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是獨行者
作者(知乎ID:張泡泡)
「我的演出特別奇怪,跟所有相聲演員的演出都是不一樣的。」
怎麼個不一樣法呢?「同樣的包袱,師兄弟們說出來觀眾就樂,我說出來底下可能就『啊』」。 「我在臺上唱歌,底下揮舞著螢光棒。」
那一年張雲雷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風格走入大眾視野,「立於傳統、開創流行」,讚美與驚嘆的背後是無數的審視與質疑,很多人在討論張雲雷作為異軍突起的流量、熱度能能維持多久,觀眾是瞧個新鮮還是真的會對相聲乃至傳統曲藝產生興趣,原來那個小圈子的生態會不會因此遭到破壞?誰都不知道,爭論再激烈,也得等時間給出答案。
兩年過去了,我們好像等到了那個答案。
現在很多年輕演員的演出都出現了張雲雷彼時的「盛況」,大家也有了各自忠實的粉絲並且開始進軍娛樂圈,這個小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冠以「流量」之名。看上去,這條路由一個人孤勇變成了一種趨勢,質疑的聲音在消失,藝人和觀眾都開始學著與流量共處。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覺得張雲雷算是開路人,在他之後總會有無數個他,但是後來我發現張雲雷和其他人火起來的邏輯是不太一樣的。
其他人會更依賴相聲舞臺這個背景。他們需要這個舞臺的古舊去襯託自己的新潮,他們的矛盾感與新鮮感需要相聲舞臺來襯託。粉絲需要先接受這個環境的厚重與傳統,然後在滿眼的古舊裡為他們這一點金碧輝煌的「新」而動容。
他們自己並沒有製造「舊」的能力,或者說沒有製造矛盾感的能力。把他們放到新的環境裡他們的戲劇衝突性就消失了,新鮮感也隨之被解構,所以當他們進軍內娛時反而更像落入大海的一滴雨水。
張雲雷則恰恰相反。
新與舊是在張雲雷身上共存的氣質,他的觀眾不需要提前進入哪個語境就能感知他身上的「矛盾」。張雲雷不需要環境去替他烘託什麼,他在原來的圈子裡獨一無二,在新的環境裡異軍突起,都承認他的新,都欣賞他的舊,他在哪裡都顯得相合又突出。
其實藝術修為更高的前輩不是沒有,我有想過為什麼會是年紀輕輕的張雲雷。
內娛那麼多聰明人,每一條路都有人走到極致、甚至形成了流水線,獨一無二的人格被抽象成可以無限複製的人設,驚喜越來越難得。沒有過硬的本事不會有立足之地,沒有足夠出眾的個人魅力就難以在鋪天蓋地的營銷裡殺出重圍。
除去新鮮感和「美強慘」以外,張雲雷那種難以用語言描繪的俠客情懷與君子風骨,那種蓬勃的力量感與雲淡風輕的姿態,可以很輕易地與觀眾產生一種精神層面的、遙遠的共鳴,我們就稱之為「人格魅力」。
最開始大家都在各自的領地裡火的一塌糊塗,雖然與張雲雷的風格相去甚遠,也總會讓人相信下一個張雲雷近在眼前;時間長了、都去大舞臺溜過一遭,才發現有差異的不止是風格。
有的人是在雙向的輸入,吸取內娛百家之長然後回小圈子裡收穫流量;而張雲雷可以進行雙向的輸出,一邊把流量反哺給原來的圈子,一邊帶著傳統曲藝在一眾舶來品裡攻城略地;他有開創流行的膽識,也有立於傳統的能力。
所以要檢驗後來人是否和張雲雷有著相似的發展路線,要判斷他是如張雲雷一般的孤品還是可以流水線生產的商品,不是看他的熱度如何,而是看他在新的環境裡以什麼作為自己的競爭優勢;看他反過頭來闖進娛樂圈是泯然眾人還是像張雲雷一樣進行雙向的輸出;看他到底是因為圈子的受眾基礎不斷擴大所以自己的流量也跟著水漲船高,還是能夠自己造血甚至為一個圈子注入新的活力;看他是以更高的立意繼續開拓前路,還是舒適地在平臺的流量裡飄飄然忘乎所以。
有的人在向平臺輸送,有的人依靠平臺供養,其實都是火。如果硬要做個區分,那便是因果之分吧。
那這無數聲勢浩大的後來人,誰是與張雲雷並立的「因」,誰只能是坐享其成的「果」?
我拭目以待。
然而此時此刻,在張雲雷走出來的這條「立於傳統、開創流行」的路上,他仍是懷著一腔孤勇的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