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韓戰爆發。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10月25日,志願軍和對手相遇,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槍。
1951年7月12日,漯河二中(漯河初級中學)歡送入伍支援抗美援朝參幹同學留影。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普遍開展愛國公約運動、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和做好優撫工作的三大號召。為響應「三大號召」,以實際行動支援朝鮮前線,當年漯河市、郾城縣、舞陽縣、臨潁縣,受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許昌地委指示精神,相繼開展了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活動。各地通過召開幹部會、群眾代表會,進行「四比教育」,明確了前後方思想、行動都要一致。
1951年,臨潁煉鋼工人決心以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
1951年,臨潁縣抗美援朝五一遊行示威青年隊伍。
廣大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並訂立了增產節約計劃、捐獻計劃,支援前線,推行「三不」「四要」「五比」活動。在捐獻活動中,幹部、黨團員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各市縣區婦聯組織廣泛發動婦女群眾,支援抗美援朝,其中郾城縣全縣婦女共捐款2000多萬元(舊幣),捐獻的雞蛋、金銀首飾等其他實物不計其數。
當時社會各界都把積極參加「捐獻飛機大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愛國行動,紛紛表示「不吃油,不吃鹽,也得捐獻幾塊錢」。有錢的積極捐錢,有物的積極捐物。抗美援朝期間,群眾積極響應黨中央「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各界愛國人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捐獻飛機大炮的高潮。
為了向在朝鮮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志願軍捐獻戰鬥機,漯河市、郾城縣、舞陽縣、臨潁縣先後召開了各界人民代表會、擴幹會和宣傳工作會。與會人員揭露和控訴了美軍在朝鮮慘無人道的暴行,使大家進一步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經過深入動員,積極討論,與會的社會各界代表個個義憤填膺,各級工會、農會、婦聯、民兵、青年團等群眾團體,也積極參加活動宣傳。當時的宣傳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大家利用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秧歌隊、文藝宣傳隊等,向群眾講解捐獻飛機大炮的意義,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大鵬牌(漯河地方國營五一煙廠)「抗美援朝」煙標。
截至1951年底,郾城縣共捐款21億多元,超額完成了購買「郾城號」戰鬥機的所需費用,捐獻的款物由郾城縣抗美援朝分會代表全縣人民送交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
另外,人民群眾還縫製慰問袋3749個、寫慰問信4000多封慰問前方將士,激勵他們的鬥志。捐獻飛機、大炮活動,支援了前線,促進了生產,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各鄉、村還組織代耕組,分工包幹,幫助貧苦烈軍屬解決生產困難,使志願軍戰士在前方安心殺敵,保衛祖國,保衛家鄉。
1951年3月份,舞陽縣共有1310名青年參加志願軍,抗美援朝。4月初,舞陽縣抗美援朝分會成立。全縣開展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共捐獻款項32億元(舊幣),購買赴朝作戰軍用戰鬥機一架,命名為「石漫灘號」戰鬥機。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三大」號召,臨潁分會積極響應,相繼發起了制訂愛國公約、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和捐獻飛機大炮,擁軍優屬活動。
1951年7月28日至31日,臨潁縣召開了2160人的抗美援朝代表大會,作出決定,動員全縣人民捐獻「臨潁號」戰鬥機一架,要求各界訂出捐獻計劃,開展增產節約勞動競賽活動。會後組織1900餘人的宣傳大軍,利用各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向全縣人民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宣傳教育。
不到半年時間,全縣捐獻金額就達二十三億六千六百四十六萬元,超額完成「臨潁號」一架戰鬥機的捐獻任務。全縣共有2518名優秀兒女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全國人民支援抗美援朝共捐出戰鬥機總目錄
這3710架飛機裡有我們漯河縣市捐獻的「漯河號戰鬥機」、「郾城號戰鬥機」、「石漫灘號戰鬥機」和「臨潁號戰鬥機」。這四架飛機代表著勤勞勇敢的漯河人民保家衛國的強烈願望,時至今天也是漯河人民依然值得自豪和驕傲的事情,是我們漯河人民永遠的精神力量和不可磨滅的榜樣!
風雨砥礪,歲月如歌,雄赳赳氣昂昂,當年我們「漯河號」、「郾城號」、「臨潁號」、「石漫灘號」戰鬥機飛躍鴨綠江,接待療養的志願軍傷員1200名,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中華民族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處在這個歷史關鍵節點的我們,應不負前輩之努力,繼往開來,在新節點上敢於作為,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同鑄就偉大的中國夢!
以上史料記載綜合於漯河文史資料、許昌文史資料、漯河市志、許昌市志、郾城縣誌、臨潁縣誌、舞陽縣誌及社會各界文史愛好者!特別感謝「漯河觀方」微信平臺對本文的貢獻。
來源:漯河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