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推出雲直播,眾多網友通過網絡雲遊博物館,和太陽神鳥金箔等國寶來了一次別樣的「面對面」。
就在兩天前,攀枝花苴卻硯雕刻大師羅春明也亮相線上非遺公開課,為全國網友獻上這門四川非遺的詳盡教程。
在四川,打開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的官網,各種「雲遊」「雲閱讀」等服務豐富多樣;各級書畫家協會、音協等網站,各種謳歌醫務人員、鼓舞士氣的抗疫作品不斷湧現。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特殊的戰「疫」中,我省文化藝術界勇擔社會責任,為民眾抗擊疫情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也充分發揮了文藝書寫時代的重要作用,凝聚勠力同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力量,傳遞積極樂觀、向上向善的四川溫度。
助力抗疫
花樣宣傳接地氣
正月初三,不少網友發現,綿竹年畫中秦瓊、尉遲恭兩位門神戴上了口罩。這個創意來自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疫情發生後,胡光葵和團隊成員連續創作了幾十組宣傳防疫的年畫作品和動圖表情包,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宣傳防控知識。
「抗擊疫情不只是醫務人員的事,文化界同樣可以出一份力。」這是眾多文化界人士的心聲。
幾乎在醫務人員向武漢「逆行」的同時,四川文化界已積極投入到防疫抗疫宣傳中,提醒人們少外出、不集聚。著名巴蜀笑星叮噹推出曲藝作品《勸告》,詼諧親和;廖健、媛鳳、胖姐等曲藝界人士,也自創了相聲、方言詩等音視頻,用幽默方言向網友尤其是長輩科普防疫知識,以及「宅」家攻略。
四川非遺人也紛紛加入宣傳疫情防控的陣容中。川劇、跳花燈、金錢板、竹琴等多種非遺傳承人,均推出相應的防疫作品。這些防疫作品好聽好看、風格質樸、通俗易懂又充滿藝術生機。廣元、綿陽、成都、自貢等地的剪紙藝人,剪出眾多宣傳戴口罩、勤洗手等通俗易懂的剪紙作品。
貼心服務
文化供給豐富多彩
「感謝博物館的『雲服務』,讓我宅家期間也能看新展。」2月14日,網友「天高雲淡」在成都博物館官微上留言。疫情來襲,四川公共文化場館關閉,成都博物館把專為春節推出的「映世菩提」特展搬到網上。網友足不出戶,可以VR看展感受身臨其境的效果。
這樣的貼心服務,各大文化場館均主動提供。這些種類豐富、服務便捷、品質優良的文化供給,為廣大群眾宅家期間提供了豐盛的精神食糧。
新展從線下做到線上。三星堆博物館的「發現三星堆九十周年」特展、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金玉琅琅——清代宮廷儀典與生活」等新展,紛紛推出VR版本,為網友獻上最新的文博大餐。
更多博物館推出線上「雲遊」版。武侯祠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打造的3D數字博物館,從重點文物推介到語音導覽,細節精益求精。
四川博物院、綿陽博物館、四川宋瓷博物館等也紛紛推出圖文並茂的「曬寶大會」,給網友普及文物奇珍。
「如果說抗疫中醫務人員是衝鋒陷陣的前線主角,那文化就應為群眾做好後方服務。」省圖書館讀者服務部主任牟文兵介紹,省圖書館擴大服務範圍,不僅把新開展的「甲骨文記憶」展搬到線上,還推出數字共享閱讀服務平臺,3000種電子書、有聲書及圖片等資源讓網友宅家也能享受閱讀時光。成都圖書館不僅新增42個線上活動,還向讀者贈送喜馬拉雅聽書APP會員。從1月底開始,包括眉山市圖書館在內的多家圖書館首次推出數字展廳,全省115個公共圖書館開展雲朗誦、在線閱讀等線上文化服務。
2月中旬開始,「非遺公開課」在網上推出,蜀繡、竹編、青城武術、川菜等非遺傳承人紛紛開通直播,催生了一批准「手工藝大師」「大廚」。
書寫時代
凝聚力量鼓舞鬥志
疫情發生後,四川文藝家們把胸中丘壑化為筆底波瀾,創作了一大批謳歌醫務人員、志願者等的付出,傳遞人間大愛、鼓舞士氣的作品。文化抗疫,四川文化人有境界、有擔當。
省書協開啟四川省書法界抗擊疫情主題書法創作網絡展,鼓勵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進行主題創作。全省書法人積極響應,何應輝的「同努力、共克艱」,謝季筠的「庚子抗疫、佑我中華」等作品,既讓網友領略到書法大家的筆墨風採,也鼓舞了人民的鬥志。
畫家們的抗疫題材作品,將筆觸對準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華夏兒女共克時艱的手足情深和守望相助、面對災難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雷神山施工寫生》《歲寒相守》等作品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川報觀察攜手咪咕音樂策劃了群星公益版《明天會更好》歌曲演唱,吸引數十位藝人為愛而歌。詞作人唐躍生說:「文藝工作者沒法上前線抗疫,但可以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凝聚力量、鼓舞鬥志。」
省文聯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我們在一起音樂傳遞愛」公益活動,徵集了大量作品,首批10首作品已出爐。這是全國首個地方原創歌曲抗疫專輯。此外,四川音樂學院、四川交響樂團等,都創作了一系列眾志成城抗疫的作品。
美與力量同在。這些文藝作品,傳遞出美的同時,也傳遞出勠力同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力量。(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