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到了六十歲,突然之間就踏入了人生的晚年。這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早已退休,進行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進行回想過往的種種。從咿呀學語的孩子再到青蔥的少年,最後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人這一生能有多少個十年。
年過六十的人,有些人身體康健,有些人卻病症纏身。相對於年過六十的老人來講,不圖自己大富大貴,但求能吃個安心飯,睡個踏實覺,身邊有一個貼心人,健康快樂度過晚年,便是最大的福報。《易經》揭示「人過六十,半生已過」,做到「三少」,餘生福氣滿滿。
第一件事便是少生悶氣
人活這一輩子,誰都不是一切順利的,都是有碰到糟心事的時候,在碰到糟心事的時候,許多人就進行抱怨,發脾氣。也唯有通過生氣的方式,使我們內心的不滿獲得發洩,緊接著心情也會好許多。有句老話說得好「氣大傷身」,人上了年紀以後,身體不如從前了,就不要再發脾氣了,發脾氣,只會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別的一點益處也沒有。相對於老年人來講,沒有了身體健康,還談什麼幸福可言。
人到了六十,別的的一切都是浮雲,唯有身體健康才是真的。六十歲了,該放下的就放下,不必老是為不相干的事發脾氣,該好好享受人生就好好享受人生。
第二件事便是少瞎操心
有句老話說得好「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話儘管這樣說,可是人都是有七情六慾,哪裡有不操心的。尤其是老人,更加是為孩子們操碎了心,從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父母便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只期望孩子能快樂成長,長大後也事業成功。孩子長大了,父母又進行操心孩子的工作,婚事,匆匆忙忙幾十年,原本應是享清福的時候,現在卻一刻也停不下來,唯恐孩子過得不好。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未來生活由自己闖蕩就可以了,人過六十的老人,通常心有力而力不足,孩子們若是過得不好,你老大不小了,還要去在外為他們闖蕩。累了,病了,所有的苦都是有自己咽,人老了,有的時候就需要學得自私一點,餘生為自己而活。
第三件事便是少挑事
不清楚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沒有,便是人越大越像個孩子,說變臉就變臉,有的時候會讓人覺得無理取鬧,沒事找事。人過六十,走過了人生的大半輩子,本應該心態豁達,
凡事都應當看得開。可是有的老人退休了,沒事了,就開始一天到晚在家胡思亂想,有的時候還沒事找事。埋怨東埋怨西,從而把脾氣發在孩子們的身上,不是挑兒子的毛病,就是挑兒媳婦的毛病。總之不鬧點事,他們就不安心。
「家和萬事興」,家中有愛挑事的老人,爭執免不了,一個家庭一天到晚吵吵鬧鬧,原本能好好過日子,最終好日子都在爭爭執吵中吵沒了。人過六十,作為家中的長輩,就該有長輩的樣子,言傳身教,凡事不必斤斤計較,兒孫們對你也會尊重有加。
人這一生,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走到了六十歲。六十歲的人,就應當放下羈絆,少操閒心,少生悶氣,少挑事情,一家人和和睦睦,才算是最大的幸福。家中和睦了,餘生的福氣也會越來越多。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