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聲》分兩天看完,第一天看到第55分鐘,午夜23:52,停下來發了一條朋友圈,說自己被嚇破了膽……但事後覺得不準確,那種不適感不是來自恐懼,而是覺得在長夜將至之前,身上沾了不淨的東西,這東西會黏住我,我的注意力粘在某種不具名的東西上轉移不開,我從那一刻意識到不太好,我如此迫切的渴望天明,我知道陽光進來我就會被釋放,但是夜晚像是看清了我的心思,它用黑色盯住我,盯的很深,我的內心竟然冒出這個夜將有無盡長的想法。我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想像力,儘量讓它不去回想,可是已經有劇情在腦中閃回,並且好奇心開始打量電影中的細節……遠處掛在牆上的照片裡,女兒的眼神開始異樣……之後所有輕微的異響都在腦海裡產生無法抗拒的聯想,我既不敢回到故事裡,也不敢凝視窗外的夜。終於在某一刻,恐懼從我的後腦撕開我的想像力,像洪水一樣蔓延到我所有腦神經的末梢,那一刻放佛跌進深淵,於是大吼一聲把自己拉回現實。但是手已經無法控制的回到ipad上,在那個被詛咒的故事上點了Play鍵……
能嚇到自己的,永遠只有自己的想像力。而一部牛逼的作品,不會著急扮上妝,放上弦樂,然後伴著音樂突然出現,他會慢慢的打開你的想像空間,在那些空間的角落裡放上若明若暗的種子……你聽的到有東西在滋長,但是你看不清那是什麼,於是你被吸引……當你走進的時候,你看到黑暗中的你自己,可是這時你哪裡都去不了了,但是你終於能聽清那個窸窸窣窣的聲音,那是你自己的哭聲。
那一天晚上,拯救我的是我發的那一條朋友圈,無數的留言讓我的心思有了去處,那終於不是一個無盡的夜。
第二天,在陽光下我看完了電影剩下的三分之二。我發現頭一晚停的地方是整部電影的精神分割點,我剛好在影片創造出最大神秘感的時刻選擇了停止,再之後的情節,無論視覺上多麼暴力血腥,劇情多麼離奇波折也抵不過神秘感引領你去往的精神世界。神秘感減少、恐懼感也開始消散,電影轉入懸疑類型的路線,一直到片尾最後一刻才破。但是當情節大白之後,那種被某種力量召喚的感覺又重新回來,這個時候的抵抗和覺醒已無濟於事,絕望和窒息的感覺已遍布全身,仿佛惡靈附體。
敲這段文字的時候,已經是五天之後,看了大量的電影相關評論以及導演的創作訪談,這能讓我漸漸擺脫那種自我代入的感覺。在這裡我還是不去解析劇情,有劇情疑惑的我建議去看豆瓣裡最熱的那篇影評《讓人脊寒的反思》,作者筆名01。連結如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953175/
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習慣,藉由電影去說說我的感受。
這篇文章創下了本人兩個第一次。
這是我第一次寫恐怖片的觀影感受,因為首先我就不是一個恐怖片愛好者,我並不喜歡把時間浪費在片刻提升自己腎上腺素的行為。坦白講,除了影史經典的恐怖片外,從不主動觀看這種類型,更不用說給這類電影寫文字,上一次看完一部電影被嚇到,而且久久走不出來的還是那部小逼格邪典影片《萬能鑰匙》。
而這一次主動迫切的看《哭聲》完全是因為對導演羅泓軫的追捧,他的前兩部作品《追擊者》和《黃海》徹底把我震撼,前者是導演處女作,就儼然有了《七宗罪》的氣質,而後者則塑造出了極強的宿命氣息。《哭聲》目前是他本人評分最低的作品,但畢竟剛剛出爐,我認為這部電影可入影史邪典,只需稍待時日。單從電影的角度來看,前兩部的人物和劇情都極為完整通暢,《哭聲》的敘事由於題材關係確實在段落裡有些遮遮掩掩,因為要引導觀眾的想像力,部分情節設置頗有些重複拖沓。但是我之所以頗費周章的去描述自己的觀影感受,就是因為我覺得《哭聲》這部電影放佛擺脫了導演創作的企圖而自己給自己賦予了靈魂,這本身就跟導演在故事裡創作出來的情節一致,我們在不自覺的走入這部電影的靈魂,像是《指環王》中的魔戒一樣,輕聲淺頌的呼喚著你……這種無法言說的感受也就是我寫這篇東西最重要的東西,就像我拼命的告訴你這部電影有惡靈附體,千萬千萬不要看,而你看完這篇文字之後卻燃起了更加高漲的熱情想一睹為快。我想說的就是這種東西,你看完電影之後也會明白,電影本身也是如此這樣的一個故事……
這也是我第一次寫韓國電影的長篇影評,我意識到這一點是一個朋友在我的朋友圈裡的留言,他說「寫些韓國的影評吧」。我才突然想到,我觀影量如此之大,曾經一度格外的喜歡韓國電影,也寫過無數篇的影評,為什麼竟然沒有寫過韓國電影呢,一部都沒有!我後來心裡有一個答案,借這個機會說說韓國電影在類型片中的進步,因為我翻遍了自己對韓國電影的短評,無一例外不在談「類型」兩個字。
所謂類型片,其實就是按套路拍。100年來好萊塢摸熟了不同的套路,就叫做不同的類型。套路裡自帶豐富的娛樂屬性。無論是愛情文藝、驚悚懸疑、溫情勵志,只要按照這些套路就可以創造出標準的全民眼中覺得「好看」的電影。這些創作技巧已經遍布在各種「如何寫好劇本」的書裡,創作者只需按照自己民族和地域特點樹立好可信的人物,勾畫出相應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氣氛即可,至於什麼時候人物該出場,什麼時候人物該做什麼事兒,完全按書裡的來。
《哭聲》第一撥影評的標題黨是,「此片一出,韓國電影在類型片上又甩中國電影好幾條街」。這句話的兩層意思是,韓國拍類型片越來越好,中國拍類型片沒有絲毫進步。我覺得這兩句話都對。韓國電影近20年真是突飛猛進,所有電影類型幾乎都有代表作揚名,反觀中國,真的是沒有幾部拿的出手的。自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喜歡講究意境,尤其在文化創作上,殿堂級別的詩歌是人類「留白」藝術上的巔峰,於是放佛變成了,中國真正有才華(或者自認為有才華)的創作者很少喜歡按套路講故事,他們都熱愛重構框架性的東西,在意識流裡尋找耐人尋味的空間,讓人隱隱品出牛逼之意味,那電影拍出來自然算不上好看。除了第五代有濃厚歷史背景的導演外,大部分追求這種獨特意識創新的人,基本上也沒有幾部拿得出手的作品。新生代的導演裡也只有陸川有非類型片的代表作,而個人認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個能拍的好類型片的導演,就是寧浩。還有幾個二流的,像徐崢、烏爾善這樣的,雖然沒有在類型片中展露過特別耀眼的才華,但是中規中矩的給老百姓拍套路片,也都變成了坐擁幾十億票房的大導演。題外話:個人認為當今華語影壇能完全靠個人才華創作出非類型、或是自創類型片的導演,只有三位:姜文、杜琪峯和周星馳。
而韓國電影各個類型現在都質量頗高,有些作品都能登堂入殿,可是我為什麼喜歡歸喜歡,但是沒寫過任何一篇文章呢?問題也出在「類型」兩個字。正是因為韓國拍出了堪比《無間道》的警匪片——《新世界》,堪比《伴我同行》的青春懷舊片——《陽光姐妹淘》,堪比《阿甘正傳》的時代歷史片——《孝子洞的理髮師》,堪比《諜影重重》的諜戰片——《柏林》,堪比《哥斯拉》的怪獸片——《漢江怪物》,堪比《黑社會》的黑幫片——《卑劣的街頭》,堪比《七宗罪》的犯罪片——《追擊者》等等等等,但是再堪比,電影中讓人無限感慨,想以文抒情的內容,我都在原版電影中寫過了呀,韓國類型片再牛逼,我去重複感慨一種情懷的動力是已經沒有了。
但是不停在類型中打磨也是有回報的,就比如像羅泓軫這樣的鬼才導演,用類型雜糅來突破類型的局限性,正是韓國電影拍出傑作的最好方法。其實類型雜糅是有很大風險性的,談著好好的戀愛,突然畫風突變,男生變殭屍,女生變吸血鬼,觀眾是要罵娘的。所以必須在對類型片有絕對的熟練的掌握情況下,才可以做到天衣無縫的融合,就比如這一部《哭聲》。
《哭聲》有非常高級的類型拼合方式,有時候是用在氣氛塑造上,有時候是用在敘事上,有用在故事框架上的,也有用在鏡頭處理上的。讓你說不清他到底是恐怖片,還是懸疑片,或者是驚悚片?犯罪片?宗教片?殭屍片?
首先電影全篇都有澆在觀眾心頭的大雨,就像當年奉俊昊在《殺人回憶》裡用的一樣,主人公鍾久的身份是一名警察,片頭就開始去查案,這種氣氛和角色設置,讓人一開始就覺得是一部犯罪片,而這種處理的好處就是你會很容易相信故事的真實性,而不是打著對怪力亂神的心裡抗拒去看熱鬧。當你真正走入故事情緒中,用懸疑片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帶你走進一個一個現象,同時用驚悚片的元素調取你對非自然事件的想像力,如同《驅魔人》一樣;在劇情打開神秘的外衣時,又用殭屍片的情節掰開你的下巴,最後用宗教故事的細節去將故事的內核重重的鑿實……這種類型片多層次的運用,就是這部《哭聲》在電影性上堪稱傑作的原因。
電影跟信仰一樣,最最主要的就是讓人相信,這部極惡之作,花了很多時間在「讓你相信」的身上,當你相信之後,他抓住你每個神經末梢,把所有對恐懼的想像力都填滿你的毛孔。這只是完成了第一層基本的感官的震撼;在這之後,就是整個故事內容對你的洗禮,就像本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描述的那樣;最後,他讓你如惡靈附體,緊緊著盯著一個陌生的自己,不知道該靠近誰,相信誰。就如同,本文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