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秀山一村民家中發現了皇帝誥封手諭聖旨。該聖旨為五彩雙龍絹滿漢合璧,用漢、滿兩種文字豎書,中有兩方米紅璽印,保存基本完整,聖旨的內容是誥封糜奇瑾為中憲大夫、王氏為恭人,落款為「嘉慶二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816年12月13日)。
那麼這個糜奇瑾和王氏是誰呢?
正是糜奇瑜的哥哥和嫂子!大家試想一下,在君權至高無上的清朝,一國皇帝能夠下旨誥封一名臣子的大哥,可謂恩寵有加,而當時糜奇瑜還只是個正四品的外放官員,如果不是關係深厚,那就一定是功勞有加。而治理好臺灣,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無疑正是一件大大的功勞。
糜奇瑜(1762-1827)~秀山任官來臺第一人
字象輿,號朗峰,秀山縣中和鎮人。
據《秀山縣誌》所載,糜奇瑜是秀山中和鎮人,少年時候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不怎麼跟人交流,但是才思非常敏捷,書法也寫得好,連私塾先生都說「此子將來必成大器」。果不其然,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拔貢考試上,糜奇瑜一舉中的,第二年就被選為七品的小京官。要知道這拔貢可不得了,乾隆年間那可是十二年才開試一次,只有優選者才會被錄為小京官,有了這種出身,一般離飛黃騰達不會遠。
後來,糜奇瑜又在嘉慶三年(1798年)中舉,先後被任命為戶部主事、軍機章京、員外郎、郎中等職,他都幹的非常出色,於是嘉慶皇帝就打算派他去治理臺灣。在當時,臺灣剛剛經歷過一系列的民變叛亂,尤其是菜牽事變給島上造成了巨大影響,島上的形勢非常不穩定。
嘉慶十六年(1811年),糜奇瑜被任命為福建省臺灣兵備道兼督學政,加授按察使銜,開始治理臺灣。他一到臺灣,就先平定了潭州、泉州、廣州遷過去的三派豪強,解決了一系列的錯假冤案;同時加強了與臺灣當地原住民的溝通,保護少數民族的利益,避免激化民族矛盾;又還大力興辦教育,選拔人才,徹底安定了臺灣的形勢。
經過糜奇瑜的這一番整頓和建設,臺灣的政治和教育大有改觀。閩浙總督汪志伊上奏清廷,稱讚糜奇瑜的政績為「閩越治行第一」。嘉慶皇帝閱奏,特地下詔頒發「學筋漢清」和「政筋漢清」,表彰其治臺功績。這之後,糜奇瑜調遷福建按察使,又旋升河南布政使,已經是從二品的高官了。
雖然糜奇瑜後來離開了臺灣,但是當時的臺灣人民懷念糜奇瑜治臺德政,於是在臺北市內的修建了兩條街道紀念他,用的正是他的原籍「酉陽州」和「秀山縣」這兩個地名命名的。
在擔任河南布政使時,糜奇瑜治理了黃河水災,奏請減免賦稅,使民間有餘力恢復生產,之後又擔任貴州布政使,調升京內任太僕寺卿,最終到職三年病逝,歸葬於秀山縣湧圖鄉河港村。(2016年石碑殘片被人墊路,熱心網友發現後,聯繫到其後人糜飈先生背回保管)
糜奇瑜曾著有《治臺要略》一卷行世,但真正體現他書法功底的,還是臺灣嘉義市的《重修文廟碑記》,現摘錄如下:
聖天子稽古右文,命天下郡縣皆立先師孔子廟,春秋祭祀所以崇教化而正人心,甚盛典也。是故,時代有升降,滄桑有變遜而唯□□□□,至聖廟宇揭日月以常行,歷萬古而不墜,蓋廢者興圮者修中土固然即極之,海隅日出罔敢或替。
嘉邑文廟,自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歲鳳邑宋尹永清來署斯篆,議建於城之西北。越乙未秋,連颱傾兄;邑宰周錠暄獨任其歉,捐貲修復。乾隆四十年間,邑紳士倡議移建西郊。五十一年,遭林逆之亂竟為廢址!至嘉慶丁已後謀興舉,鳩金殆以萬計,而稽其工程,自崇聖祠、大成殿、大成門、暨兩康外,尚皆缺如。壬申秋,邑
今春
欽加按察使銜分巡福建臺澎等處,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軍功加三級,紀錄十八次蜀東糜奇瑜謹撰。
臺灣府嘉義縣儒學教諭加三級海澄葉文舟謹書
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皋月穀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