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有一種很出名的酒名為瑪格麗特,但這名字同樣還屬於一位法國公主,她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瑪戈王后。著名作家大仲馬曾這麼形容過她:「她生著黑色秀髮,光澤皮膚,肉感的眼睛,長睫毛,雅致的長頸……法國人為國土上能開放出如此豔麗的花朵,而深感驕傲。」
可是歐洲的公主並不是那麼好當的,教權、皇權交織的中世紀歐洲,廉恥跟道德都被丟棄在了地上,唯有權力才是最終歸宿。這位美麗的法國公主自從日漸成長後,就開始有不同的男人愛上他的床榻,其中甚至包括她的哥哥們。
對於這一切她的母親凱薩琳王太后並不在意,王太后在意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權力,為了權力,她將自己那美麗的女兒許配給了納瓦拉王儲亨利。
亨利對瑪格麗特來說無疑是一個火坑,不僅僅是因為亨利的花名在外,甚至擁有「色豪」之稱,也不單因為亨利比瑪格麗特大了太多太多,亨利最致命之處在於他的另外一層身份,新教領袖,而法國皇室信奉的卻是天主教。
教派之爭對中世紀的歐洲來說,比王室之爭嚴重太多,這場指婚不僅僅是聯姻,更是政治博弈,而瑪格麗特則是棋盤上最無可奈何的那顆棋子。
1572年,巴黎聖母院前廳,這場甚至沒能等來教皇大赦的婚禮如約舉行了。在例行詢問上,瑪格麗特面對是否願意嫁給亨利的詢問,選擇無聲揚起頭顱,做出最後的無力反抗;不過她的意志的確沒有任何意義,她的兄弟按住了她的頭顱,強迫她點頭默認,瑪格麗特成為了瑪戈王后。
法國王室既然不在意瑪戈王后的態度,自然就更無所謂她會收到什麼樣的待遇,她的母親以及兄弟公然將她的婚禮變成了兇案現場,將亨利帶來參加婚禮的新教人士屠殺一空,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巴黎血腥婚禮」,也稱為「巴託洛繆之夜」。
亨利被逮捕,被迫改信天主教,凱薩琳王后這個時候終於開恩,告訴瑪戈王后她可以宣布婚禮無效,但是瑪戈王后拒絕了這一提議。對瑪戈王后而言,無論是丈夫還是家人,都是地獄,那麼何必來回折騰。
無助又心灰意冷的瑪戈王后在此時找到了情感上的寄託,拉莫爾。有人說拉莫爾是新教一個首領的兒子,也有人說拉莫爾是瑪戈王后弟弟弗朗索瓦的一個親戚。不論他到底是誰,但總歸是瑪戈王后當時最愛的情人。
1574年,凱薩琳王后始終不放心被軟禁的亨利,她決定下毒,毒藥最終卻入了自己兒子查理九世之口。法國國王去世,總得有隻替罪羊,拉莫爾成了這隻羊。
正如瑪戈王后無法拯救自己的婚姻一般,她也無法拯救自己的情人,1976年,亨利逃回了納瓦拉,拉莫爾卻上了斷頭臺。《歐洲動蕩史》中記錄了拉莫爾的臨終遺言:「代我向瑪戈王后致意!」而瑪戈王后唯一能做的,只有抱著拉莫爾的頭顱,坐馬車前往納瓦拉去投奔自己的丈夫亨利。
但亨利不愛她,這對夫妻早就貌合神離,瑪戈王后只能在1582年選擇返回法國王室,可此時在位的她的兄弟亨利三世卻拒絕接受瑪戈王后,強制要求她離開。跟丈夫沒有感情,跟家族關係破裂,屋漏偏逢連夜雨,連領地裡的領民都將她視為異教徒,發動政變將她關到城堡裡。
最後,亨利三世選擇接手,將她關押在奧弗涅的Usson城堡,整整18年之久。
直到她的家族瓦盧瓦王朝破滅,瑪戈王后才終於重獲新生,她成為了一名藝術顧問,甚至幫忙養育她的丈夫,不對是前夫亨利以及亨利跟第二任妻子瑪麗的子女。1615年,被認為充滿香豔故事的瑪戈王后在巴黎去世。
參考資料:《歐洲動蕩史》、《瑪爾戈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