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通過編劇敘事手法、深究犯罪動機、魅力人格刻畫三個層面,
用「複雜關係」、「心理病」、「法醫聶寶言」這三個關鍵詞解讀《鑑證實錄》。
在香港的80年代以前,女性很少出來工作,結婚後就在家裡做家務、帶小孩,也就是粵語裡稱呼的「師奶」。
而到了90年代後期,新時代女性不願意按照上一代的方式生活,她們想要經濟獨立,她們選擇走到社會工作賺錢。她們獨立思考、自由、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而此時TVB將視點瞄準這類女性人群,在90年代後期推出一大堆職業劇,例如《壹號皇庭》、《妙手仁心》,均獲得成功,但其中最特別的是1997年的《鑑證實錄》。
這部劇改變了TVB過往是以男演員為主的局面,TVB嘗試了一次「絕對大女主」,最多筆墨刻畫了一位名叫聶寶言的女法醫。
本劇講述的是警察破獲數宗命案的故事,新穎之處在於是通過物證鑑別,運用高科技查案。
本劇的核心強調的是:只要犯案必留痕跡,所有微小的物證,哪怕是花粉、菸頭、紅白藍塑膠袋、一個牙印都能夠將兇手找出來。
採用法醫驗屍推理+法證化驗判斷+重案組偵查案情三方面講述7宗罪案。
網友曾經開玩笑的說過這部劇有三個特點,分別是——
每起謀殺案都和主角有關、每個兇手都有心理病、所有男性都是為了陪襯一個女法醫。
而這三點恰巧就代表了編劇敘事手法、深究犯罪動機、魅力人格刻畫這三個層面,而這三個層面正是讓《鑑證實錄》成為TVB刑偵劇的裡程碑。
以下文章將詳細說明
一、複雜人物關係的敘事手法
在每一部刑偵劇中基本上講的都是命案,命案大多是一宗接著一宗,死者不停輪換。
有人死,主角警察查案,抓到兇手。就是這三個過程。
觀眾是站在主角警察的視覺上去看命案的偵查破獲的,觀眾對於警察是富有感情的。
觀眾對於死者通常是有一個距離感的,因為死者正面描述的片段太少,觀眾只會覺得又是一個陌生人死了,死得好慘哦,並無其他特別感覺。
但是《鑑證實錄》不同,它劇中的每一個死者都能得到觀眾的代入感。
因為這部劇特別「狗血」,幾乎每一個死者都是和男主女主有關的人。
比如「紅白藍麻袋藏屍案」的死者是男主弟弟的前女友。「繼母被殺案」的兇手是女主外甥女的男友。
可以說是每一個案件的兇手、死者都或多或少的和主角有關。
這也太巧合、太狗血了吧。而這也正是本劇的成功之處。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看過的大多數刑偵劇,每一集出現的死者都是和主角毫不相干的人,主角的任務是查案,查了一宗換下一宗,案件所強調的「詭計」,死者強調的是死得很慘、很離奇。
這樣的「死亡」案件太多就失去特色。觀眾只會覺得「又死了一個,猜兇手吧」。
但《鑑證實錄》讓每一個死者和主角之間都有關係,其實是在和觀眾之間產生「互動關係」。
在第一集,男主角弟弟的女友詠妮出場。
給了她三場特別的戲。
第一場,詠妮在鞋店看到別人在試鞋,直接搶了過來,鞋的尺碼她穿不進去,不過她就是要買。這場戲體現了詠妮的刁蠻、任性。
第二場,詠妮去男友家裡,把剛剛買的不能穿的鞋借花獻佛送給了男友的母親,男友的母親請她吃雞腿,她又將雞腿轉送給被限制吃肥膩食品嘴饞的男友的父親。
詠妮一下子獲得二老的觀眾。這場戲體現她的聰明和心計。
第三場戲,詠妮和男友的上司打網球,不停為男友說好話,希望男友升職。體現她對於愛情和金錢的重視。
這三場戲讓觀眾快速記住了詠妮這個角色,而後在第一集結束,詠妮就被人謀殺了。
詠妮的死迅速引起了觀眾注意,因為觀眾並沒有料到她會死。
這就是《鑑證實錄》的精妙之處,讓每一個主角都和案件有關,甚至會讓重要角色突然死去。
思考一個問題,在主角同樣是警察或法醫的情況下:
主角查了一起陌生的案件,死了一個陌生人。
主角查了一起案件,死的是主角弟弟的女朋友。
這對於觀眾的接受度來說是兩個概念,後者似乎能讓觀眾感覺到和主線有關,藉助主角的魅力給觀眾某種「關聯感」。
《鑑證實錄》將人物的網狀關係用到了極致:
男主角曾家原是個警察,他弟弟是個法醫,他喜歡的人小棠菜是他的下屬,也是個警察。
聶寶言是個法醫,她的姐姐是作家,姐姐幫一個殺人犯寫自傳引出了另一件陳年舊案。
姐姐的男友和一起謀殺案有關,姐姐的女兒的男友是兇手。而聶寶言的前男友也是「海洋被殺案」的兇手。
這些錯綜的關係雖然會讓觀眾感到——也太巧了吧!怎麼主角走到哪,人死到哪。但因為是電視劇,觀眾是能接受的。
而這些複雜的關係也為觀眾帶去了極佳的「代入感」,因為事件都和主角有關,所以觀眾對每一個案件看完後特別深刻。
《鑑證實錄》對於案件的核心定義不是「離奇、匪夷所思」,而是「人物關係之間的情感」。
舉個例子:
看完《倚天屠龍記》後,你可能不記得張無忌用過什麼招式、什麼名字的絕學打贏了誰,但你一定會記得張無忌和周芷若、趙敏、小昭是什麼關係。
在生活中,我們形容某某人和某某的關係,一般會說,他們曾經在一起,他喜歡過她,她不喜歡他。
任何好看的故事能讓人久久難忘和印象深刻,留到最後的都是「人物關係之間的情感」,抓住的都是「情」這個主題。
二、犯罪動機——每個兇手都有心理病
第一宗案件的兇手,對於擦某種香水味的女人特別憎恨,原因是他的老婆之前也擦過這種牌子的香水,他的老婆曾背叛過他。
第二宗案件的兇手從小受到繼母的虐待,而產生心理扭曲,最終殺害繼母。
第三宗案件的兇手因為愛念去做了手術,成為變性人。
第四宗案件的兇手因為老婆偷情而報復、陷害老婆和情人。
第五宗案件的兇手患有臆想症,胡思亂想,覺得某某人可能會對自己不利,而殺死了一個又一個。
第六宗案件的兇手是個會虐待兒子、有暴力傾向的惡父……
所有案件的兇手都是有病的,他們是變態嗎?
不是,他們都是有心理病的人。
在以往很多刑偵劇強調的是作案的「詭計」,例如多麼高明的手法,多麼完美的殺人布局,多麼不可思議的死狀之類。
但《鑑證實錄》沒有,它有兩個層面:
淺層次上是通過細微的證物化驗去還原案件的真相,而深層次上是通過案件去探究兇手的內心。
它強調的是兇手為什麼要殺人,它清晰刻畫出每個兇手的痛苦和他們的心理病。
戀物癖、狂躁症、抑鬱症、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扭曲等等,它強調了每起案件都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都來自心理病。
這些心理病的成因是恨、是愛,是想不通,是不肯放手。
本劇中給予足夠片段去展現兇手的往事。用傷痛往事和現狀交織,將這些「缺點人物」和不同的「心理病」對應,刻畫出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犯罪者面龐。
他們並非十惡不赦,劇中甚至賜予這些人「同情」,讓觀眾明白,他們都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兇手。
《鑑證實錄》改變了以往刑偵劇兇手殘暴、天生殺人狂的形象,拉近了觀眾與「兇手」的距離。
這樣在觀眾日後回憶起案件,本能的會想到——他是由於被虐待而殺人、她是由於受過背叛而走上犯罪的等等。
抓住心理病這一主題,抓住犯罪者的情,是本劇成功的第二要素。
三、魅力人格刻畫——唯一主角聶寶言
如果說《創世紀》裡的葉榮添是很多男生的兒時偶像,那麼《鑑證實錄》的聶寶言讓很多女生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法醫。
為什麼聶寶言這個角色如此成功?因為她成為了無數人「想成為的那個自我」。
在本劇開頭,聶寶言去相親,她和那人握手,當那人得知她是做法醫的時候,差點吐了出來。
這是源自於人的一種偏見,對於法醫職業的偏見。
許多人的觀念是,「我可以接受法醫這個職業,但我不能接受我女朋友是法醫。」
本劇中的大多男性角色對於聶寶言都是不公平的,有偏見的,這也客觀反映出90年代香港男性對於職業新女性的看法。
大多數男性還是保守固執的認為女人在家帶孩子就好,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男人幹的事。
在劇中聶寶言比任何一個男性都優秀,那些男性的薪水都沒她高,於是男性為了獲得平衡,又拿一些低俗小事開玩笑。
這也是反映90年代香港社會中的大男子主義,男人自認為自己就是要比女人強,而面對比自己出色的女性在心裡不願承認,找各式各樣理由來諷刺挖苦女性。
「無論別人怎麼看我,我亦做我自己,問心無愧。」這就是聶寶言的宗旨。
面對20多年前的殺父仇人出獄,遇到新案件蒙冤的時候,聶寶言能夠做到去公證客觀對待事件,查出真相,還了那人的清白。
仇人問她,我曾經害死你的父親,你現在為什麼幫我?
她說,這是我工作職責所在,同時我父親的死已成事實,你也得到教訓坐牢20多年,我正在試圖學著原諒,學會「放下」。
聶寶言冷靜、理性,面對冰冷的屍體,抽絲剝繭推理出真相。同時她對愛情尊崇「合則來不合則去」,拿得起放得下。
她堅持自己的夢想,忠於自己的想法,勇敢面對不公,不與卑鄙者同流合汙。
她敢作敢言,獨立、堅強,這樣「真我」的性格讓觀眾產生了極大的好感。
90年代後期,香港女性已經不願意婚後在家當全職太太。她們嚮往經濟自主獨立,於是紛紛踏上職場之路。
而「聶寶言」對於很多女性的價值觀、愛情觀、人生觀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本劇播出後,法醫成為了社會的熱門專業。「聶寶言」也成為了無數女孩子們都想進化成的那個理想自我。
《創世紀》用100集,從壞到好,通過一件件事情塑造出了葉榮添。而整部《鑑證實錄》是用所有角色去「襯託」聶寶言一人,成就這一種極度富有魅力的女性人格代表。
結語:
在《鑑證實錄》播出的成功後,TVB開始重視以女性為題材的影片,此後的《陀槍師姐》、《巾幗梟雄》應運而生。
通過複雜結構的人物關係、心理犯罪、聶寶言人物形象三個層面的重點刻畫。
將案件重點立足在「人」和「情感」的層面,讓這部連續劇大獲成功。
同樣值得稱讚的是本劇的片頭曲《留痕》——誰沒有幻真千變的個性,誰獨有慧根事事透澈看清。
片尾曲《追究》——真真假假飄飄忽忽,每刻困惑到淚流,我與你怎去斷定誰屬錯誘,誰人活一生內疚。
在案件中去揭秘、鑑證、化解每一個人的傷情往事,以情說案,是《鑑證實錄》能成為TVB刑偵劇裡程碑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