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遊戲的主角。」
古人認為,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差點因為這一習俗而胎死腹中。
是以,「除瘟驅邪求吉祥,打怪除妖斬六將」就成了端午節的主題——作為人生遊戲主角的我們,該帶上什麼裝備去徵戰呢?一份端午遊戲攻略贈上!
出門前,先給自己加個buff(一種增益狀態,增加防禦/攻擊力)端午已是仲夏時節,炎熱的天氣毒蟲蚊蠅很是猖狂,這時候就需要咱們做好充足的準備,兩大寶物不可少: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艾葉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艾草、菖蒲、蒼朮等不僅可以掛,也可以燻焚,來驅逐毒蟲蚊蠅、祛邪消毒,淨化環境。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夏卷載有一專門用於五月至六月避瘟遠邪所用的香方,講到將蒼朮、蒿本、白芷、等混合配製,終日焚之,可以避瘟遠邪。
我國古俗佩戴香包香袋、香囊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時便有之。《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徙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這裡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即指香袋中的香藥。
戴香包頗有講究。成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中國人不但在吃粽子上為世界人民做出了卓越榜樣,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慄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還給人類留下了一個永恆的謎題————
到底甜粽子好吃還是鹹粽子好吃?!
品南株|端午茶點
不要為甜鹹粽子爭吵不休,來塊品南株萌萌的端午茶點,世界一下和諧了!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還可在燒酒中調以些許雄黃或者浸泡九節菖蒲根,謂之菖蒲雄黃酒。
「五月五日午時,飲菖蒲雄黃酒,避除百疾而禁百蟲。」
——宋代《本草圖經》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相當於頂了20秒大無敵,媽媽再也不擔心我被秒殺了。
在端午這個蠅蟲蛇鼠牛鬼蛇神猖獗的日子,沒一項過硬的技能如何重返艾澤拉斯?今天品南株就要傳授你一項始於遼代的遠程英雄技能——射箭。
一般,馳馬射柳在端午節清晨舉行,先將柳樹幹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為靶心。然後參賽者依次馳馬拈弓射削白處。射斷柳幹後馳馬接斷柳在手者為優勝。《金史·禮志》記載:「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既然是遠程英雄,自然有不同於近戰英雄的高貴感——我們有坐騎!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五彩絲不是五彩繽紛的花色絲線,而是確定了的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縷索。亦稱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此俗始於漢代,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品南株|精工純銀九宮八卦牌包掛 闢邪法器
九宮八卦,闢邪法器,可以避災解厄,護佑主人清淨無憂、平安康健。
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並且有說法是遇到下雨時必須將其丟掉,寓意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
「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端午日以蘭湯沐浴為華夏舊俗,今江南民間以艾草、菖蒲、佩蘭、益母草等煮香湯沐浴,即上古之遺風也。早歲蘇錫地區的公共浴室亦在端午日於大湯池中放以香艾和菖蒲等。
沐浴,除了身體上有著祛除身體上的汙垢,更是滌淨心靈的汙垢。屈子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江以死。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習慣。
其實有很多傳統習俗,一開始只是古人實用性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它有了歷史沉澱的意義所在
————
敬天法地,禮儀傳承,
不論我們身在何處,
傳統的血液流淌在胸懷中,
教我們成為仁人君子。
不管過著怎樣的日子,
經歷什麼生活,
都有不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