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分水嶺 「百裡侯」決戰中臺灣
2014-11-15 10:44: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丁文蕾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導,臺灣政治板塊「南綠北藍」的分水嶺在濁水溪,藍軍要固守灘頭堡,嚴防對手越溪入城;相對地,綠軍則要攻入中彰投,將界限推進至大安溪,其中人口數超過270萬的臺中市,自然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打政績牌的胡志強與高舉「改變」大旗的林佳龍,呈現仰攻與守城的態勢,一場激烈的「強龍之爭」已進入最後的割喉戰。

  臺北選情告急,連勝文太太蔡依珊還是抽空到臺中,連手打出夫人牌,幫胡志強拉票,巧的是,綠營林佳龍超級助選員正好也姓蔡!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不只登臺喊話,甚至還在臺中租下辦公室積極輔選,越接近選戰尾聲,中臺灣的選情更緊繃,根據媒體民調,落後的現任市長胡志強最新一次民調,已經與領先的林佳龍縮小到3%,難道會出現黃金交叉。

  師大政治所教授範世平說,臺中市是一個都會的型態,它的中產階級比較多,工商業人口也比較多,他們可能比較希望求新求變,所以林佳龍佔有比較大的優勢,(舊)臺中縣這個地方,恐怕胡志強還是佔有一定優勢。他認為,第一個是組織戰(派系整合)問題。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麟徵稱,這是選民喜新厭舊的一種心態,再加上國民黨中央執政不力,這些年來,整個臺灣人民觀感不是太好。

  民調膠著,學者看法也分歧,但中臺灣除了臺中,包括彰化、南投也成一級戰區。

  綠營的人氣王臺南市長賴清德,自己選情穩定,北上中臺灣幫忙拉票,而吳敦義也回防南投固樁,拉高到政黨中央動員,戰略意義不言可喻。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麟徵指出,這是2016的前哨戰,這次看起來國民黨守的很吃力,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有任何一個地方鬆動,那表示綠軍的版圖是有擴大現象。

  地理位置的中部,也是藍綠版圖的分水嶺,百裡侯的成績單,將是2016「大選」成敗的模擬考。

相關焦點

  • 2022,又是藍綠對決?
    2021到來,距離2022縣市長選舉又近了,藍綠各有盤算,國民黨想力拼北臺灣連線,除了雙北,也冀望在基隆桃園新竹有所斬獲;民進黨則是想奪回彰化雲林嘉義失土,最好還能收復臺中。
  • 第三勢力徹底涼涼,臺灣政治版圖變了?
    曾幾何時,「第三勢力」、「中間路線」、「藍綠不過半」等等,是臺灣政壇的熱門話題和響亮口號,也是外界對2020選情的一個重要觀察點。然而,「第三勢力」集結成軍的前景,就如同「一場秋雨一場涼」般,隨著夏天的遠去而逐漸冷卻下來。這究竟意味著藍綠二元板塊不變?還是單純因為有關方面的策略失誤?
  • 李義虎:臺灣政治新態勢
    自318運動以來,尤其是自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島內政治結構出現了「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變化,雖然2018年「九合一」選舉一度出現「回衝」現象,但這種情況在這些年來還是有了進一步的強化。這次選舉結果說明,藍綠基本盤的較大移動,是板塊的移動而非僅是選民的權宜選擇。
  • 鄭振清:臺灣新世代社會運動中的「認同政治」與「階級政治」
    2014年3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深遠,不僅掀起了「反服貿」議題,而且衝擊了當年底的「九合一」選情,甚至牽動藍綠兩黨對2016年「大選」的布局。為什麼一場學生運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如果僅就這場學運本身進行分析,難以解釋其超越臺灣校園的社會反響和政治動蕩。
  • 美軍刊物建議「美軍重返臺灣」?臺灣多位藍綠政治人物說「不要」
    @銳看臺灣報導最新一期美國陸軍《軍事評論雙月刊》以解放軍進攻臺灣為主題進行系列報報導,其中美軍陸戰隊上尉米爾斯(Walker D. Mills)撰文指出,美國如果要繼續維持捍衛臺灣的承諾,就必須考慮重新在臺部署地面部隊。對此,臺灣藍綠政治人物幾乎都持保守態度。
  • 誰是如今臺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中的臺灣縣市長選舉,很多眷村居民都把票投給了鄭文燦。這位胖胖的、戴著一副眼鏡,很像一位普通宅男的民進黨政客,以14萬多張票的優勢,大敗國民黨候選人,再一次當選桃園市市長。同拿下高雄的國民黨人韓國瑜、連任臺北市市長的無黨籍柯文哲一樣,鄭文燦是臺灣島內另一位引人關注的政治明星。
  • 2018臺灣「九合一」選舉,藍綠地方板塊有望改變嗎?
    2014年首屆「九合一」選舉中,執政的國民黨慘敗,由選前「4都」11縣市萎縮至「1都」5縣,在野的民進黨則由選前的「2都」4縣擴張為「4都」9縣市,改變島內地方勢力版圖,甚至直接影響2016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結果。
  • 政黨惡鬥失民意 不藍不綠得人心 ——「侯友宜現象」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   4月6日,國民黨新北市長初選民調公布,侯友宜確定代表國民黨決戰2018新北市長選舉。圖為侯友宜(右)接受傑出校友頒獎。島內評論指出,年底市長選舉藍綠之戰,新北市是關鍵一役,即使並非有史以來最激烈,卻是藍綠最具象徵意義、能夠牽制國民黨、民進黨全局的對決戰,且將牽動2020大選。
  • 決戰中臺灣!臺中「立委」選戰成「龍燕之爭」延長賽
    2020臺中市「立委」選舉,藍綠戰將陸續就定位,臺中市副市長楊瓊瓔可望對決爭取連任的「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以及民進黨和「基進黨」合推陳柏惟挑戰顏寬恆
  • 從庶民階級、藍綠屬性看臺灣選票變動真相
    如何看待臺灣庶民現象及在選舉中的作用?特別是韓兩次選舉同樣訴求庶民,為何在2018年能贏、而在2020年大選中大敗?卻很少有學者認真思考與研究。庶民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特定群體用語,後逐步演化為泛指平臺百姓或黎民百姓,今日則主要是針對精英階層而言的。按此定義,在今日臺灣2300萬人口中,90%應是庶民,精英階層是少數甚至極少數。
  • 臺灣政治漫畫"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諷刺地溝油
    10月3日,政治畫家老培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微博@臺灣之胱泌尿科診所 ,將近日臺灣事件放到了與兩岸輿論對話的視角之下,這些漫畫的主題為《掛號臺》,有三個人物,嘲諷臺灣政治。
  • 公視清流不堪藍綠衝擊 臺灣不配擁有公共電視?
    臺灣公視董事會延宕已超900天仍難產,近日,主管機關「文化部長」龍應臺怒批這是臺灣最大醜聞,並飆氣話稱讚同廢除公視,引發外界爭議。而朝野「立委」則罵其無能。在各界的嬉笑怒罵聲中,公視問題再一次被攤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在數量眾多的臺灣電視媒體中,公視知名度不算高、收視率也低,但公視問題緣何備受關注?
  • 柯文哲炮轟藍綠:侮辱臺灣人智商! 數萬粉絲力挺
    無黨籍臺北市長柯文哲10日舉辦大型造勢活動「#teamKP 挺柯P」造勢晚會,柯文哲在造勢晚會上火力全開痛批藍綠兩黨候選人。
  • 維基解密哈哈鏡裡的臺灣政治
    維基解密揭露美國機密文件,美國「在臺協會(AIT)」密電的颱風尾掃到臺灣,朝野近年的一些政治操作和個人盤算都被公開。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撩開這些幕布,民眾看到了更真實的政治世界;但撇開「看八卦」的心情,其實也透露了嚴肅的政治問題。
  • 「賣菜郎」韓國瑜何以成為臺灣政治「新網紅」丨新京報專欄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文 | 陳定定 顏昊嘉11月24日,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進行投票。臺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顯示,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5席,民進黨獲6席,另有1席為無黨籍。如此接地氣、真性情又充滿智慧的形象在傳統無趣的政治精英中宛如一股清流,讓韓國瑜脫穎而出。民眾對執政黨失望民進黨執政高雄二十年來,高雄經濟陷入停滯。作為臺灣地區第二大發達城市,高雄面臨著城市轉型的困境,也面臨著被臺中趕超的危機。
  • 臺灣選舉年到了 各種政治災難劇又開始上演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說,春節剛過,臺灣島內各種政治硝煙已撲面而來。
  • 臺灣「紅頂商人」本想通吃藍綠,結果被藍綠通吃
    為報答綠營金主、鼓舞「臺獨」士氣以及回應美國對於「臺海軍力失衡」擔憂,蔡英文承諾每年以2%的幅度增加防務預算,並且力推「臺灣艦艇臺灣建造」。「最大訂單」中的怪事「獵雷艦」案是「臺艦臺造」計劃中規模最大的項目,2014年由慶富造船廠以新臺幣358.5億元(下同)得標。慶富造船廠在得標的過程中發生許多怪事。
  • 鄭麗君挨的一巴掌,臺灣藍綠加高一堵牆
    民主按說是臺灣的常態,但動不動拿來說嘴,似乎成了變態。 我個人一直覺得臺灣民主化是華人的最好的社會實驗。但說真的,如今看下來,總覺得哪裡不對。臺灣這些年內部彼此消耗極大,而在整體格局上,意識形態固化卻越來越讓自己的視野變得狹隘,以及缺乏必要的世界觀。郝龍斌說官逼民反不恰當,但顯然,也有他的群眾支持。藍綠對於暴力的記錄都一樣,甚至說綠更是前科累累。
  • 臺灣「立委」選舉,藍綠都難逃年輕世代反撲
    此次臺灣「立委」選舉有著2014年縣市選舉的氣氛,藍綠情緒激化,也形成世代強烈對決。此外,民進黨政黨票不如預期,讓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搶下席次,也代表著世代革命成功。民進黨這次在「立委」席次上雖然政黨票少了一席,從這屆的14席變成13席,但區域「立委」拿下46席、平地、山地「原住民」各1席,總共61席,仍單獨過半。但政黨票不如預期,這也是民進黨呼籲年輕人出來投票必須要承受的,就像2014年一樣,讓當時的「時代力量」拿下5席。
  • 臺灣又一樁政治奇案!
    有媒體直言,蔣月惠寫下的這段「政壇傳奇」值得藍綠陣營深思。蔣月惠這幾天的遭遇堪稱戲劇性。蔣月惠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1日報導,屏東縣政府16日執行屏東市公勇路道路拓寬工程拆除,無黨籍議員蔣月惠前去聲援牴觸戶時與警方爆發衝突,過程中她咬傷一名女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