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院線開放,多部原本早就應該上映的電影正式與觀眾見面,如《八佰》《花木蘭》等。很多觀眾看後,對影片褒貶不一,更有人大呼「爛片」!
那麼,到底什麼是爛片?好片的標準又是什麼?
這樣的電影,即使沒有太過高深的拍攝手法和高超的敘事手段,也仍算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反之,如果基本邏輯不清晰,故事不合常理理,甚至前後矛盾,就是一部不合格的電影,可以直接稱為爛片。
例如,諸多的抗日神劇,幾個人就能秒殺掉上千人全副武裝的日軍,不管它票房如何,都是爛片,因為它在胡說八道,講述了一個不合常理的故事,遭到觀眾不齒理所應當。
電影主創者要做到對內核的把控,讓電影有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念,並且與普世價值相符合,如:真、善、美等。每一個年代都有其基本的價值觀念,任何的片子都不能逃脫這個構架。
當一部電影,符合上述兩點,只能算是合格。這樣的片子,就算它平淡無奇,令人乏味,但也不能稱為爛片。很多文藝片就是如此,它們弘揚核心價值觀,在業界內屬於良心作品,這種影片越來越少,因此值得珍惜。
反觀一些商業大片,通常是故事俗套乏味,只是通過表面的耍特效、造場景、堆巨星等,來掩蓋缺失的價值內核,比如《變形金剛》,這也是它入圍金酸梅獎的原因。
要成為好電影,僅僅達到合格還遠遠不夠,還要加上表演上的張力。也就是說,如果故事本身比較平淡,沒有太多跌宕起伏,那就要靠演員和導演在表演上去彌補和提升,通過表演產生的張力帶動故事情節具有可看性。
目前,國內的導演調教演員的功力,比較缺乏,基本依靠演員的天賦、長相或者是角色定位等一些固化因素。比如,同樣是扮演冷酷的軍官,黃曉明在《風聲》裡的表演僅僅依靠好的故事來支撐起角色,而拉爾夫範恩斯在《辛德勒名單》裡的表演則遊刃有餘,使故事和角色相得益彰。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黃曉明接手諸如《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類影片,那他表演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呢?
如果一部電影,最終還能激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就是我們所說的代入感和沉溺感,那麼,就算得上是流芳百世的成功作品了。
電影說到底,就是通過一段影像講述一段故事。說破大天兒就是,故事能不能讓人信?價值與主題能不能打動人心?演員表演是順應還是推高了故事?觀眾有沒有代入感和共鳴?這四點是遞進和依存關係,如果一部電影連最基本的前兩條都沒有,就只能叫做超級大爛片了。
那些通過胡編亂造、獵奇媚俗、表演熟爛、低級膚淺、玩鬧討好、邏輯混亂、三觀不正、投機取巧的爛片,例如,低級趣味的《煎餅俠》,奢靡膚淺的《小時代》,翻炒冷飯的《捉妖記2》,堆積明星的《澳門風雲》,賣弄特效的《阿修羅》等爛片,終究會被觀眾扔進垃圾筐。
通過以上的分析,你認為到底《八佰》《花木蘭》是好片?還是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