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足協近日擬定並發表了《2015年宣言》,宣言提出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打入世界盃四強,國際足聯排名進前十,而在2050年前在日本舉辦世界盃(非合辦)並在2050年之前奪得世界盃冠軍的終極目標將不會改變。目前日本男足在最近的一期FI-FA排名中,只排在第50位,因此也有一些日本球迷認為日本足協這是在白日做夢,但日本足協之所以有這個底氣喊出這一目標,和他們火爆的校園足球賽事及青訓開展不無關係……
從「日本第一高中生」到日本國腳,柴崎嶽的崛起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日本足球「百年遺產」———校園足球的不凡之處
柴崎嶽(資料圖)
從柴崎嶽的成名說起
頭扎醒目髮帶、長相「超卡哇伊」的日本球員柴崎嶽如今在亞冠賽場和日本國家隊都表現不俗,在上周的亞冠聯賽上,J聯賽鹿島鹿角正是憑藉他的助攻絕殺廣州恆大。曾被稱為「日本第一高中生」的柴崎嶽如今則被譽為「日本未來的中場大師」,3月12日履新的日本國足波赫籍主帥哈利霍季奇已將他拔擢為防守型後腰主力,直接擯棄了五朝元老遠藤保仁。
柴崎嶽1992年出生於日本東北地區的青森縣,從小在當地一家業餘足球俱樂部野邊地SSS踢球,小學六年級時就獲得了青森縣小學生足球賽冠軍,被青森縣高中足球名校———山田高中足球部主帥黑田剛一眼相中。在山田初中念三年級之際,柴崎嶽就奪得了全日本初中生足球錦標賽亞軍。2010年奪得第88屆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亞軍,一舉在全國成名。同年即與J聯賽鹿島鹿角草籤職業合約,2011年1月19日正式成為一名職業球員。在學生時代,柴崎嶽就憑藉在全國高中足球錦標賽上的優異表現進入日本國字號球隊的法眼,2009年就代表U17日本國少隊參加了世青賽,2012年2月在麒麟杯邀請賽上首次入選國家一線隊,2014年9月9日在對陣委內瑞拉隊的比賽中首次代表日本國家一線隊上場並攻入處子球。
日本足協主辦的全國性賽事(2015年)
大學及18歲以下青訓年齡段賽事(含校園足球賽事、職業俱樂部賽事及混合型賽事)
大學 校園杯、總理大臣杯、獨立聯賽
U18 高元宮杯(下轄超級聯賽-王子聯賽-都道府縣聯賽)、俱樂部青年杯、J俱樂部青年杯、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全國高中生運動會、全運會高中足球賽
U15 高元宮杯、俱樂部青年杯、全國初中足球錦標賽、JFA超級盃、J聯盟U14U13聯賽
U12 全日本少年足球錦標賽
柴崎嶽通過日本全國性的高中足球錦標賽脫穎而出,最終進入了日本足球金字塔頂尖的J職業聯賽並進軍國家隊———這在中國是難以想像的,但在日本卻是稀鬆平常之事。可以說,當今日本足球尤其是引人矚目的青訓層面,很大程度上有形無形地享用了日本近代教育的「百年遺產」。以2015年澳大利亞亞洲杯日本隊23人正式名單為例,成才途徑走的是「校園足球管道」的高達12人之多,著名的就有長友佑都、遠藤保仁、岡崎慎司等等,通過校園足球成名的日本球員比比皆是。
1
體系
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
影響力最大
48支球隊是全日本5000多所高中的佼佼者
事實上,日本並沒有籠統的「校園足球」一說。如果把以校隊身份在日本足協登錄,隸屬於教育體系下的足球「部活」和相關賽事稱作「校園足球」的話,那麼日本校園足球的全國性賽事體系按日本足協定義的U12、U15、U18及大學的年齡劃分,或許可以細分為小學足球、初中足球、高中足球和大學足球。
需要匡正國內以訛傳訛的那些傳聞的是,日本校園足球的全國性賽事基本都是短期集中的賽會制比賽。以學業為主業的學生,從根本上來說與聯賽這樣的恆常化長期性「馬拉松式」賽事是格格不入的。參賽球隊是來自於日本九大地域或者47個都道府縣的代表,數目構成因賽事和年份而異,名額分配大多依歷史成績而定。以日本國內在青訓層面影響力最大的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為例,48支參賽球隊是全日本超過5000所高中的佼佼者,日本校園足球氛圍之濃鬱,不言而喻。
2
影響力+運營
高中錦標賽
竟擁有大牌贊助商
日本國門為其當大使,當紅歌手唱主題歌
2013年底,一則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觀眾滿席人氣火爆的視頻一度風靡了中國。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上座率之高,各大電視臺轉播之傾力,日媒報導之火爆羨煞了國人。客觀地說,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校園足球賽事都有幸享有如此高的矚目度,這離不開日本足球人得精心運營
以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為例。為了使賽事順利運作,同帶有濃重商業意味的職業聯賽一樣,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也擁有自己的贊助商,其中不乏日本電通這樣的大牌贊助商。而為契合日本的「偶像文化」,這項賽事一年一推「形象大使」,比如2014年的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的大使就是日本頭號國門的川島永嗣,利用他的知名度和與校園足球的淵源,號稱「勾起青春激情的回憶」。同時也會推出年度主題歌,譬如2015年的主題歌就由當紅歌手大原櫻子擔綱作曲和主唱。這種種造勢,成功地將賽事推向了校園之外的社會同齡人。
在電視轉播上,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高中足球錦標賽的運營者們就千方百計說動了日本電視臺(NTV)出馬,後來又將決賽推上了日本足球的聖地「東京國立競技場」。如今,「冬季上國立競技場看高中足球錦標賽決賽」,早已成為日本冬季不可或缺的風物詩。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的人氣,已然超越校園足球本身。
校園足球擁有百年歷史
部分大賽誕生時間比日本足協還早
作為個中寵兒的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如此火爆首先是悠久的歷史和校園足球文化使然。「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足球於1873年(明治6年)由英國海軍少校道格拉斯傳入日本,或許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其在日本最初成長的搖籃正是校園。1917年,關東關西兩大大學聯賽和全國高中足球錦標賽誕生,這甚至比日本足協成立的年頭(1921年)還要早。今天的日本或許尚不存在百年基業的社會型足球俱樂部,卻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百年足球傳統的大學和高中,並形成了發達的校園足球文化。
3
經濟帳+晉升通道
家長願為孩子踢球投資
有才華的學生球員逃不過俱樂部的法眼
足球在日本校園以課外興趣活動的形式存在,一般不佔用上課時間。以本田圭佑為例,小學時的他常常是在學校下午四點放學之後,與小夥伴們在學校的操場踢到學校靜園,因此做到踢球與學習兩不誤並不是難事。出於安全和引導起見,學校會安排任課教師客串去當指導,這就是校隊的教練。因此學生不必像在俱樂部踢球那樣支付場地使用費,也不必支付教練薪水。
不過,一旦打入全日本級別的賽事,就會出現差旅費用。有些足球名校甚至會有海外拉練。這些費用相當昂貴並且全部由學生個人承擔。2003年,15歲的長友佑都選擇投奔私立的東福岡高中,他的單親媽媽為了給他籌措學費和校隊費用四處舉債,為了還債打了多份工,換言之,在日本,即使是走校園足球的途徑,也未必就意味著低廉或免費。在日本人看來,他們願意為學習足球投資,既然是投資,自然就要有為風險買單的心理準備。而一旦通過校園足球培養渠道成才,籍由全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這一華麗麗的「登龍門」的存在,有才華的球員自然逃不過職業俱樂部的法眼,甚至在學生時代就獲得直接入選日本國字號球隊的機會。換言之,柴崎嶽的成才經歷並非個案。
對比中國校園足球
教師匱乏是大問題
可借鑑「9000名C級教練」計劃
當今中國,像日本一樣開展校園足球,建立起屬於中國自己的校園足球賽事體系,即使是從補歷史舊帳的角度也是必要的,應該大力推行。但中國校園足球最大的問題,恐怕正是它的致命的非職業的一面:擁有專業資質的校園足球教師嚴重匱乏。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正在試點推行的做法,是由當地足協與職業足球俱樂部青訓教練掛鈎,讓後者走進校園指導學生乃至引導學校的體育教師。
這裡或許可以借鑑日本曾推出過的「9000名C級教練」計劃。日本J職業聯賽誕生次年的1994年,為了儘快利用舊有的校園足球這一青訓管道,日本足協前瞻性地意識到了校園足球教練的專業資質問題,通過向其覆蓋專業的「C級教練」資質證書,幫助舊有的校園足球教練成功完成版本「升級」。具體方法是在旗下的足球賽事體系中,將「帶隊教練必須擁有專業資質」設為門檻,促使後者努力實現職業化時代的新變身。這樣,日本足協在校園未蓋一磚一瓦,五年內就成功收穫了9000名專業的「C級教練」(日本足協定義下的從事職業俱樂部之外的足球青訓的教練)。
校園足球主走興趣路線,職業俱樂部青訓是日本足球青訓有力補充
俱樂部青訓主抓精英型小眾
上世紀90年代J聯賽誕生之後,擁有資金支持的日本足協將昔日全然交由校園無力打理的青訓,真正地自上而下「抓」了起來:一方面將擁有各級青訓梯隊列為J俱樂部準入門檻,另一方面是完成校園足球的升級改造。這樣,J聯賽的誕生意味著日本足球為職業俱樂部輸送職業球員的青訓,進入了職業俱樂部青訓梯隊與高中校園的雙通道並行體系。或者說,是出現了校園足球與足協旗下的職業俱樂部兩套青訓系統,兩套系統都實現了足協主導下的教練資質覆蓋。
兩套青訓系統在組織上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而對日本足球少年則是一對並立中亦有互補的系統。其中高中足球龐大而良莠混雜,是走興趣型路線還是有志於新生的職業足球之路,悉聽尊便。新生的職業化青訓由J職業俱樂部進行,其上歸屬J聯盟技術委員會主抓,屬於精英型小眾隊伍。以J聯賽育才最有口碑的大阪鋼巴為例,進入其U12的每年有1500人,進入U15就急遽減少為250人,到了U18更是只剩下區區30人。也就是說,6年之後只有2%的小球員能夠望見職業之路—此後就基本一馬平川了,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淘汰率,精英的脫穎而出靠的是激烈而殘酷的逐級競爭。在J俱樂部青訓營,培訓方式基本上是家長掏錢、球員走讀(只有廣島三箭等少數俱樂部採用住宿制且學費全免),費用包括每周訓練費和周末比賽的場地費,還有教練報酬、客場之戰的往返交通費,等等。
順帶說一句日本青少年的海外培訓,近年有報導稱來日本花了上億美元送孩子去歐洲和拉美的俱樂部和訓練中心,其中巴西最多。據記者了解,然而這完全不是日本足協的行為,而是日本家長的自主判斷和個體行為,依託是相關業務的中介公司,比如三浦知良就開辦有公司專營巴西足球留學業務。不過,海外培訓出產的日本球員卻鮮見其人,至少在進入21世紀日本參加的四屆世界盃中,沒有一名日本國腳來自這一渠道,因為日本足球信奉並成功實現了「通過搭建打造成熟的國內賽事體系,日本能夠培養出自己的天才球星。」。
對比中國職業俱樂部青訓
不乏優秀青訓模式
但不成系統是硬傷
從個例看,中超球隊不乏優秀的青訓梯隊,不乏優秀的青訓模式。以廣受業界讚譽的「魯能模式」為例,在巴西建立起自己的訓練基地,既為球隊保障了後備力量,未來在準職業階段向以葡超聯賽為首的歐洲市場輸出,則保證了球隊經營,可謂一舉兩得。而「綠城模式」則是將踢出來的球員送到職業隊,踢不出來的球員送到國內一流大學。眾所矚目的恆大模式,則是通過與皇馬青訓營的合作,野心勃勃地欲打造萬人足校,至少在雄心壯志和足校規模上,在中國乃至亞洲恐怕也是首屈一指。然而說到底,中超聯賽對職業俱樂部在青訓層面不設門檻,全交由俱樂部自主權衡,且不成系統,這無疑是一記巨大硬傷。理由無須贅述,看看後繼無人的國字號梯隊,都懂的。而挑選孩子送到國外俱樂部培養卻遲遲沒有人在國字號球隊露面的所謂「萬達模式」,成與敗,恐怕都在於過多的依賴於海外賽事體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