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半生已過」,做到這「三少」,餘生福氣滿滿,要注意

2020-12-24 李大新的歷史課

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到了六十歲,突然之間就踏入了人生的晚年。這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早已退休,進行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進行回想過往的種種。從咿呀學語的孩子再到青蔥的少年,最後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人這一生能有多少個十年。

年過六十的人,有些人身體康健,有些人卻病症纏身。相對於年過六十的老人來講,不圖自己大富大貴,但求能吃個安心飯,睡個踏實覺,身邊有一個貼心人,健康快樂度過晚年,便是最大的福報。《易經》揭示「人過六十,半生已過」,做到「三少」,餘生福氣滿滿。

第一件事便是少生悶氣

人活這一輩子,誰都不是一切順利的,都是有碰到糟心事的時候,在碰到糟心事的時候,許多人就進行抱怨,發脾氣。也唯有通過生氣的方式,使我們內心的不滿獲得發洩,緊接著心情也會好許多。有句老話說得好「氣大傷身」,人上了年紀以後,身體不如從前了,就不要再發脾氣了,發脾氣,只會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別的一點益處也沒有。相對於老年人來講,沒有了身體健康,還談什麼幸福可言。

人到了六十,別的的一切都是浮雲,唯有身體健康才是真的。六十歲了,該放下的就放下,不必老是為不相干的事發脾氣,該好好享受人生就好好享受人生。

第二件事便是少瞎操心

有句老話說得好「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話儘管這樣說,可是人都是有七情六慾,哪裡有不操心的。尤其是老人,更加是為孩子們操碎了心,從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父母便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只期望孩子能快樂成長,長大後也事業成功。孩子長大了,父母又進行操心孩子的工作,婚事,匆匆忙忙幾十年,原本應是享清福的時候,現在卻一刻也停不下來,唯恐孩子過得不好。

老話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們長大了,他們未來生活由自己闖蕩就可以了,人過六十的老人,通常心有力而力不足,孩子們若是過得不好,你老大不小了,還要去在外為他們闖蕩。累了,病了,所有的苦都是有自己咽,人老了,有的時候就需要學得自私一點,餘生為自己而活。

第三件事便是少挑事

不清楚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沒有,便是人越大越像個孩子,說變臉就變臉,有的時候會讓人覺得無理取鬧,沒事找事。人過六十,走過了人生的大半輩子,本應該心態豁達,

凡事都應當看得開。可是有的老人退休了,沒事了,就開始一天到晚在家胡思亂想,有的時候還沒事找事。埋怨東埋怨西,從而把脾氣發在孩子們的身上,不是挑兒子的毛病,就是挑兒媳婦的毛病。總之不鬧點事,他們就不安心。

「家和萬事興」,家中有愛挑事的老人,爭執免不了,一個家庭一天到晚吵吵鬧鬧,原本能好好過日子,最終好日子都在爭爭執吵中吵沒了。人過六十,作為家中的長輩,就該有長輩的樣子,言傳身教,凡事不必斤斤計較,兒孫們對你也會尊重有加。

人這一生,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走到了六十歲。六十歲的人,就應當放下羈絆,少操閒心,少生悶氣,少挑事情,一家人和和睦睦,才算是最大的幸福。家中和睦了,餘生的福氣也會越來越多。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年過六十,活得辛苦」,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註定命苦
    這個年齡段的人,看事情比較通透,不會再像年輕人一樣,為了許多想不通的事情而煩惱。可是現實生活中,依舊有不少活得辛苦的人。「年過六十,活得辛苦」,身上有三個特徵的人,註定命苦  不管前半生日子過的怎麼樣,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人過了六十,很多人從工作崗位回歸家庭,有工作的已經退休,沒工作的也不去外面打拼了,因為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了。很多人一下子就變得閒了下來,閒下來的人,就開始瞎操心,不是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就開始操心兒女們的生活。年過六十的老人,不僅愛操心,還喜歡插手孩子們的事情。人老了,就不要再操那麼多閒心,管太多的閒事了。
  • 易經忠告:人到五十,半生已過,要學會心如止水的生活
    不管民間有多少對於《易經》的流言(學易經的不瘋就傻之類),研究這本《易經》的人從來沒有少過。而其中的內容,不管是卦象還是其他,都是在說:一個人一生的規律,還有要怎麼樣做,才能隨著規律做,獲得成功,保持長久之道。易經忠告:人到五十,半生已過,要學會心如止水的生活。首先,人到五十,我們的身體經不起折騰了。人到五十,我們已經開始老了。
  • 人過六十,人生的三大變故要來了:跨過去,有福;跨不過去,孤獨
    在這個階段,要面臨人生的變故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而最終不同的選擇,也直接決定了會擁有什麼樣的歸宿與結局。人過六十,人生的三大變故要來了:跨過去,有福;跨不過去,孤獨。或許之前看誰都不順眼,見到不如意的就想多吼兩嗓子;看到不順心的人,一天都吃不下飯。但是,人過六十之後面臨最大的變故就是如何擁有過好後半生的態度,不能還像曾經那樣不管不顧,要重新審視自己,要重新改變自己。真正改變之人,懂得善待自己,不管是從身心健康還是身體素質等都不會落下。
  • 半生已過,釋懷「三樣」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事。或順心如意,或事與願違,或皆大歡喜,或大失所望。有時候,一件事改變一生;有時候,一件事遺憾一生;有時候,一件事糾結一生。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有太多事讓人心身疲憊,而自己又學不會釋懷。光陰荏苒,轉瞬已是半生,該遇見的都遇見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是時候學會釋懷了。
  •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到六十,請打開這四個錦囊,餘生安詳
    當我們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我們就真正地開始老了。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我們更要懂得為自己的餘生著想了。那些無謂的紛爭,我們要學會放下;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利益,我們要學會捨得。人到六十,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努力去過上屬於自己的,「清淨而安詳」的生活。所以,有人說:「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到六十,請打開這四個錦囊,餘生安詳,是很有道理的。
  • 88歲老人說:人到六十,要想安享清福,請記住這8個字
    這天午後,我和鄰居88歲的退休老人,坐在開滿了紅紅豔豔蔦蘿花的小院子裡聊天,我們聊起人到六十的話題,老人說:人老了,都是想能夠安享清福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夠安享清福。一個人到六十的人,要想安享清福,就必須要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在自己的精神方面,也要牢記這8個字,我們才能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把我們的晚年生活,過得更有質量啊。
  • 人到六十,少說話,少管人,你就活明白了
    所以,既然我們到了耳順之年的年齡,我們每個人就應該至少一個人生的大道理,那便是:人到六十,少說話,少管人,你就活明白了。其實我們到了六十歲,本該是好好頤養天年的年紀,畢竟我們的前半生一輩子都在為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奔波,這好不容易熬到了兒女成才,可以無憂無慮的年紀,也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了。去喝喝茶,散散步,好好享受一番人生的清福,豈不樂哉?
  • 老祖宗曾忠告:人到六十,這三樣東西不要往外借,小心福氣會溜走
    到了六十歲的時候,也該讓自己享受一番了,這時一定要做好計劃,想想怎樣才能讓自己安享晚年,不再為自己的子女操心。因此經過多年的生活經驗,老祖宗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到六十歲時,這三樣東西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在自己手中才能安享晚年,若是借出去,福氣就會悄悄溜走。
  • 「金鼠寶寶」這4個月份出生福氣滿滿,媽媽遭罪少,寶寶也更健康
    話說在「金鼠年」這幾個月份出生的寶寶,不僅媽媽遭罪少,寶寶也福氣滿滿。案例靈靈去年大學剛畢業就和老公結了婚,積極備孕想要一個豬寶寶,說自己就是屬豬的,屬豬的孩子有福氣。可天公不作美,夫妻倆積極備孕遲遲沒有結果。
  • 人過六十,才真正清醒:一個人最大的福氣,是有一個好妻子
    這樣看來,人到世上,也只不過是為了感受一個與「情」字相關的一切罷了,這才是重點。一位男士的肺腑之言:「人過六十,才真正清醒:一個人最大的福氣,是有一個好妻子!」能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種福分可不是人人都有,自然得珍惜才對。
  • 人過五十,要學會「不聞不問」,越老越有福氣
    五十歲的人,一晃就要退休了,要踏入老年了。對於自己的命運,應該「自有定數」,瞎折騰是沒有用的,拼命折騰也不一定有用。學會順其自然,過隨遇而安的生活,雖然看起來有些「怠慢人生」,但是快樂總會更多一些。曾經奮鬥了那麼多年,要是能夠過上大富大貴的日子,那麼早就應該實現了。雖然五十歲之後,也可以大器晚成,但是不要強求了。人過五十,要學會「不聞不問」,越老越有福氣。
  • 老祖宗智慧:不管生活過得多順,這三件事也要少做,易招災惹禍!
    老祖宗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觀察,總結出來這三件事,不管生活過得多順也要少做,因為它容易給我們招災惹禍。第一件事:張揚之事少做曾國藩說:「無一日敢懈怠,無一事敢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香港富商李嘉誠堪稱一代傳奇,他對於曾國藩就非常的欽佩,辦公室裡就掛著曾國藩的勸世良言,而這句良言所透露出的就是「低調」二字。李嘉誠低調不張揚,是很多企業家都佩服的事情,他的座駕數十年未曾更換。有一次記者採訪的時候,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手錶已戴了幾十年,但是手錶還能工作就不用換。
  • 福氣不足的人,要從這三點去改變
    一個福氣多的人什麼都會圍繞著你,一個福氣少的人什麼都會遠離你,你想要怎麼會的福氣就要怎麼樣去改變,福多則運廣,福少則運氣少,福報薄的人要從這三點去入手,福報才會越來越多!福氣少的人,要多孝順父母福氣少的人是你做人做事情存在問題,做人差勁,對待父母不好都是你沒有福報的很大原因,福氣薄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想一想身邊的父母是否過得幸福,想一想自己是不會對父母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父母是我們第一大源泉,孝順父母就是增加自己的福報,對自己的父母好一點,多一些理解擔待,沒事少發脾氣,對父母越好也就會越容易被上天所善待,保持好脾氣就是好福氣,越來越多的時候需要我們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 鬼谷子:福氣滿滿的人,身上定有這三個特徵,必會大富大貴 !
    亂世出英雄,在亂世唯一的好處就是天下之人沒有束縛,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市完全的自由,所以在戰亂的時候,產生的思想家是最多的。
  • 一個人,遠離三個字,福氣不請自來,餘生越來越順!
    凡有努力過,必然有結果。正所謂「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份辛苦一份福氣,付出的努力越多,得到的福氣也就越多。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有些事急不得,尤其人的福氣,都是一點一滴的逐漸累積起來的。年輕時多吃苦;年老後才能多享福!之所以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沒有福氣,其實是沒有做努力付出,光想著「天上掉餡餅」了,自然很難有所成就。
  • 往後餘生:「不急不惱,慢慢過」
    所以啊,沒有必要讓自己想得太多,看開一點,別活得那麼累,不該想的就不要去做過的奢望,自己想要的,就要考襲擊的本事去得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用和別人去攀比什麼,感恩自己所有的一切,你永遠想不到心懷善良,看得開的人生活會給予你什麼驚喜。餘生,順其自然,慢慢過,讓自己活得自然一點,從容一點,也要瀟灑一點。
  • 我的前半生已過完
    一生有多長得看個人,有的人覺得一生很長,長到無所事事,百般無聊,而有的人覺得一生很短,短到一天24小時不夠用。不知不覺,難過的2020就快結束了,時間如流水,真的一去不復返,多希望時間能停留,停留在每一個美好的瞬間,讓每個美好片段定格。
  • 前半生傻傻的過,後半生傻傻的活
    總以為來日方長,但一轉眼,半生已過,我們也從無知少年,一路跌跌撞撞變成了成熟的大人。
  • ​人到六十,要懂得和這三個人"冰釋前嫌",原因令人感慨
    人到六十歲了,有些人有些事真的可以放一放了,不必再執著。那些與我們有恩恩怨怨之人,我們也應該釋然了。在退休應該享受人生的年紀,不應該再心懷仇恨,對於生命出現的這三個人我們要選擇"冰釋前嫌"。這其中的原因令人感慨啊。一、與我們打過架的髮小夥伴我們都曾經歷過少不更事的青春,在青春肆意莽撞的年紀裡。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人到六十,要對這三個人薄情一點,有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如果對一份情感太過投入、過於執著,那這份情感難以長久;而一個人,如果過於聰慧,則容易看透人情世故,體驗更多的世態炎涼,勞心費神,容易傷身。所以,做人,有時候要學會對某些人薄情一點,對一些事物,難得糊塗一點,才能避免我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