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TVB全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俗稱:「無線電視臺」、「三色臺」、「翡翠臺」,成立至今已有52周年。相信好多讀者朋友們都看過TVB的電視劇,甚至有一些朋友們是一路看著TVB長大的,本人亦是如此,也可以這樣說吧,TVB電視劇算得上是我們生活當中的朋友了。
記得以前小時候常看的《西遊記》、《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尋秦記》、《皆大歡喜》等等,再到前幾年比較火的《宮心計》、《使徒行者》,如今的《愛回家》、《殺手》等等的熱門家庭電視劇。演繹各種精美的畫面、經典而有韻味的臺詞讓我們如痴如醉,並沉迷於追劇當中無法自拔。當然,拍攝的電視劇也捧紅了不少明星,例如林峰、古天樂、佘詩曼、馬國明、黃宗澤、黎姿等人。
臺前幕後,精彩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氛圍推動著TVB不斷的發展壯大?今天我們講述一位影視傳媒大亨,TVB的創始人、香港「娛樂教父」之邵逸夫的故事,他是如何打造這出色的文化娛樂產業帝國的。
邵逸夫是一名電影製作人、影視傳媒大亨、華人大慈善家。這裡簡單敘述一下他的身世以及重要事跡。
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
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電影有限公司,
1934年,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在香港推出,成為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1965年,與利孝和、餘經緯等創辦無線電視臺TVB。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2002年,創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授予100萬美元獎金。
2006年,獲臺灣金馬獎頒「終身成就大獎」,香港電影金像獎頒「世紀影壇大獎」。
2011年,正式退休,是全球最長壽、任期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2014年1月7日,逝世,享壽107歲。
他的存在以及他的精神無疑是推動整個華人影視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們來說說邵逸夫的事業上的生平經歷,以及他對生活的態度。
工作狂熱,被稱為「看電影最多的人」
他精通業務熟悉電影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等,樣樣內行,在業務上提出的意見十分中肯,令人口服心服。他經常觀看不限於本公司出口的各種影片,他一天工作16個小時,每天至少看3部電影,最多時看9部,一年能看600到700部影片,被稱為「中國看電影最多的人」。為了比較各種影片的優劣、權衡其利弊、揣摩觀眾欣賞的心理、分析國際電影藝術思潮、了解環球市場動向,從而改進工作和發展事業。
注重大眾藝術,跟上時代潮流
作為電影製片人,一要有文化使命感,二是必須研究觀眾的喜好。只知道拍好片,不知道拍什麼樣的好片才能打動觀眾,才能夠讓消費者買單。邵逸夫對於如何處理好藝術與市場的問題,是從「觀眾至上」的價值觀念出發的。邵逸夫的拍片原則是:「大眾化的通俗電影要拍,賣座叫好的要多拍,『小眾』的電影、藝術的電影也要拍。」
堅守資源模式,創立無線藝人班
TVB有1000多個合約藝人。地球上僅有TVB至今仍保留「一條龍」模式的資源制度。只要你的項目計劃能在TVB高層通過,TVB就能提供你一切需要的電視製作資源。創立無線藝人班培養優秀人才為公司供血,即使人才離開也不用擔心,新陳代謝反而能讓TVB不斷有新面孔的出現,顯得更有朝氣與活力。藝人班滿足了TVB迅速發展的人才需要,這些藝員中不乏巨星,包括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
樂善好施,熱心公益
1973年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於建設各項社會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達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逸夫樓」也遍布中國各大院校。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今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積極樂觀的精神,影響著整個TVB公司企業的文化,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氣氛使得整個影視產業帝國能夠基業長青,穩紮娛樂界。最後,祝福TVB能夠越來越好,能夠出版更多精彩有趣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