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聯盟》裡有這麼一段,司馬懿剛剛成為曹丕的幕僚,曹丕高興把司馬懿,曹真,陳群,吳質,劉楨一起喝酒。過了一會,甄宓出來見客,帶了解酒湯。司馬懿見了立刻裝醉,而吳質和劉楨則看著甄宓看呆了。後來,甄宓身邊有個校事府的丫鬟去了曹操那裡告密,曹操轉眼就降罪二人,以「大不敬」最分別貶到地方。曹丕則以為是甄宓故意陷害自己的朋友,和她置氣。
這段刻畫,就電視劇而言,一是美化司馬懿的聰明;而且表達甄宓貌美;三則是應了歷史典故。只是,這歷史中曹操降罪劉楨真的就只是因為他大不敬嗎?存疑。
古籍記載,劉楨性情傲慢,不拘禮法(這裡有疑點,一會說),曾經因為在宴會上平視了甄宓而被曹操降罪,終身不被重用。
現人總有個誤區,古人因一事被貶被用,就認為那人就是這樣的,不去考慮這事情背後的原因。大概與年代久遠,並不能情真意切有關。比如楊修新雞肋事件而死,都以為他一生狂妄害死自己;比如司馬懿因殺人而專權,就認為他還是孩童便心思沉沉。後人對歷史的誤解罷了。
縱觀劉楨一生,不得不反觀「大不敬」事件。《三國志》記載,劉楨有一次因為不敬被派去做苦力,以示懲戒。曹操來視察,所有人都跪拜,只有他不拜。曹操生氣,問他為何,劉楨答「我就是個做苦力的小人,手頭的活不能停」。這一來諷刺曹氏總是抨擊他地位低,二來不想服軟。曹操一看他振振有詞,就赦免了他,但是心裡還是厭惡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曹操對劉楨喜歡不起來。
曹操不喜歡他除了做事的風格,還有做人的風格不同。劉楨是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丕想要幹出一番事業。野史也有人稱,劉楨與孔融的思想很是貼合,而孔融是建安七子中唯一反對曹操的,後來被斬殺。劉楨與孔融的交集於正史無憑據,但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應該是崇尚儒學的。劉楨的父親是漢朝宗室,父親更是漢臣家的小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此劉楨自幼讀書,八歲可以通讀《論語》《詩經》,這兩個都是儒家經典。可是曹操是「改良派」的代表,他主張用人不看德行,只看才能。可憐,劉楨與曹操有些政見不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縱使曹丕與之交好,但在二人初次相遇時也有小矛盾:曹丕曾經諷刺劉楨出身低微,不配用尊貴的人用的東西。雖然後來二人成為朋友,可是劉楨依舊時不時舊事重提,可見他心裡對自己的身世是自卑的,也是自尊的。
自卑或者自尊之人,尤其是文人難免喜歡用文字諷刺時事,因此劉楨的詩文許多都是諷刺社會上的亂象。而統治者最不喜歡的就是諷刺文,怎麼想都能想到自己,劉楨自然不受曹操待見。劉楨一生最痛恨的就是犯上作亂和不遵循禮法(儒家思想),這也是反應在詩文裡的。因為平視了甄宓被降罪之後,他自知以後沒有實現理想的機會了,遂寫文《遂志賦》來緬懷夭折在世道中志向
也正因此,還有一種歷史聲音,說他之所以平時甄宓並不因為大不敬,而且不滿意曹丕取了有夫之婦,不滿意甄宓再次嫁人。這其實是說的通的,你想啊,就算甄宓再漂亮,明目張胆看別人老婆總是不對,更何況看自己上司老婆,尤其是周圍人都已經低頭跪拜了,劉楨還自己在看著甄宓,如果只是因為想看美女,除非他不要命了。同時,古籍中的大不敬只是不遵循等級禮法,沒有色膽包天的意思……說劉楨不滿意曹丕和甄宓,是有道理的。什麼樣的人會不滿意呢?嚴格遵循儒家禮儀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歷史評價他性格傲慢,不懂禮法是有疑點的。
《軍師聯盟》裡,把吳質也拉了進來,但其實歷史中他沒有因這件事情遭殃。可以揣摩一下編劇為何這麼設計?吳質和劉楨都是曹丕的幕僚。那段時間,曹操正在打壓曹丕,想要扶持曹植,把曹丕的智囊派遣走,正好削弱他的勢力。這也是一個原因。但是總而言之,劉楨被廢不只是因為看了甄宓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