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Netflix又一次拯救了我的劇荒時刻。
製作過《美恐》、《姿態》等熱門劇集的瑞恩·墨菲帶著他的新劇《好萊塢》來了,一如既往畫風濃烈。
但老實說,我有些失望,《好萊塢》戲劇衝突和政治正確太刻意了。
一群局外邊緣人拍的電影在奧斯卡大獲全勝,成了局內人,性別、種族的平權願景全盤實現,多理想國啊。
它只是營造了一個反好萊塢的烏託邦,內裡還是老一套。
女人贏得勝利得靠掌權者是女人;眾人的美好結局要靠奧斯卡小金人證明。不過一杯高酒精度的糖水,被娛樂工業吞噬的人,不會像他們一樣擁有姓名。
相比之下,瑞恩·墨菲同樣描寫好萊塢的劇《宿敵:貝蒂和瓊》,來自真實故事,批人不算顯山露水,卻切中更多要害。
《宿敵》是兩個女人的戰爭。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巨星——貝蒂·戴維斯和瓊·克勞馥曠日持久撕扯。
如果只是過氣女星互扯頭花的故事,就太不夠看了。
不是隨便拎兩個有齟齬的女明星,就有稱之為「宿敵」的資格。這詞有極重的命運感,得先有著旗鼓相當的業務對打能力,還得至死方休。
《宿敵》穿插偽紀錄片形式的訪談,演員扮演的好萊塢當年的巨星講述瓊和貝蒂的多年恩怨
能正面剛的兩位,都是可以排進電影百年最偉大女演員前十名的選手。
貝蒂·戴維斯極有天賦, 11提2中奧斯卡影后。瓊·克勞馥呢,她善用美貌攥取利益,從一文不名到閃光燈下的寵兒,完成了好萊塢式的造夢。這樣的兩個人,除了都沒得到親情關懷,再沒相似處了。
彼此肯定,彼此豔羨,彼此嫉妒對方的美貌或天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搶頭條、搶角色這些都還算小兒科。貝蒂對瓊的男朋友有好感,瓊能立刻賭氣原地結婚,後來婚姻失敗還說貝蒂要對此負責。
兩個女人的鬥爭到白熾化階段,她們在拍《蘭閨驚變》——劇集還原了兩個女人的歷史。
60年代的好萊塢(現在也是),哪怕年輕時再美貌、修煉的演技再好,年逾50的女星沒有片約就會被人遺忘,此時哪裡還顧得上向對方開火,聲名不墜比較重要。
文學作品對女性的定位
瓊不想演誰誰的媽媽,市面上的電影裡的女角色一通陳詞濫調,《where is the baby Jane?》(譯作《蘭閨驚夢》)倒顯得格外不同,它講的是年老的姐妹互相妒忌、相互折磨的驚悚故事。
不得不誇瓊有頭腦和膽氣,影后去演B級驚悚片,現在也罕見。
彼時希區柯克已經拍出了《驚魂記》,以一己之力擴大驚悚片的受眾,女觀眾多了,女性題材也自然受歡迎。
邀請貝蒂參演,自然是看中對方的絕佳演技,也看穿了雙方都沒戲拍的尷尬境遇。或許宿敵才是那個最了解你的人。
瓊也深諳好萊塢規則和大眾心理,真實世界水火不容的兩大女人要在熒幕上掐架,還有比這更好的噱頭麼。
她們必須自己創造機會。
瓊去遊說貝蒂,此時的貝蒂只能在百老匯充當有名氣的背景角色
社會眼光對女人嚴苛,在好萊塢更甚。在這男性資本主導的好萊塢,女性的價值在於觀賞性,年輕時候的瓊,想出演居裡夫人式的有腦女主果斷被拒。
直到現在,大齡女演員無戲可演,倒推回過去,想改變男性中心視角的單一女性審美,更不容易。
在60年代平權運動尚未演化,女性一旦美貌流逝,便失去了最大的職業優勢,瓊和貝蒂並沒有太多選擇。
話說回來,出演的決心和投資是有了,她們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忍耐值。女人的鬥爭事無巨細,從每周的花銷預算,到報紙頭版的照片,從打光到妝容,瓊作為百事可樂董事的遺孀在片場放置了冰櫃,貝蒂就放一個可口可樂的,作也是真的作。
更要命的是,高層和導演的介入,輿論矛盾升級,八卦記者聞風而動。
除開兩人八字不合,太多的人從其宿怨中獲利了,製片廠、公關、專欄作家想盡辦法挑撥、推波助瀾,一地雞毛,關係無可緩和。
輿論和流量在資本眼裡終究更緊要,引導女人爭執毀滅算什麼,要吸引眼球,就讓她們廝殺,人們愛看這樣的drama戲碼。
浪潮之中,或自主,或被迫,千百年來女人總熱衷與女人內鬥——哪怕她們明知最可怖的敵人並非女人。
貝蒂和瓊或許有過想握手言和的時刻,再不濟也可以做友軍,不至於被男人拿捏、成為小報的談資。
當年的片場照片
只是橫亙在其中的各方力量佔了上風,當時女性的悲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她們所處的取悅男人的好萊塢世界,隨時可以被無情丟棄,反抗換來的更多是沉寂。
華納高層的發言
女明星嬌矜,也要低頭討生活。瓊和貝蒂都是職業女性加單身母親,拋開光環,也有兒女家庭要操心養活,她們需要工作。
哪怕事業生涯被剝削,會有聲音提醒你:有的是人在後面排隊。
她們的造星神話實在離不開整個體系。被壓榨也需要依附,即便直率強悍如貝蒂·戴維斯,打輸了官司之後,還要回到華納繼續拍戲。
始終還是被大廠高層掌控話語權,被輿論和資本流量這些「權勢」左右著。
貝蒂是第一個與臭名昭著的「合同制度」作鬥爭的女演員
兩位強人纏鬥這麼久自然都不是省油的燈。可女人一邊是是好萊塢的受害者,自己卻也成了權力的幫兇,看見比自己年輕可人的女演員,聯手逼迫導演將她開除。
還有從頭到尾總想搞大新聞的八卦記者,到處點火。利用自己的輿論影響各種編排,醜聞才最吸引她,為了私利,詆毀貝蒂不該獲得影后。
那年的奧斯卡,瓊代替未出席的獲獎者領取了小金人,看起來她這次贏了。
現實裡瓊痛不痛快我不知道,劇裡她是落寞的。行為不夠體面,殘酷的規則推她至此,人物的悲喜總有時代的烙印。那一刻,她們的戲終究要謝幕了。
《蘭閨驚變》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是成功的。可電影並沒能像預期給予女人更多機會,男人們粗暴地歸功於輿論流量和運氣,再炮製同類型的作品吧,但探索更多女性題材?抱歉,不存在的。
《宿敵》所描述的故事,正是當下對照。年齡、性別歧視,和輿論裡的惡意可能出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任何一個地方。它和你是誰、做了什麼無關,而是和你生活的這個世界有關。
即便是懷著獵奇的心態看這場好萊塢大戲,也不免思考加諸於身上的鎖鏈由何而來,我們其實不需要看到更多宿敵的故事。
畢竟在在這樣的戰役裡,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最好的結局在瓊·克勞馥的夢幻泡影裡
編輯:小李Linus/黃金時代情節/浪漫主義愛好者,國家質檢保證萬金油選手
今日份推送請籤收
來聊個五毛錢的天
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女性題材影視劇
就是我好好寫稿的最大動力啦~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如果你對生活冷感,請到F小姐處掛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