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初的《超人大戰蝙蝠俠》頗多爭議,評分也不理想。
但是,在看過《正義聯盟》之後,我反倒有點想念那部電影。。。
當初的《超蝙》,即便再多問題,起碼風格是統一的。扎克·施耐德標籤式的視覺風格非常突出,與嚴肅的劇情也是搭的。即便再多不滿,這種冷裝逼嚴肅大片風,還是會吸引到一些觀眾。
何況,那一部還帶來了大銀幕最有魅力的超級女英雄——神奇女俠。
而到了《正義聯盟》呢?
什麼都沒有了。
它既不像漫威那種簡單輕鬆的爆米花電影,可以吸引到可愛的學生觀眾,也沒有保留住渣導之前的視覺風格與嚴肅主題。
好像個四不像,是兩種聲音中和、混搭之後的畸形產物。
或者,這也是DC影視化之後,一直以來的尷尬之處,既想做點有逼格的東西,重回諾蘭蝙蝠俠時期的輝煌,又始終不得其法。
尤其在《自殺小隊》和《超蝙》評價一路走低之後,更像是自亂陣腳。開始尋找新的方向,包括喬斯·韋登的臨時救場,實際也是向漫威風格的妥協。
結果呢,一方面沒辦法捨棄自己原有的東西,一方面又急著加入新的元素,兩種都要,兩種又都不徹底,非常彆扭。
視覺上,仍部分保有扎克·施耐德的東西。但整體明顯比上部輕鬆、簡單了許多。
同時,開始有意加入一些笑點與段子。
帥帥的閃電俠,主要的任務還是搞笑,是團隊裡的諧星
以及,這回的片長終於不那麼長了,僅有兩小時,故事卻也超級簡單。整個故事平到無趣。
總覺得這更像是拍了一部序章。完成的主要任務就是,分段交代幾個新角色,再讓大家集結起來,然後,特別隨便的,就解決掉了那個大麻煩。
故事就結束了。
啊,還有復活某人。雖然,這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主創們卻仍然會玩得樂此不疲。
就像很多人說的,這部電影希望可以複製《復仇者聯盟》的模式,可惜方法又不是太多。大概也就是讓故事簡單點,讓角色開始講幾個笑話。
不過,復聯起碼是有一堆單人電影鋪墊,省下了塑造人物的時間。而《正義聯盟》除了蝙、超、神奇女俠三巨頭,其他角色都是本部新加入的。所以,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幾個新角色的出場方式會不會都太簡單了呢,沒有性格,也沒什麼特點。
整體感覺,除了愛講段子的閃電俠還稍微有點辨識度。海王和鋼骨真的好像友情客串一樣,角色完全無法展開,你甚至無法清晰辨別他們的能力是什麼,包括如何在作品裡突出他們的能力與特點。
回憶一下,《正義聯盟》的記憶點還是太少了,《超蝙》起碼還有神奇女俠威猛出場瞬間,讓我至今難忘。
正聯幾乎一場好戲都沒有(或者只有亞馬遜族對戰荒原狼那場追逐有點氣勢)。
除了幾個新角色沒什麼發展空間,老角色也都表現平平,基本沒有任何豐滿或延續性格的瞬間。
神奇女俠大概仍是延續了之前的美,但卻也沒有什麼新的亮點。
而這一版的蝙蝠俠,基本就是個廢物,除了串聯起幾位新成員,他能做的,大概真的只有有錢了。
一個只能打打雜兵,然後,跟超人玩玩曖昧的肥蝙蝠。
至於超人,好吧,超人是神。
仔細想想,這部到底講了些什麼?
集結,然後就沒有了。
真是太浪費了。
雖然我也沒多喜歡《超蝙》,但也好過《正義聯盟》。一部充滿爭議的風格作品,總好過一部試圖討好觀眾又毫無章法的平庸之作。
不過,影片的導演仍然是掛的扎克·施耐德,喬斯·韋登在片頭只掛了編劇。雖然從作品本身,這已經很不扎克·施耐德了。
包括結尾,竟然送了雙重彩蛋。當然,從彩蛋質量,還是比之前的《雷神3》有良心,第一個彩蛋負責搞笑,第二個彩蛋拓展新劇情,之前新聞也介紹過,喪鐘終於要來了。
當然了,神奇女俠還是美的!
雖然之前吐槽《雷神3》太套路,但是,相比毫無風格與特點的《正義聯盟》,漫威這套公式化的東西,起碼能保證觀賞性。
DC似乎總想回到諾蘭的蝙蝠俠時期,但是,諾蘭當初的成功,其實卻是借用了黑色電影、犯罪片等很多其他類型片的元素。我們記住那些,是因為他把犯罪片的好多套路,加在了超級英雄電影身上。說到底,還是要尊重類型片的設定。
而現在DC的片子大多莫名其妙,類型也不明確,既不是漫威那種動作喜劇,也沒點黑色犯罪的感覺,一直是含糊不清的偽大片。
是的,這片CG怎麼總覺得有點粗糙,我是臺北找的最大的杜比廳看的,聲音很好,影像,尤其是特效部分,非常粗糙,就好像沒做完一樣的,角色跟背景總是有點不搭。
劇情也很亂來,舉個例子,本片神奇女俠出場的第一場戲,是場動作戲,對戰匪徒。
這場戲感覺應該就是後來補拍的吧,因為這場太過突兀,從劇情上,這場戲游離主線之外。上一場是蝙蝠俠說要尋找隊友,緊接著就是神奇女俠這場打鬥,之後又是蝙蝠俠尋找隊友,然後幾個角色分別出場:海王、鋼骨、閃電俠、然後,那裡面又會有神奇女俠的部分。
那麼,之前那場動作戲有什麼必要呢?目的只有一個,這是場純動作戲,試圖增加劇情吸引力,順便蹭下之前《神奇女俠》大熱的熱點。但是,從影片整體上,這場戲毫無必要,100%廢戲。從這種隨意硬插熱點戲份的態度,也能看出整部影片的定位不明與慌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