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氏家族簡介

2021-02-19 百家姓總公會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武王姬發滅商紂後,就開始尋找大禹的後裔。直到周成王姬誦開始追封先賢古帝後裔時,終於發現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便把他召來,特賜「木」為「樓」,封為東樓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縣)延續古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
從東樓公到杞謀娶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共傳了四世,其間年份不詳,但杞謀娶公在位時期,正值周厲王姬胡當政,與周成王姬誦封東樓公相差了近二百五十年,期間共經歷了十個周王,因此有學者推算,其間杞國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此後,婁雲衢的子孫便姓了樓氏,並將杞邑作為樓氏的發祥地,後去「木」旁為婁氏,成為婁氏的主支。
杞國弱小,又夾在齊、魯之間,常被侵擾,例如在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國就大舉進攻杞國;在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公元前711年),魯國又藉口杞君「不敬」,多次伐杞、入杞,侵佔杞田。
杞國為求自保,便和晉國結盟。到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還是被迫東遷。當時,杞國曾先後受到宋國、淮夷、徐國等勢力的持續攻攻擊,無法在河南立足,甚至暫到山東滕縣附近的邾國避難,而後遷徙到山東新泰一帶。後來杞國又被迫繼續向東遷徙。
周襄王姬鄭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時,將杞國遷到緣陵,即今山東昌樂縣附近。到了周景王姬貴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國家遷到淳于(今山東安丘)。
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杞國內政不穩,連續出現國君的弟弟弒君自立的情況。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隱公姒乞即位,但只過了幾個月,杞隱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殺,這就是杞釐公。擔好景不長,杞釐公死後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杞愍公姒維,在位十六年後,杞愍公於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閼路所殺,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杞國事跡不多,基本上只是敘述國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國事件,唯有這兩件兄弟相殘之事。
到了戰國時期的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舉滅杞國,杞簡公在位僅四年,就成了杞國的末代君主。
杞簡公有一支子孫先前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滅國後遂改以地名為姓氏,亦稱婁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遠古大禹帝臣子犁婁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夏禹臣有犁婁氏,見嶽價經。」
犁婁氏,是傳說中大禹屬下的一個臣子,他發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農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賜他名為犁婁氏。
據說犁婁氏是一個急性子,因此給大禹添了不少亂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立了不少功勳。
在犁婁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婁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邾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有個邾婁國(今山東鄒縣)。
邾婁國,就是邾國,又名鄒國、騶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曹氏。
據歷史文獻《滕縣金石志》記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東北八十裡鳳凰嶺澗溝中,出伯俞父諸器……其中鬲、盤、匜等銅器銘文中,皆有邾字。」
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注釋:「邾 ,蜘蛛也,從黽朱聲。」
邾國的「邾」字,無論在西周還是春秋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寫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據此,史學家郭克煜在《邾國歷史略說》一文中認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國先人曾以蜘蛛為圖騰,建國之後,即以蛛為國名。後來,為書寫方便起見,改從邑朱聲之邾字,《邾公鍾》之邾字,正是這樣寫的。」
圖騰崇拜則是原始社會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約與氏族公社 同時發生。在春秋以後的文獻中,其「邾」字亦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春秋》、《左傳》中寫作「邾」;在《國語·鄭語》、《孟子》中寫作「鄒」,在《史記》、《漢書·地裡志》中寫作「騶」。音同而字異,其實皆一事。
邾婁國在歷史典籍中多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在史籍《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記載:「邾文公卜遷於繹」。在邾文公之前,邾婁國逐漸被分為三個國家,即邾國、小邾(倪)國和濫國,歷史上被稱為「邾分三國」,時當在春秋前後。
此後,邾婁國的世系缺乏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婁國共傳二十九世,最後在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楚國連同小邾(倪)國和濫國一起吞滅。
邾婁國滅亡後,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遷到邾城(今湖北黃岡),而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則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後的邾婁國、小邾(倪)國和濫國等國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國名位姓氏,分稱婁氏、朱氏、倪氏、濫氏、鄒氏、騶氏、曹氏、陳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國之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隱士贛婁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宋朝學者邵思在《姓解》中記載:「贛婁,<漢書·藝文志>:齊有隱士贛婁子,著書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周有贛婁子。」
在贛婁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名「贛婁」為複姓者,稱贛婁氏,後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婁氏、贛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彭祖的弟子離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彭祖,姓卅名鏗,一稱彭鏗,傳說他以長壽之道見稱。
彭祖原來是先秦時期傳說中的仙人,後被道教奉為仙真。相傳他於農曆6月6日出生,其父親陸終,母親女嬇,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孫子,也是黃帝的第八代裔孫。
離婁,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數弟子之一,他後來可以察視百步之外,能明察秋毫,史稱其離婁公。
孟子在後來專門論道:「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別指出君主為政要「明察秋毫」。
在離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離婁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婁氏、離氏。

第六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
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拓拔部中有匹婁氏(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壹那婁、一那婁)等諸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一併改為單字漢姓「婁」,亦稱婁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裕瑚嚕氏,以地為氏,滿語為Yuhuru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西南,松花江上遊二道河一帶)、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婁氏、玉氏、裕氏、于氏、餘氏等。

得姓始祖:杞簡公、犁婁、贛婁子、離婁。

遷徙分布
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九位,人口約四十三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
西漢初年有大臣婁敬,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漢高祖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曾提出「和親」政策,被劉邦採納。
今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開封市通許縣、許昌市長葛縣、鄢陵縣、原陽縣、信陽市明港區、濮陽市、漯河市臨穎縣、商丘市睢縣、平頂山市葉縣、漯河市、永城市,貴州省的遵義市、仁懷縣、桐梓縣、安順市、餘慶縣、興仁縣,陝西省的安康市嵐皋縣,河北省的滄州市、唐山市玉田縣,浙江省的瑞安市、杭州市蕭山區、金華市、龍泉縣、台州市、東陽市、紹興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平陰縣、棲霞市、泰安市新泰縣、五蓮縣、日照市、滕州市、萊州市、諸城市、臨沂縣、鄒城縣、章丘市、榮城市、聊城市東阿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邳州市、如皋縣、蘇州市、泰州市、銅山縣、連雲港市贛榆縣、興化縣,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市,重慶市的萬盛區,江西省的九江市、臨川縣,湖北省的荊州市、孝感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天長縣、明光市、泗縣、滁州市、巢湖市,雲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區、龍陵縣,吉林省的敦化市、河口市、集安市,湖南省的瀏陽市、婁底市、沅陵市、張家界市、常德市桃源縣、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婁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1.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谿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寧(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遊)、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縉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歷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並於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寧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2.堂號:
譙郡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五侯堂:資料有待補充。
德榮堂:資料有待補充。
師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合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婁氏宗祠通用對聯
1.四言通用聯:
緒演婁邑;芳傳東陽:全聯典出婁氏的姓氏源流和望族。
譙郡望族;宗仁名官:上聯典出婁氏郡望譙郡。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臣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任監察御史,應詔從軍,攻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三十餘年。後多次主持屯田積穀事宜。
和親獻議;盛德容人: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齊人婁敬,劉邦在洛陽時,他建議定都長安,被採納,賜姓劉氏,封關內侯。當時,匈奴冒頓單于兵力強大,多次侵擾漢朝北方邊境,他又獻上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受命與匈奴籤訂和約。因呂后不願女兒魯元公主遠嫁,又以宗室女代替。後建議遷徙戰國時六國貴族的後裔及豪強大族十餘萬人充實關中,以削弱關東舊貴勢力。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鄭州原武人婁師德,字宗仁,進士出身,上元初任監察御史。儀鳳年間,參加對吐蕃的戰爭,因功升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並擔任營田事,帶領將士屯田,多次受到武則天手詔嘉獎。後兩任宰相,主持朝政,又出任河源等軍營田大使。他常識淵博,器量寬宏,勤於政事,主持邊防事務三十餘年,政績顯著。
譙郡世澤;御史家聲: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婁師德事典,上元初,為監察御史。
賢妃明察;高僧止啼: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
五侯上客;一代儒宗: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婁師德事典。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婁忱事典。

2.五言通用聯:
名畫山居圖;經學子敬集: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有名。見成廷珪《居竹軒集》。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德感諸學士;詩列四先生: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學者婁忱,字誠善,上饒人。傳父學,二載不下樓,從遊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詩人婁堅,字子柔,萬隆間貢生,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堅詩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3.六言通用聯:
彥發太常博士;存仁天下清宮: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4.七言通用聯:
七節僧禁啼幼主;一片石哀悼賢妃: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僧婁道中指有七節。仁宗生啼哭不止,召入宮,摩其頂,啼遂止。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婁妃,為明寧王宸濠妃。濠謀逆,妃屢諫不聽,及敗,妃赴水死,悔以不用婦言亡。清蔣士銓為譜《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以哀之。

5.八言以上通用聯:
文武全才,不惟八戰八克;汪洋大量,亦且能忍能容: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侍御史婁師德的事典。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代州刺史婁某,為婁師德弟。赴任前,師德曰:「龐榮已極,人所忌也。將何以自免?」弟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師德曰:「適逆其意,止使用權自幹耳!」

字輩排行
河南延津、通許婁氏字輩:「汝永承先德延紹繼希宗孟仲伯和季淵源本世同泰運舒長化廣傅道濟光思榮敷錫遠貽裕慶其昌宣平安雲啟敬維敏政宏賢英琨璜瑜星華燦時中」。
河南葉縣、浙江紹興婁氏字輩:「大文已啟承先業師德長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澤運廣居有仁義到永昌」。
河南漯河、山東菏澤婁氏字輩:「孟仲伯和季淵元本士同」。
山東安丘婁氏字輩:「栢和季燕淵本世佟世德長春玉候昆」。
山東東阿婁氏字輩:「少春(鳳文)兆祥秀玉(雲)西方甲乙丙」。
山東長清婁氏字輩:「加法向傳以其來梓(昭)基業宏抒青瑞永師」。
湖南婁底婁氏字輩:「朝家承光紹國清永強照餘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湖南沅陵婁氏字輩:「國正明賢仕世大宏長春祖述梁紹先德成福壽全中原昌盛世(時)功高慶萬年」。
湖南湘潭婁氏字輩:「世祖光輝遠先人德業成文章華國典孝友振家聲」。
安徽合肥婁氏字輩:「傳家有道良彥開祥汝秉先正丁發其昌」。
安徽泗縣婁氏字輩:「元天夢玉廣太景賢相德治國」。
湖北荊州婁氏字輩:「一秀朝天仔友金安國家」。
湖北宜都婁氏字輩:「家學光先垂緒遠文豐大」。
江西九江婁氏字輩:「世德尚忠士金水木火土文明國芝貞家道啟昌隆」。
江蘇邳州婁氏字輩:「玉守西鳳淑培德可從光嚴芳訓化良(忠厚傳家遠)傳家召善慶萬載保和康」。
河北滄州婁氏字輩:「基廷鈞瑩福希會光佳運應寧恆大庭印謙象益錫汝林照培」。
河北婁氏一支字輩:「林蔭承光照書齊振家聲」。
雲南南疆婁氏字輩:「仕學光先德文明世代芳忠孝應國泰字成六為常」。
雲南婁氏一支字輩:「朝家承光紹國清永強照餘泰可平安文武自相耀」。
貴州桐梓婁氏字輩:「恆必義方經倫星」。
吉林吉林婁氏字輩:「思成之作福文梅士德元」。
婁氏一支字輩:「義永德本和為貴」。
婁氏一支字輩:「兆祥秀玉西方炳」。

【婁氏歷史名人】

西漢建信侯婁敬,漢初齊國盧(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之一,所提定都、和親、遷豪三項計策,對穩定漢初的政治形勢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漢息鄉侯婁護,字君卿,齊(今屬山東臨淄)人。因為父親行醫,所以小時候讀了不少醫書,後學經、傳,任京兆吏。當時長安有說「穀子雲之筆札,婁君卿之唇舌」,是說他豐辯。後舉方正,歷官諫大夫、天水太守、廣漢太守,封息鄉侯。

東漢高士婁壽,字元考,南陽(今屬河南)人。自幼有志,立志成才,博覽群書,好學不厭,學識高深,時為名士。後來,官府屢徵他為官,均不就。遂隱居收徒,以教授弟子為樂。他去世之後,其門人諡其為「玄儒先生」,時有58人全都是以前的下級官吏或賦閒紳士,捐資為其立碑。《婁壽碑》全稱《漢玄儒先生婁壽碑》《婁壽碑》釋文:「先生諱壽,字元考,南陽隆人也,曾祖父,攸《春秋》,以大夫侍講,至五官中郎將,祖父大常博士,徵朱爵司馬,親父安貧守賤,不可營以祿。

南北朝北齊光州刺史婁睿;

南北朝北齊定州刺史婁昭;

南北朝北齊婁昭君,北齊代郡平城人(今大同)。太原王婁昭之姐。婁昭君平日柔順勤儉,謙卑自守,親自紡織針補,時常向高歡進言,天保初年,長子高洋即位北齊皇帝,尊她為皇太后。天保十年,高殷即位,封她為太皇太后,太寧二年(公元562年)病逝。婁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稱王,二女皆為東魏皇后。

南朝教育家、文學家婁幼瑜 字季玉。齊代東陽(今屬浙江)人。著《禮捃(jùn)拾》30卷,《禮記摭(zhí)遺別記》1卷,《隋書》卷三十五收錄《婁幼瑜集》66卷。由於古時婁樓字通假,南朝梁朝史學家,文學家蕭子顯撰《南齊書》以樓幼瑜相稱。

北魏廣陵王婁伏連,以功賜爵安邑侯。明元時,為晉兵將軍、并州刺史。太武即位,封廣陵公,再遷光祿勳,進爵為王。

北魏尚書右僕射婁毅;

北魏儀同三司、朔州刺史婁寶;

唐朝通鳳閣鸞臺平章事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西南)人,唐朝大臣、名將,監察御史,曾任宰相,通鳳閣鸞臺平章事。

北宋政和進士、監察御史婁寅亮,字陟明,永嘉人。

南宋乾道進士、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婁機,字彥發,南宋紹興年間嘉興人。婁機居官以安民節財為重,任職含山期間,七次兼理鄰縣,都以治理有方而聞名。乾道進士,授鹽官尉。歷含山縣(在安徽省)主簿、於潛縣丞、江東提舉司幹辦公事、安西知縣、太常博士、秘書郎等職。調任禮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卒年七十九。死後贈金紫光祿大夫。

南宋鹹淳進士、吉州法曹婁南良,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代官吏,調宜黃簿,為政練達;

南宋資政殿學士婁機:,字彥以,嘉興人。曾官太常博士秘書郎、吏部侍郎,進參知政事。在官惜名器,稱獎人才。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宋代承天寺僧人婁僧,中指有七節。時仁宗趙禎剛出世,啼哭不止,知婁僧有奇術,遂召入宮。僧按幼主頭頂,曰:「莫叫,莫叫,何以當初莫笑。」哭聲乃止。

元代畫家婁仲英,善山水,《山居圖》頗為有名。

明朝正統進士、右副都御史婁良,字至善,他的先人住在開封府原武縣

明朝成化進士,南京兵部郎中婁性,字原善,號野亭,理學家婁諒長子,江西上饒市水南人。

明朝四川布政使婁謙;

明朝正德進士、福建布政使婁志德。字存仁,號勿齋,(1479~1546),明河 南項城人。進士,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山東巡撫。

明代詩人婁堅,經明行修,工詩善書,時人合唐時升、陳嘉燧、李流芳及婁堅詩刻,謂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明代學者婁忱:,傳父學,十載不下樓,從遊者甚眾,學舍不能容,其弟子有架木為巢而讀書者。

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江西廣信上饒人。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

明代上饒人婁諒之女婁妃,嫁寧王朱宸濠為妃,有賢德。寧王起兵謀反,婁妃屢諫不聽。兵敗被殺。臨終前嘆曰:「昔商紂聽婦人之言而亡,吾不聽 婦人之言而死。後悔晚矣!」清代人蔣士銓寫《一片石》,《第二碑》兩傳奇, 哀悼此妃。

明代婁雲慶,湖南省長沙人。鹹豐十年,小池驛之戰,功最,擢參將。克寧國,以提督記名,賜黃馬褂。捻平,雲慶請歸養。光緒初,復起授正定鎮總兵。十七年,擢湖南提督。三十年,以老乞歸,卒於家。

明代學者婁樞:,字子敬,嘉靖舉人,河內人,知廣宗縣,頗留心經世之學,有《婁子敬文集》。

明代進士婁志德,字存仁,項城人。知趙州,有惠政,累遷福建布政使,巡先山東,嘗著《兩浙賦役全書》,卓有實濟。京師語曰:「天下清官婁志德」。

明代翰林學士婁瀚 婁文冕 婁元十 婁瀚居寧波.其子婁文冕任紹興府轄;

清代正一派道士婁近垣,字朗齋,號三臣又號上清外史。松江婁縣(今上海松江縣境內)人。雍正十一年八月,封其為「妙正真人」。乾隆繼位後,封為通議大夫、食三品祿,帶管道錄司印務,住持北京東嶽廟。習五雷陣法,諸家符秘,成為「博符籙」道法高妙的道士。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籙名世的道士。是清代中唯一能以著述留傳後世的,其著述有《南華經注》一卷,《御選妙正真人語錄》一卷,《重修龍虎山志》十六卷(一說十八卷),刪定《黃籙科儀》十二卷,校訂《先天奏告玄科》一卷,等。

清代鄒縣縣令婁一均,字秉軒,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人。貢生,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鄒縣縣令,廉潔勤政,關心百姓疾苦,頗有政聲。有兩首民謠反應了當時婁縣令和百姓的和諧融洽關係。婁公自己是「日不見民,耳目失聰;不得衷言,食宿皆廢,寸步難行。」百姓是「民見婁公,箭在弦上;曝背躬耕,飯食倍香。勝龍添虎威,西南鄉民遭禍殃!婁公心明,盡裝苦腸;婁公眼明,盡殺奸狂!」婁一均主持編修的《鄒縣誌》,編目科學,材料豐富,是了解鄒縣歷史的最好資料。

【婁氏家訓】


家訓(誠信篤學勤儉樂善拼搏):誠實守信,踏實做人。學以修身,學以濟世。勤以行事,儉以養廉。親和待人,恭謙處世。善行從長,和行天下。逆境奮起,智慧求勝,頑強拼搏,永不言棄。苦中尋樂,幸福百年。循規守訓,家大業旺。


婁氏祖籍紹興安昌,是個大族,也是個旺族,目前在蕭山益農鎮一帶。上世紀四十年代,太公受聘沙地大江司任教私塾,解放後轉為國家教師,一直留在沙地教書育人。家風正則民風淳。現太公九十有餘,四代同堂,一大家子幸福和諧,代代有出息,個個有成就,靠的是婁氏家訓家規的潛移默化。


相關焦點

  •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瀏陽舉人婁謙光及其家族瀏陽迎龍、龍井婁氏
    婁謙光是譙國堂瀏溈婁氏遷瀏始祖景華公次子迎龍房政卿公的嗣孫,跟景華公長子國井房瑞卿公下志諒公嗣孫,湖南提督婁雲慶(派名良大)同輩份。地圖上看,迎龍是緊鄰著石圍的,距離國井也不遠。婁謙光派名明獻,號靄農,晚自號鏡渠子。早年在童軍時受善化賀熙齡(字光甫,號庶龍)的器重,賀熙齡曾贈聯曰「得蘇韓之縱橫筆意;與燕趙間豪俊交遊」。
  • 婁氏捐建頤慶橋
    當年檀瀆村婁氏師爺婁德鑑,年輕時在外做師爺,積攢了不少錢財,回鄉建造了豪華私宅臺門、祖宗祠堂等。在他七十壽辰時,見村中的橋已很破頹,想把它改建成一座石拱橋,以造福後代鄉梓,芳名傳世。其孫子婁春蕃,當年是李鴻章的「紹興師爺」,領悟了祖父的意願,決定以爺爺的名義出資重新建造,而因其在外做師爺,要務在身,沒時間回鄉操辦造橋事宜,就請其父親婁樹年具體經辦,監工督理。
  • 遊氏家族簡介
    得姓始祖  從《元和姓纂》一書考證,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遊,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
  • 平氏家族簡介
    平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韓國君韓哀侯之子諾的封地平邑,屬於封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韓國君主韓哀侯,將少子魏諾(魏姥)封於平邑(今山西臨汾),他的後裔子孫就以先祖封地為姓氏,世代相傳為平氏。到了秦王贏政十五年(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韓哀侯的後代中,又有一支族人由平邑遷往下邑(今安徽碭山),之後以原邑名為姓氏,稱平氏。
  • 湖南桃江符氏家族概敘
    我也相信,父母親的在天之靈,將庇佑子子孫孫興旺發達,人才輩出,為家族為祖國爭光。廣東雷州符氏簡介 及 淑宅村符氏譜序2.  四川武勝符氏民國十六年家譜序言3.  廣東吳川符氏簡介(內附吳川符氏譜序)4.  雲南宣威符氏族譜序5.  重慶渝北兩岔符氏家譜序6.  金田超塘桑林符氏重修族譜序7.  錫山符氏宗譜序(摘選)8.  彥卿公臨終戒諭9.
  • 源平合戰:日本平氏家族的沒落,幕府將軍的崛起
    在平氏家族的控制下,公卿逐一沒落。後白河上皇增強平氏家族勢力的計劃開展得過於順利,直至1179年,後白河法皇(1169年出家的後白河上皇)。他為了阻止平氏家族繼續擴張的野心,強力介入平清盛的事務,沒收了平清盛強佔的土地,並將其還給藤原家族和源氏家族。
  • 豐臣秀吉是如何滅掉關東豪族北條氏家族的?
    當初德川家康和北條氏政合議時,將沼田領地讓給了北條氏,但豐臣秀吉的家臣真田昌幸以沼田城對岸有其先代祖宗的墳墓為理由,強烈反對,雙方一直爭執不下。豐臣秀吉思考後決定,沼田領土三分之二歸北條氏家族,而有真田昌幸祖先墳墓的名胡桃城歸真田氏家族所有。雙方都沒有異議。北條氏直任命北條氏政之弟北條氏邦的家臣豬俁邦憲為沼田城城主,駐守沼田地區。
  • 微生家族簡介
    魯國公族微生氏家族屬於貴族,世居曲阜一帶。另外,有些人並不是微生家族的嫡系後代,但因其出生在勢力強盛的微生世家,所以引以為榮,多改姓為微生氏。姬姓微生氏正確讀音作wēi shēng(ㄨㄟ ㄕㄥ),族人皆尊奉周文王為得姓始祖,子姓微生氏、微氏、生氏且不與子姓微生氏及其分衍的微氏、生氏合譜。源流二源於 子姓,出自殷商帝乙庶長子微子啟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 官氏頭條:官氏家族簡介
    官氏家族簡介姓氏官拼音guān人口約 25 萬〔 常見姓氏 〕排名第 288 位。位於國姓 之後,鄺姓 之前。官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四川等省為多。官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七十四位。官姓之具體得姓地不詳,但其得姓於北方應無疑問。
  • 陸貞為婁太后設計一套衣服,皇上直接給升官,高湛欣慰!
    馬上就要宴會了,司衣司要準備各宮娘娘穿的衣服,最難的應該就數婁太后的了,婁太后畢竟上了年紀,這個時候更看重的是優雅大方,也不好穿著很華麗的衣服,這樣反而顯得輕浮,這應該怎麼辦呢?陸貞靈機一閃,想到多做幾件單衣一層層搭配起來,沈碧也出主意,說五層衣服太厚了不如用軟煙羅十層八層也不會有問題。
  • 家族血脈!臺灣曾氏宗親團回大陸懇親
    曾氏宗親團便是其中一對。  幾百年前,曾氏宗親因躲避戰禍,從福建永定遷往臺灣,從此在臺灣嘉義縣落戶成家。1997年,曾氏第75代河公後裔第30代子孫曾嘉治為完善家譜、尋根問祖,開啟了在大陸的尋根之旅。他多次往返大陸,終於尋到了自己的家鄉永定,還根據家譜中記載的「扶洋」二字和先人名諱,經多番考據,在2000年,找到曾氏的原鄉——上杭縣扶洋村。
  • 【左氏】家族簡介
    該支左氏正確讀音作zuǒ(ㄗㄨㄛˇ)。源出六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屬於文化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綽羅斯氏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左氏,滿族、裕固族綽羅斯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為左氏。源出七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海南回族海氏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左氏,源於回族海氏大族,出自海南回族海氏家族。
  • 【家族榮譽】曾氏家風再次席捲全國!曾家人轉起來!
    我姓曾,我驕傲,我自豪  講述曾家文化| 分享趣味生活 曾氏家風再次席捲全國
  • 香港豪門風雲錄① | 利氏家族,香港第一隱形富豪家族
    鴉片與銅鑼灣是利希慎家族的兩大標誌,前者與港英殖民當局推行鴉片合法化政策,利希慎取得鴉片經營專利權有關;後者則是利希慎在發家致富後將大部分財產轉移到地產業,購入當時仍人跡罕至的銅鑼灣山頭,成為利氏家族日後發展的根據地。
  • 邢氏家族簡介
    春秋時代的邢國在被衛國並滅之後,周公的這一支子孫紛紛「以國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遷,仍然在家鄉過老日子,有的則不甘忍受亡國之恥,陸續出奔到其他各地,開創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從河北播遷到了別的地方的。  出自製禮作樂的周公姬旦的後裔。《元和姓纂·十五青》記載:「周公第四子封於邢,後為衛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通志·二六·二·以國為氏》記載: 「邢氏,侯爵。
  • 《無心法師3》河東柳氏家族演繹「一入侯門深似海」
    《無心法師3》上期講到柳氏姐弟的母親突然逝世,無心隨他們趕往老家河東柳氏,結果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河東柳氏家族每個人都是各懷鬼胎,真相之下還有掩藏的真相,不斷有人死去,還有那個傳說中河東柳氏家族的秘寶,把故事轉向另一個深淵。
  • 認真梳理大理段氏家族人物譜:看段氏一家如何撐起大半個江湖
    認真梳理大理段氏家族人物譜:看段氏一家如何撐起大半個江湖 文/無計讀書 在金庸老先生的眾多作品中,除了反武俠套路的《鹿鼎記》,其餘作品中,要論作品的格局和內容深度,可以說是《天龍八部》莫屬
  • 大理段氏家族今何在?600年輝煌過後是落寞
    當年,還未到過大理的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就把段氏家傳武學一陽指和六脈神劍等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無限神往;而大理國段氏10位國君不愛龍椅愛青燈,甘願禪位為僧的故事,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700多年的歷史,哪些是小說中的情節?哪些又是現實生活中的段氏王朝?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打開那道塵封的大門,走進去,我們看到不一樣的段氏家族。
  • 鄧氏家族簡介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佔(今新疆河薩爾託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 黃氏家族簡介
    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