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找藉口,怎麼讓他好好說話?

2021-02-07 兒科醫生孔令凱
最近我家開心也開始會找藉口了,面對不想幹的事情,或者比較難的事情,就會找各種理由不做,或者總是問你為什,把你問的忘了他要幹什麼。
看了萌媽這篇,挺有感觸,大人覺得簡單的事情,小孩子會覺得很難,他們需要鼓起最大的勇氣,拿出全部的精力來應對。
所以不要怪孩子,俯下身來,親身示範,慢慢引導,等待花開吧。

大家好,我是萌媽。

今天帶孩子回姥姥家,因為他們心心念念可以在老家的河邊捉蟬、捉蟲子。

可是,去年的他們,可完全不是這樣的。

當時,萌爸帶小萌去捉「螞蚱」,小萌就給自己找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藉口」。

一開始,小萌很勇敢,主動伸手去抓螞蚱——但是,螞蚱跳走了,他的捕捉行動暫告失敗。


他爸:「沒抓住啊?跑哪去了?」


小萌找到螞蚱後,他爸自己動手抓住了螞蚱,想要遞給小萌。小萌不敢動手,怯生生地問:「是抓它後面這兒嗎?」

他爸:「可以抓它的腿,抓吧。」


小萌:「爸爸,但是它,它是不是想要逃命?」


他爸:「你可以抓它的腿,待會兒把它放走就行了。給!」


小萌:「爸爸,我想把它放了。」


他爸:「你可以抓住它。」


小萌(哭腔):「誒,爸爸我不敢了。」


他爸:「為什麼不敢啊?它又不咬人。」


小萌:「(我)敢摸它觸鬚……」

一開始說要捉螞蚱的是小萌,後來不敢捉螞蚱的也是小萌——還找了很多藉口。

這可真是讓人惱火!

可是,小萌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幾個細節:

細節1:旁白

在小萌找尋跳走的螞蚱時,旁邊有一位小朋友大叫:「蟲子!蟲子!」


另一位較大的小朋友很大聲地嚇唬道:「蟲子是食肉動物!而且,它會吸你的血!而且它有毒!」

細節2:失敗的經歷

一開始小萌抓螞蚱失敗了,他內心也許就會害怕自己再度失敗:抓不住,或者讓螞蚱掙脫。

如果我們僅僅是繼續勸說孩子「沒關係,抓唄」,這種勸說方式大概率無效。

因為,小萌害怕的是——這蟲子有毒,會吸血,會傷害我;而我有可能捉不住,所以會被蟲子傷害!

即便,孩子暫時地聽從了父母的建議,但一旦出現失敗,他們立刻會逃之夭夭!

如何引導孩子的行為

想要引導孩子的行為,首先要搞清楚他為什麼不聽話,或者說,他的需求是什麼。

還拿小萌「捉螞蚱」這事來說:

如果僅僅是為了好玩,完全可以由爸爸代勞,抓到空瓶子裡,進行近距離的觀察,不必由他親自動手;

如果是想體驗「抓」的過程,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可以教給他分解步驟、注意事項等等;

如果是想「玩」螞蚱,可以用樹枝或者葉子輕輕觸碰螞蚱,而不必上手……

既然已經知道了孩子是在找藉口,是什麼藉口並不重要,關鍵是如何解決他心裡的「結」。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小時候養娃哪有這麼麻煩,大家都捉螞蚱,自己也就會了。

可是,這種「捉螞蚱」的技能,是我們無數次觀察到別人是如何捕捉螞蚱的,再開始的模仿;也是觀察到別人捉螞蚱,但沒有受傷;或者雖然沒捉到螞蚱,但也沒有受傷,才有的勇氣;更是從害怕到逐漸脫敏,再到勇於上手,並且越來越熟練的過程。

或者說,那時的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憑著什麼都敢抓的勇氣,一往無前。

要引導孩子的行為,記住屢試不爽的三部曲:

蹲下來,和孩子有一些肢體接觸

幫孩子,或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恐懼

通過親自示範和創造新的經歷讓孩子解開心結

一點提醒

羅素(Bertrand Russell)認為孩子撒謊和找藉口,來自於他們對成人的恐懼心理,並要求父母切勿以懲罰威脅孩子;畢竟懲罰除了會強化孩子的說謊和找藉口的動機[1]。

而且,這種懲罰往往是不能實現的。例如憤怒的父母可能說出「再說謊就把你腿打斷」、「把你嘴巴縫起來」、「再也不要你了」之類的過激話語;當這些話語並不能實現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威信喪失殆盡。

我們小時候也可能因一些「不良愛好」(例如玩遊戲、看動漫)被訓斥以後,會對家裡人找藉口,謊稱自己在做其他事情,其根本原因是害怕並且逃避父母的責罰。

小萌曾經故意把草莓扔在地上,還說自己是「不小心掉的」。我們並不會第一時間就責罰他,而是詢問他:「這是誰弄掉的?」

「小萌。」他會指著自己說。

「這樣做是在浪費食物呢!你看爸爸辛苦賺錢買吃的,多不容易啊!浪費了這個,我們就會少吃幾個香甜的草莓了!」

一般當我們把最終的話術引導到「會少吃很多好吃的」,甚至在每次他吃完美食還意猶未盡時重複亂扔草莓的邏輯後果——

如果我們把食物掉在地上浪費了,就沒辦法買更多的草莓了;下次記得吃東西時小心點,這樣我們就能多吃幾個草莓了

漸漸的,小萌就停止了這樣的不良行為。

孩子的藉口,不是藉口,是他說不出口的求助!

你家孩子也會找藉口嗎?你是如何應對的?

大家去文末關注萌媽吧!

參考文獻

[英]伯特蘭·羅素. 羅素論教育. 楊漢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萌媽   排版:萌媽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僅用作排版美觀

如有侵權請告知我進行刪除

在看的小夥伴戳一下這裡⬇️

相關焦點

  • 餘生,找一個願意陪你好好說話的人
    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的人,往往有兩種,一種是不想說話,一種是一開口說話就吵架。好好說話,就那麼難嗎?人越多的地方,越孤獨,看不到一張笑臉,也不知道和誰說話,你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別人會像彈簧一樣彈開,擔心你是壞人,只有騙子願意主動找人「搭腔」。每個人都活得很累,最累的是心累,如果可以敞開心扉說話,那該多好。餘生,找一個願意陪你好好說話的人,心就不累了。
  • 孩子做錯事,總愛找藉口怎麼辦?
    一個人遇到問題找藉口推卸責任和一個人敢於去面對,承擔責任,將來會決定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層次的差別。一個人拉到了一個新的團隊或者是公司,如果他積極主動敢於站在公司的高度承擔責任和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別人的事跟他沒有太多關係,這兩個人同樣是發展三年,實際上社會的層次是發生巨大變化。
  • 「好好說話」是孩子的必修課丨家長驛站
    教育專家說:「父母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會好好說話的孩子。」孩子的「童言」裡,藏著家庭的教養父母怎麼說話,孩子就怎麼說話。孩子的言語裡,藏著一個家庭的教養。成功的家庭教育,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泡菜效應」,意思是將同一種蔬菜放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分開來煮。結果人們會發現,煮出來的菜味道是不一樣的。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同樣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身處不同的家庭氛圍,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一樣的。
  • 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只因:真,自然能生善。善人,懂得好好說話。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的能量。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每一句壞話的那個人,是他自己!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灌輸,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
  • 家長經常掛嘴邊的4句狠話,比打孩子還傷他的心,請學會好好說話
    久久難以忘懷的是那句父親的狠話:「等你晚上回來,我再收拾你」,而這個父親已經等不到兒子了,因為孩子的恐懼,讓他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總給他「語言」暴力的父親。語言的暴力,會深深傷害孩子僅一句簡單的氣話,但這句氣話背後,更多是父母對孩子身體的暴力。只有當孩子足夠恐怖的時候,才會因這一句父親的狠話,就放棄了生命。
  • 就是養一個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黃渤因為長得醜被經常拿來調侃,他都能用最輕鬆幽默的語言來化解尷尬。在一次頒獎典禮上,主持人曾志偉對黃渤說:「男人的長相和他的才華往往成反比,你怎麼看這句話?」黃渤答:「我相信這句話也一直激勵著您。」既維持了自己的體面,又笑果十足,讓現場氛圍升級。他也曾被問到能否取代葛優,他說:「這個時代不會阻止你自己閃耀,你也覆蓋不了任何人的光輝」。
  • 好好說話有那麼難嗎?
    好好說話有那麼難嗎?是的,真難!說話很容易,喉嚨噴出一股氣流,嘴巴和舌頭調整好發音的方向,抑揚頓挫的聲響就發出來了嘛。但是好好說話很難。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在外面談笑風生的人,進入公司崗位或家庭的一瞬間開始變臉,在面對家人或下屬的時候,感覺就是氣不打一處來,要麼就是上輩子有仇。
  • 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這話一點不假,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會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動模式:如果父母為人和善,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的;如果父母喜歡講髒話粗話,那孩子長大了多半也會缺乏教養,出言不遜;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性格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 微信聊天時,女人經常找這四個「藉口」向你要紅包,她是拜金女
    微信聊天時,女人經常找這四個「藉口」向你要紅包,她是拜金女。一、要買零食,你給我錢其實零食並不貴,女人可以自己出錢啊,可是她就是喜歡問你要,那麼她喜歡的只是你的錢。有一個男生投稿,他說自己喜歡上一個女孩子,跟她表白了,可是被她拒絕了。從那以後,這個女人她就時不時的跟他聊天,偶爾撒嬌讓他定個外賣給她。他都沒有拒絕,照做了。
  • 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得捂住耳朵:想孩子聽話,就要好好說話
    心理專家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進行過一項調查:那些在家裡面經常被罵的孩子,後來都出現了不良的性格。其中22.1%的孩子「冷酷」;25.7%的孩子「自卑」;56.5%的孩子「暴躁」,而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乏安全感。
  • 為什麼人總愛給自己找藉口?
    為自己找藉口,漸漸地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一個項目落地,總會有人跑來問我,這個項目到底賺錢不?這問題就像是熱戀中的人,忽然問對方,你到底愛不愛我?有些話說出口,事情就變了味道。對於普羅大眾,賺錢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數人仍然在找尋所謂的「捷徑」。兜兜轉轉回到起點,反而給自己來了個萬點暴擊,一蹶不振。
  • 蔡康永:好好說話是一門學問,的確,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話語的力量從來不容小覷,因此好好說話是最難得的本事,也是一個家庭裡最好的風水。作為家長,你說了什麼,是最容易影響孩子的成長的。網絡上盛行一句話,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必然是優秀的,懂事的,自己家的孩子是愚笨的。父母經常打壓孩子,時間一久,孩子真的就朝著父母所說的那個方面成長了,膽小,恐懼,不合群,沉默。
  • 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只因:真,自然能生善。善人,懂得好好說話。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的能量。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每一句壞話的那個人,是他自己!
  • 一個家庭的悲劇,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同事家的孩子最近考上了清華大學,他一時間成為單位裡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樣,同事們紛紛找他取經,為此領導專門讓他上臺做了一次分享。同事說:「其實,我真的沒有資格告訴大家怎樣教育孩子,因為在孩子的問題上我幾乎什麼都沒有做。」他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大家一片譁然,很顯然大家以為他故意賣關子。
  • 孩子,你為什麼不和我好好說話?
    導語:當父母最可悲的是,孩子不和自己好好說話 有網友認為林妙妙對父母不尊重應該好好管教,也有網友表示因為林妙妙處於叛逆期可以理解。但是當你發現孩子對你開始有不尊重的舉動時,我們就要開始提高警惕並好好反省了,因為孩子的舉動總會影射出一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潛在問題。
  • 王詩齡掛掉李湘電話:好好說話,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
    其實,不只是李湘,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不會好好說話,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批評」多過於「誇獎」。本來乖巧的孩子,被呵斥多了之後,性格慢慢也就變了。有網友說,自己去練車,回來的時候覺得有點累,就抱怨了兩下,她媽媽就說:「累怎麼了,人不累還正常嗎?」 也有網友說,自己的爸爸從來不會好好講道理。他上完網課正在寫作業,爸爸叫他去吃飯,因為怕作業寫不完,這位網友想一會兒再吃飯,他爸爸就開始罵他:「你為什麼不早點寫完?早去幹嘛了?幹個事磨磨唧唧的,一點也不利索。」
  • 拜託,你真會給自己找藉口
    沒有男朋友、找不到男朋友、不會和男人相處……是你真的不懂、不會、不行嗎?錯!你只是喜歡給自己找理由而已,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就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至於找各種理由躊躇不前的,活該,你只能跟著別人屁股後邊喝點別人不要的湯。那天我去參加一個聚會,一個哥們很有魄力,自己開了家湘菜館,布置古香古色,菜品精緻美味,一群人對著他是讚不絕口。
  • 關於找理由找藉口的句子,句句精美,激勵人心!
    1、時間從不會衝淡一切,這只是我們給自己的淡忘找了一個恰是其事的藉口,已經發生事情的已經在時間的膠片中烙下印記。2、寂寞最霸道,可以成為傷害任何人的藉口。3、這麼想我也有自私的點,因為不想被管教太多,如果姐姐戀愛我正好有個藉口可以逃走過自己的生活。4、你是不是總是會為了某人而不斷地修改自己的底線,不停地為某人找藉口,不停地想去原諒,結果呢,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好好想想吧。
  • 孩子情商低,說話隨意,說話難聽老是出口傷人怎麼辦?
    在電梯裡,有人著裝比較奇怪,他嘀咕道,這麼難看的衣服怎麼能穿出來。經常脫口而出這樣類型話的孩子,可以算是情商低的孩子了。這樣的孩子還不懂得換位思考,只顧著自己的情緒,沒有想到自己的言語會給被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也會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比較被動,往往會因為說話過於直白而交不到什麼朋友,容易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 敬畏語言的力量 | 好好說話是世上最低成本的善良
    有些人喜歡罵人,或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可沒想到——聽到每一句壞話的那個人,是他自己!當口出惡言成為習慣後,經由自己的耳朵日以繼夜的聆聽、灌輸,久而久之,這種語言就成了心田的種子,早晚會給自己創造惡運的果實。 罵人的聲音,就像魔音一樣,聽得最多的人,傷得也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