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鋒芒智庫 大靜
港劇式微的這些年裡,唱衰TVB成了「政治正確」,很難想像,內地網友還有眾志成城要捍衛TVB聲譽的時刻——「《機動部隊》是優酷和英皇拍的,真的不關TVB事啊!」
5月6日,《機動部隊》登陸優酷,該劇由優酷、英皇娛樂、樂道互娛、新龍門影視聯合出品,作為香港經典警匪題材IP、林峰回歸港劇的重頭戲,再加上集齊了阿Sa、方中信、譚耀文、張繼聰、溫碧霞、林雪、張錦程、石修、石榴姐苑瓊丹的「神仙陣容」,《機動部隊》上線前備受內地港劇迷期待。然而,看似穩贏的開局卻與其上線後的口碑形成鮮明對比,截至目前,《機動部隊》豆瓣評分5.7,遠低於4月初登陸騰訊視頻、由企鵝影視和TVB聯合製作的《鐵探》。
同樣為內地資本和香港班底打造的合拍劇,同樣講述香港警隊故事,同樣以「港味」為賣點、卡司強大,卻給了觀眾完全不同的觀劇體驗,也難怪網友要挺身而出為TVB講幾句公道話了。
聚焦本土、投射香港文化,港產IP「PTU」誕生始末
據《機動部隊》官方介紹:「該劇是國內首部講述PTU機動部隊的劇集,聚焦PTU警員的生活現狀和心路歷程」。因此,在討論《機動部隊》之前,我們有必要梳理下「PTU」(機動部隊)這個港產IP的誕生過程。
在香港,PTU是警察機動部隊的簡稱,以藍色貝雷帽為標誌,主要責任為日常反罪惡巡邏、大型活動管理工作、維持內部安保、搜救及災難支援等。由於與香港市民的生活、安全密切相關,PTU在民間有著極高的認知度和聲望。
2003年,杜琪峯以PTU為原型拍攝了電影《機動部隊 PTU》,這部以警察「尋槍」展開劇情的電影,並未如傳統的香港警匪片一般放大和歌頌英雄主義,而更多地刻畫了警匪之間的灰色地帶和潛規則。《機動部隊 PTU》橫掃第23屆香港金像獎十項提名,讓杜琪峯斬獲「最佳導演」,使得杜琪峯、韋家輝、遊達志聯手創立的「銀河映像」聲名大噪,更為當時日趨沒落的香港電影注入一針強心劑。
此後,圍繞PTU的影視作品接連推出,如羅永昌2008年導演的《PTU2:同袍》,由「銀河映像」母公司「寰亞」推出、被稱為「山寨版」的《機動部隊之警例》《機動部隊:絕路》《機動部隊之人性》和《機動部隊-夥伴》。借著這系列作品,PTU和飛虎隊SDU、衝鋒隊EU、刑事情報科CIB、O記等一起,成為香港警匪片的一張名片。
在筆者看來,PTU和其他港產警匪IP間存在著一大共性——文化內核都極為「本土」,投射的是香港特有的警隊文化、黑幫文化、城市文化,內地觀眾透過影視劇,窺見了一河之隔的土地上流淌著的、與內地傳統觀念中截然不同的匪警、善惡、生死、江湖。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觀眾看到優酷、英皇娛樂合拍的《機動部隊》時,會產生「不適感」了。
香港班底、內地痛點,《機動部隊》「強行拉郎配」
《機動部隊》開篇就因「老套」減了印象分,林峰飾演的高家聲臥底數年,終於把老大繩之以法重返警局,因為他的特殊身份,關於他還是不是個好警察的猜忌也在警隊內部發酵。
PTU系列電影中,警隊內部矛盾、好警與黑警、警員間的同僚情歷來都是一大看點。但到了這部《機動部隊》,主角之外的人物刻畫都可謂「簡單粗暴」,警員間要麼是無來由的猜忌、挑釁、動粗,要麼義氣變成了「基情」,而演過六次PTU題材劇的林雪,在劇中更像是一張可有可無的「情懷牌」。
警隊外,反派人物也乏善可陳,張錦程飾演的黑道老大實則只算得上「中層」,甚至給了觀眾「謀生不易」的觀感,另一派勢力的老大捲毛在夜宵攤子上被一槍斃命,周圍一個保護的小弟都沒有,毒販唐德則一路昏迷了十幾集,不知要躺到何時才肯揭開真相。或許是要在內地過審,江湖義氣、黑幫械鬥、大型爆炸場面等香港警匪片的必備元素在劇中被弱化。感情線上,一出俗套的三角戀已經布局好,高家聲與阿Sa飾演的何慧玲感情升溫的同時,觀眾已經預見到「檸檬茶」隨時都會入場攪局。
相較於以往節奏快、暗線多、衝突不斷、劇情緊張刺激的香港警匪片,《機動部隊》的推進節奏本來就不緊湊,剪輯上也出現不少問題,再加上前後內容提要過長、每集正劇部分僅30分鐘,已經引起許多觀眾的不滿。
更「不倫不類」的,是本該立足香港本地文化的《機動部隊》,或許是為引起內地觀眾的共鳴,在劇情中夾帶了大量「內地痛點」。如高家聲的媽媽「秋姐」在線催婚、港警也感嘆工資不高買房不易、「媽寶男」男友、女生生育問題……香港班底拍攝內地焦慮,刻意的話題結合有「強行拉郎配」的生硬感,也讓劇中「香港市民」的角色很難經得起推敲。劇情「懸浮」,PTU這一IP的文化內核難以展現,觀眾只有在調至粵語觀看時才能感受到「些微」港味了。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隨隨便便一個跑龍套的都能一天之內出現在三部電視劇裡,相比於內地頂流日新月異的迭代速度,港劇十年一日老面孔,視帝視後來來回回就那麼些個,場景更是旺角廟街尖沙咀油麻地無限循環。那麼,內地觀眾對港劇情有獨鐘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筆者認為,在合拍計劃開始前,內地和香港或許應該先回答好這個問題。
合拍劇紛至沓來,「港產IP內地化」難題依舊待解
近幾年來,隨著內地視頻平臺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優愛騰紛紛進入上遊內容製作領域以獲取更大的內容優勢,港產IP也成為市場上備受青睞的「香饃饃」。同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TVB、英皇娛樂、邵氏兄弟、寰亞傳媒等香港老牌製作力量沒落,人才流失和「北上」等原因,香港影視市場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港劇也被「邊緣化」。
內地需要IP和內容、香港需要資本和製作資源,兩方一拍即合。2016年以來,視頻平臺與香港製作公司進入合拍階段,兩地合作模式不再是簡單的版權買賣,而是從項目籌備到製作宣發等全流程的深度互動和參與。由此,「新港劇」風潮興起,《使徒行者2》《溏心風暴3》《再創世紀》《宮心計2:深宮計》等港產IP均在這股風潮下煥發新生。
然而,從最終呈現效果來看,兩地合拍劇集大多因為劇情注水、場面重於內容、港劇氣息「變味」等原因陷入口碑困境,《機動部隊》便是其中一個縮影。原因也不難分析,合拍劇需要照顧兩地文化背景、兩地觀眾口味甚至兩地收視率,其製作過程中勢必會有取捨、犧牲及「妥協」——一方面要維繫港產IP的「本土賣相」,一方面是要進行「內地化」改編和創新,也因此,合拍片雖紛至沓來,但「港產IP內地化」仍是個待解難題。
而近期讓TVB重拾口碑、「收復山河」的《鐵探》,或許能提供一些解題思路。
《鐵探》根據香港浩園內殉職警務人員的真實事件改編,由TVB和企鵝影視共同製作出品,主演陣容包括金像獎組合惠英紅和姜皓文、袁偉豪、蔡思貝、「歡喜哥」許紹雄、黃智賢、楊明、吳廷燁等。截至目前,《鐵探》豆瓣評分7.6,騰訊視頻顯示其播放量達4.4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1億次。
在「先內地後香港」的播放順序下,其在香港同樣拿下了可觀的收視率。據TVB公布的收視情況(2019年4月22日至4月28日),《鐵探》4周平均收視為28.3點,暫時成為TVB 2019年最高收視的劇集。同時,經導演蘇萬聰證實,《鐵探》將成為首部登陸Netflix的TVB劇集。
筆者認為,《鐵探》的成功之處,首先在於其並未「圈」在警匪劇原本的框架裡,而是設計出一個「警隊大升遷年」的背景,從人性、高層權鬥兩方面開闢了傳統警匪題材的新空間;其次是過硬的劇本和人物塑造,人物個性豐滿鮮活、故事起承轉折合情合理經得住推敲;再次是《鐵探》沒有刻意迎合內地市場,執行監製蘇嘉敏曾向記者表示,《鐵探》曾考慮過內地觀眾對主角年齡的接受度,但最終仍決定按照故事中角色的真實年齡來挑演員,因為「《鐵探》講的就是成年人的真實世界」。不「生搬硬套」,《鐵探》得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港片味道。
實際上,經過多年「浸淫」和培育,內地觀眾對警匪、宮鬥、豪門爭產裡的「港劇套路」早已瞭然於心,除豪華卡司和知名IP外,合拍劇未來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觀眾能接受的範圍內去結合社會現實、時代背景、「爆款邏輯」以及觀眾不斷變遷的觀劇偏好,找到新的敘事空間,在保留原有「港味」基礎上,為港劇激活增量、給觀眾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