!
想要在這個社會混出個樣來,求人辦事的能力,我們必須學會。
1.求人辦事誤區:你不是在消耗關係,也不是矮人一等
你在求人辦事之前,是不是會腦補很多東西:「這樣會不會太麻煩人家?萬一他拒絕怎麼辦?萬一因為這件事把關係搞砸了怎麼辦?對方要是很忙怎麼辦?」
其實,求人辦事也是一種對對方能力和地位的認可,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求人辦事並一定會損耗你的關係,也許反而還會有助於你人脈的增長了。
人與人關係的加深,是建立在相互往來,相互幫助的基礎上的。
如果你從來不去麻煩別人,也不敢和別人提出請求,別人就會認為你不需要他,這樣一來,關係反而淡了。
當你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忙時,其實也是在給別人一個機會,一個以後找你幫忙的機會。
2.求人辦事的鋪墊:關係、人情、利益鋪墊,日常積累時時做
當然,為了讓事情更好辦,我們日常要做好積累。
我們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人和人如果變成了熟人,事情就好辦了。
所以,在求人辦事之前,我們要先和所求之人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說中國是個關係社會的原因,人找對了,事情很好辦,人沒找對,事情就難辦。
在求人之前,我們需要做一些日常的鋪墊,和所求之人搞好關係,事情是次要的,關係是主要的,關係沒搞好,隨隨便便給你拒了,事情也就不好辦了。
日常建立關係,積攢人情,讓對方得到好處,就可以在以後需要求人辦事的時候,有人可求。
簡而言之3個點:關係、人情、利益,有了這3樣東西,求人辦事就變得輕輕鬆鬆了。
3.求人辦事的維護:把辦事的人變成私人關係維護起來
因為工作,我們會時常接觸到辦不同事的人,打通這些關係,把這些辦事的人維護起來,變成自己的私人人脈,這種人脈積累得越多,辦事的廣度變得越大,你就會變成一個特別會辦事的人。
交友,勤幫忙,提供自己的價值,時常維護,在日常之中建立自己的關係網,關鍵時候,事情也就順利了。
所以,我們需要先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知道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人,需要哪些人,找到他們,並建立關係網,做日常的維護,以後總會有需求。
4.求人辦事的分寸:互惠原則是根本
當然,關係處得很好的人,會有這樣一個誤區,覺得對方幫你是理所當然。
我以前遇到一個人,他和我聊天起自己以前的一個經歷。
他有一個好朋友,比他有資源有背景,他想通過這位朋友,看看能不能接手一些項目,這位朋友幫他問了問,結果自然是他順利接到了項目,效益還很不錯。
因為是鐵哥們,關係那麼好,他就覺得送禮什麼的沒必要。
結果項目做完後,他想接新的,但這個時候,這位哥們卻變得含糊其辭,不說幫忙也不說不幫了。
苦思冥想後,他才反應過來,關係好,也不能理所當然耗費對方時間和精力,對方幫了自己這麼大的忙,自己卻什麼表示都沒有,不太妥當。於是,他立馬送了幾瓶哥們很喜歡的好酒,並表現感謝,這才有了後來的新項目。
送禮是一個態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感謝,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價值的。關係再好,就理所當然的覺得別人應該幫你,這才是真正地掉進了坑裡。
把握好分寸,感情就像是蓄水池裡的水,只抽水,不蓄水,這樣水很快就會被抽完。
互惠這個世界的規律,長久的關係是建立在相互給予之上的。
5.求人辦事的過程:為對方著想,減少辦事過程的阻礙
猶太人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瞎子提著燈籠在黑漆漆的路上行走,來往的人看到他是個瞎子,便問他:「你是個瞎子,又看不見,提著燈籠幹嘛,這不是浪費嗎?」
瞎子微笑著回答:「我打燈籠,不是給自己看的,是給別人看的,這樣眼睛不瞎的人看到我,就不會撞上來了。」
不得不說這位猶太瞎子非常聰明,對他來說,晚上和白天走路其實是一樣的,他自己摔倒的可能性很小。但對平時靠眼睛走路的人來說,一旦走在漆黑的路上,就很容易因為看不清路而將別人撞倒。
瞎子亮起燈籠,就是便於讓每個相遇者能看清自己,避免對方撞倒自己。
在具體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動關心、愛護,為別人著想,先為別人提起「燈籠」,以至於會讓人疏忽了求助者的目的性,而心甘情願地幫助他們。
這就是千百年來不斷流浪的猶太人,積累起來的一種求人辦事的大智慧。
消除求人辦事的誤區,平時多做鋪墊,維護關係,做好人情,提供自己的價值,做好互惠,多為對方著想。
這樣一來,你求人辦事的阻礙也就少了很多。#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