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春節期間,賀龍元帥和國家體委領導班子研究工作,說起三大球他重心長地問道:我不知道你們安心不安心,三大球為什麼搞不上去?必須要下功夫啊。解放已經15年了,難道還要再搞50年?我都快70歲了!說著說著,賀老總激動起來:我想在見馬克思之前,看到三大球翻身。三大球起不來,我死不瞑目啊!
賀老總如果還健在,今年124歲。可以告慰他的是,三大球後來都雄起過。八十年代初中國女排第一次拿世界冠軍時,中國男排是世界前三名的實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汪嘉偉丰神俊朗如玉樹臨風,是世界排壇實力與顏值的擔當,影響力能妙殺當今娛樂界所有小鮮肉。
1987年中國男足在奧運會預選賽關鍵一戰中,客場搞定日本隊,空前絕後地打進奧運會。那一代國腳眼裡的日本足球是這個樣子的:他們活兒太糙,我們發揮正常時穩贏他們,發揮不正常時不會輸給他們。
1994年開始中國男籃出現過黃金十年,手下敗將包括後來的世界冠軍西班牙、阿根廷。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還差點把加索爾兄弟逼上絕境,只差一步進四強。
如果不是周日中國男排和中國U23男足同時脆敗,被東京奧運會拒之門外,大家還不知道一、二十年前的中國男子三大球,還這麼牛X過。但時光不能倒流,祖上闊過是沒有用的,活在當下的中國男子三大球很狼狽。
在補上所有奧運項目短板,連男子短跑都進入世界級水平的時候,曾經雄起過的男子三大球卻在開歷史倒車,被職業化的世界潮流越甩越遠,幾乎找不到方向感。今年的奧運盛筵,中國男子三大球成為一根藤上三個苦瓜,齊刷刷吃閉門羹。讓人抓狂的還不是功虧一簣,都是一觸即潰。
男籃理論上還沒有出局,杜鋒帶一幫兄弟如果能從落選賽殺出重圍,還有翻身機會,但概率比六合彩中大獎小得多,與其說是鍛鍊隊員,不如說是鍛鍊主帥。家門口的世界盃蒙羞,只是中國男籃滑向深淵的開始,看中國男籃的後備力量,接下來三屆奧運會可能都見不到中國男籃的身影。
男足在宋卡像流星般閃了一陣,然後又陷入黑洞。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支國奧被年齡、身體都不如自己的烏茲別克斯坦隊吊打,輸掉的絕不僅僅是一張東京奧運會入場券,而是未來四年甚至八年內中國足球的希望。楊立瑜在恆大已是兩千萬年薪級別的精英,他的表現,和30萬年薪的對手相比如何?
中國男排是值得同情而不是苛求的另類,世界排名第二十、亞洲排名第六的他們,是三大球裡遭受批評和質疑最少的隊伍,他們從成績到待遇都太寒酸,完全失去了存在感,雖然江川、劉力賓這些小夥子顏值了得、實力不俗,換個球隊,江川有機會成為偶像級明星。現在,他們拿著不到朱婷零頭的收入,像荒郊野嶺上一簇簇苦菜花自生自滅。
託翁說,天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男足男籃的不幸,就跟男排截然不同。男足男籃哥倆二十五、六年前就跟國際接軌,搞起了職業化,收入如芝麻開花,都達到了世界前列,水平卻原地不動,現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個在杭州從事青少年籃球培訓的西班牙教練看了中國各級專業隊的訓練,得出的結論是,他們的訓練不講science。
理論上,如果父母的身高總和超過平均人群30公分,一個孩子就具備從事籃球運動的起碼身體條件,籃球歸根到底是屬於高個子的運動,內線身高困擾了中國男籃近半個世紀,但當2米以上的籃球少年隨處可見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長高了的中國籃球,除了身高一無所有,黃金一代的祖傳絕技統統失傳。
關於中國足球,已經無話可說,根據久病成醫之說,但凡對中國足球知道點皮毛的,都能給中國足球開出方子。郜林前幾天回應中國球員收入過高問題,得到各界一一致好評,表揚他會說話。他說,如果中國有1000個鄭智,10000個郜林,郜林就一文不值。郜老師的話,其實就是換了馬甲的你行你上啊,結果球迷都不認識了,
郜林知道中國足球目前絕對不可能出現10000個郜林,今後也很難,除非中國足球出現100個徐根寶。日本足球的成功,就是有無數個徐根寶式認死理的基層教練,像用祖傳工藝做木桶、鑄鐵壺的老匠人那樣孜孜不倦地給足球娃娃扎童子功。
就像最邪門的疑難雜症,沒人能解釋中國三大球這一、二十年來為什麼就不行了。
按國外經驗,一旦找到病灶,而且對症下藥,十年左右就能見效,比如德國足球隊,上個世紀中後期被英格蘭隊打了個4:0後,德國足協出臺振興計劃,先培養出一批觀念先進的基層教練,讓他們星火燎原。不到十年時間,拉姆、施魏因施泰格等就從球星流水線上下來了。至於日本足球的病毒式繁殖模式,我們官方和民間派出過無數個代表團前去考察過。
中國三大球的問題各不相同,很難找到包治百病的良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讓它們回到體工隊,走舉國體制老路行不通。當初足球籃球脫離體制搞職業化,就是因為老路走不通,體制甩包袱。浙江解散男足的時候,就算過一筆帳,一支足球隊一年三五百萬砸下去沒一點響聲,投到羽毛球之類,可能收穫一群世界冠軍。現在養一支男足的成本漲了兩百倍,把其他專業隊全部解散,都不夠塞一支中超球隊的牙縫。
北京奧運會金牌總數登頂之後,我們已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但至今難言體育強國,正是因為三大球羞於啟齒,而振興三大球方方面面都無法迴避。
雅典奧運會時,目睹阿根廷奪得男籃、男足兩塊金牌,我們一個體育總局官員不無眼饞地說,要是可以,我們願意用10塊金牌換他們一塊足球金牌。無他,三大球影響太大,份量太重,基礎太廣,市場潛力太驚人。
最近三屆奧運會,我們誕生了上百個奧運會冠軍,但能被人記住的有幾個?郜林、鄭智連亞洲冠軍都沒拿過,有幾個奧運冠軍的知名度比得上他們?姚明孫興慜檔次的球員,不用星,社會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遠遠超出他們從事的運動項目本身,更不用說梅西、C羅、東契奇、字母哥了。
中國三大球何時能出頭,已經是跨世紀難題,但也並非是死結。林書豪已證明,華人可以勝任籃球場上任何位置。孫興慜已證明,亞洲也能出產足球世界級球星。日本男排去年用逆天表現證明,身高不是問題,而中國足球和籃球早已證明,錢不是問題。當錢和人都不是問題的時候,事情就好辦得多。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