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媽。
今天帶孩子回姥姥家,因為他們心心念念可以在老家的河邊捉蟬、捉蟲子。
可是,去年的他們,可完全不是這樣的。
當時,萌爸帶小萌去捉「螞蚱」,小萌就給自己找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藉口」。
一開始,小萌很勇敢,主動伸手去抓螞蚱——但是,螞蚱跳走了,他的捕捉行動暫告失敗。
他爸:「沒抓住啊?跑哪去了?」
小萌找到螞蚱後,他爸自己動手抓住了螞蚱,想要遞給小萌。小萌不敢動手,怯生生地問:「是抓它後面這兒嗎?」
他爸:「可以抓它的腿,抓吧。」
小萌:「爸爸,但是它,它是不是想要逃命?」
他爸:「你可以抓它的腿,待會兒把它放走就行了。給!」
小萌:「爸爸,我想把它放了。」
他爸:「你可以抓住它。」
小萌(哭腔):「誒,爸爸我不敢了。」
他爸:「為什麼不敢啊?它又不咬人。」
小萌:「(我)敢摸它觸鬚……」
一開始說要捉螞蚱的是小萌,後來不敢捉螞蚱的也是小萌——還找了很多藉口。
這可真是讓人惱火!
可是,小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幾個細節:
細節1:旁白
在小萌找尋跳走的螞蚱時,旁邊有一位小朋友大叫:「蟲子!蟲子!」
另一位較大的小朋友很大聲地嚇唬道:「蟲子是食肉動物!而且,它會吸你的血!而且它有毒!」
細節2:失敗的經歷
一開始小萌抓螞蚱失敗了,他內心也許就會害怕自己再度失敗:抓不住,或者讓螞蚱掙脫。
如果我們僅僅是繼續勸說孩子「沒關係,抓唄」,這種勸說方式大概率無效。
因為,小萌害怕的是——這蟲子有毒,會吸血,會傷害我;而我有可能捉不住,所以會被蟲子傷害!
即便,孩子暫時地聽從了父母的建議,但一旦出現失敗,他們立刻會逃之夭夭!
如何引導孩子的行為想要引導孩子的行為,首先要搞清楚他為什麼不聽話,或者說,他的需求是什麼。
還拿小萌「捉螞蚱」這事來說:
如果僅僅是為了好玩,完全可以由爸爸代勞,抓到空瓶子裡,進行近距離的觀察,不必由他親自動手;
如果是想體驗「抓」的過程,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教給他分解步驟、注意事項等等;
如果是想「玩」螞蚱,可以用樹枝或者葉子輕輕觸碰螞蚱,而不必上手……
既然已經知道了孩子是在找藉口,是什麼藉口並不重要,關鍵是如何解決他心裡的「結」。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小時候養娃哪有這麼麻煩,大家都捉螞蚱,自己也就會了。
可是,這種「捉螞蚱」的技能,是我們無數次觀察到別人是如何捕捉螞蚱的,再開始的模仿;也是觀察到別人捉螞蚱,但沒有受傷;或者雖然沒捉到螞蚱,但也沒有受傷,才有的勇氣;更是從害怕到逐漸脫敏,再到勇於上手,並且越來越熟練的過程。
或者說,那時的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憑著什麼都敢抓的勇氣,一往無前。
要引導孩子的行為,記住屢試不爽的三部曲:
蹲下來,和孩子有一些肢體接觸
幫孩子,或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恐懼
通過親自示範和創造新的經歷讓孩子解開心結
一點提醒羅素(Bertrand Russell)認為孩子撒謊和找藉口,來自於他們對成人的恐懼心理,並要求父母切勿以懲罰威脅孩子;畢竟懲罰除了會強化孩子的說謊和找藉口的動機[1]。
而且,這種懲罰往往是不能實現的。例如憤怒的父母可能說出「再說謊就把你腿打斷」、「把你嘴巴縫起來」、「再也不要你了」之類的過激話語;當這些話語並不能實現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喪失殆盡。
我們小時候也可能因一些「不良愛好」(例如玩遊戲、看動漫)被訓斥以後,會對家裡人找藉口,謊稱自己在做其他事情,其根本原因是害怕並且逃避父母的責罰。
小萌曾經故意把草莓扔在地上,還說自己是「不小心掉的」。我們並不會第一時間就責罰他,而是詢問他:「這是誰弄掉的?」
「小萌。」他會指著自己說。
「這樣做是在浪費食物呢!你看爸爸辛苦賺錢買吃的,多不容易啊!浪費了這個,我們就會少吃幾個香甜的草莓了!」
一般當我們把最終的話術引導到「會少吃很多好吃的」,甚至在每次他吃完美食還意猶未盡時重複亂扔草莓的邏輯後果——
如果我們把食物掉在地上浪費了,就沒辦法買更多的草莓了;下次記得吃東西時小心點,這樣我們就能多吃幾個草莓了
漸漸的,小萌就停止了這樣的不良行為。
孩子的藉口,不是藉口,是他說不出口的求助!
你家孩子也會找藉口嗎?你是如何應對的?
大家去文末關注萌媽吧!
[英]伯特蘭·羅素. 羅素論教育. 楊漢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僅用作排版美觀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
在看的小夥伴戳一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