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的成都貧弱、動蕩,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消息閉塞,經濟相當落後,交通工具也十分原始,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力推拉的雞公車和黃包車。
▲ 雞公車
雞公車其實是蜀人依其形而取名的獨輪車,傳說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創製,全車系木製,較為靈巧方便,鄉民多利用此車載運農副產品到市區內出售,有時兼或為市民商戶送米運貨,久而久之,很多鄉民或無業游民推著這雞公車專職在市區穿梭,跑起這人力運輸的買賣,藉以謀生餬口養家。但當時成都街面大多是砂石土路,或石板路,載重的雞公車獨輪常常損壞路面,且市井無賴,不時攔住車夫索要過街錢,常起糾紛。後來警察局出面禁止雞公車在城區內穿行,只允許在城邊一帶替人運貨,運垃圾等,於是人力雞公車運輸的規模日漸萎縮,倒是在成都市的周圍鄉鎮、區縣,雞公車活躍其間,長短途貨運皆可,經濟實惠,有時還供鄉人乘坐趕路,極受鄉民歡迎。這樣,民國後期,成都市區內雞公車身影日漸稀少,而人拉的黃包車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黃包車本是從日本引進仿造而成,所以又叫東洋車,於19世紀末在成都出現。據1909年的《成都通覽》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商務局總辦委傅樵村創辦東洋車,並發給官本銀兩,預備青羊宮花會之用,計有100餘輛。花會時節,遊人乘者甚多,到二仙庵、青羊宮不過30文錢,會畢即閒置一半……後來成都勸工局設車廠於安樂寺——就是現在錦江區城內、總府路上紅旗商場那個位置——備造東洋車行於城內,拉車人穿一色車夫衣褲,坐者甚多,每回以20文起價,改善了成都普通市民平常出行的條件,但由於成都多陰雨綿綿之日,加之道路狀況很差,路面泥濘難行,拉車人十分辛苦艱難,黃包車的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到了1924年,當時的四川軍務督辦楊森下令分期拓寬成都街道,修築路面,工程完畢,便利人車的通行。這時陸續有胡竣泉成立「利通人力車公司」,鍾靈河成立「元通橡輪人力車公司」等,到1926年時,成都已有黃包車公司(行)50餘家,有車近5000輛,車夫10000餘人。於是成都市政公所管理規定營業的黃包車每月納捐三角銅板,並發給車牌和執照。
▲ 1945年11月,重慶。戰爭已經結束,二戰期間逃難到重慶的外省人開始陸續返回故鄉,他們攜帶行李乘坐上黃包車,然後去最汽車站和輪船碼頭
隨著抗戰爆發,成都為抗戰大後方,人口激增,黃包車公司(行)發展到近700來家,拉車工近30000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後,成都廣大市民紛紛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30000多人力車工人在1933年2月舉行大罷工,和其他行業的工人一起反對停戰議和,要求收復東北三省,開展救國運動。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全市黃包車工人又舉行大請願遊行,抗議腐敗的政府當局濫發鈔票,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引起廣大市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錦江區天涯石北街和福字街一帶,那些地方時常是車夫們吃飯、歇息之處,每當中午和黃昏,街邊一輛接一輛停滿了黃包車。這種習慣和情景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不同的是黃包車變成了人力三輪車。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汪洋
圖文校對:李愛國
技術支持:毛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