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著騷話,零零散散地辯論著荔枝的「大哥矮哥」。
吾莆「荔子甲天下」,「荔城無處不荔枝」,吾莆子民對於荔枝的「大哥矮哥」,根本就算不上「騷辯零」的話題。但是,「騷辯零」是最容易偏題的。「大哥矮哥」話題一轉,就轉到了大話題了。「大哥矮哥」指荔枝核的大小,莆田人都知道。核大肉少的是「大哥」,核細肉多的為「矮哥」。這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允許我再「但是」一下,但是,既然我已經吊起了「大話題」的胃口,我就要把大菜捧上來了。邨民說,他們洞湖口有一棵荔枝樹名喚「大哥」,已經有幾百年的歲頭了;大哥荔枝樹下,有一塊大石頭,也叫「大哥石」。這塊大哥石極為神聖,平時都是披著紅布條,人們從來不敢在石頭上倚坐。大人們也是時刻告誡小孩不得在大哥石上攀爬嬉鬧。有時某人不慎觸碰了大哥石,輕則發熱頭疼,身體不適;重則災難臨頭,「大不吉」云云。邨民還言之鑿鑿地舉例說明大哥石的厲害。他說,他記得小時候他奶奶是極為崇敬大哥的。奶奶都是尊稱大哥為「阿大」,有時還叫「大兄」,就像尊稱家裡長輩似的,既莊重,又親切。家裡稍有什麼運氣不順,無論巨細,奶奶都會帶上香燭供品去向「阿大」禱告求助。奶奶認為,沒有什麼事是「大兄」擺不平的。村裡人也大都與奶奶持相同態度。於是,一切的坎坷都化作平坦了。我相信邨民先生不是在編造,而是誠實的陳述。因為他之所言立時引起我的回憶,並以回憶「印證之」。我小學時念過兩個學校。一、二年級是在下甲的一戶人家的古厝大廳裡念的。古厝大廳裡豎立著許多棺材,棺材用破舊草蓆或竹屏遮蓋著;上廳後部靠牆的長桌子上,排列著許多「家先牌」。先生講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人頭手口耳目」的語文課,我邊聽課邊東張西望,尋覓大廳裡的各個角落,總以為看到了某些「人頭手口耳目」。其實,在這樣的環境裡讀書,也並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因為呆在一個地方久了,對一切都熟悉了,況且也從來沒有發過什麼「活見鬼」或「見活鬼」的嚴重事件。倒是後來,我們在「教室」裡打掃衛生、搬動桌椅,或者玩「跑捉」遊戲時,有時會碰掉遮蓋棺材的草蓆,或者把「家先牌」弄倒,甚至掉落地上。這種事情如果被先生或住在古厝裡的老人發現,那是不免要受到呵斥甚至訓誡的。但往往也是把板子高高舉起輕輕打下,聽到一句「以後要小心」或者「做事情要觀前顧後」之類的嚴厲話語。我們每天上下學都要從一棵大榕下的一座小破屋經過四次。當地的同學會好心提醒:那是大哥,不能靠近。既然這樣,我們當然從來沒有進入過那間小破屋。不過,關於大哥的故事,幾乎習以為常。有時甚至會接連幾天在同學間傳說「這幾天大哥很顯」的奇聞,比如「誰誰昨天晚上被大哥逐得褲子都掉了」,「誰誰(多是女人)被大哥攬在那裡親嘴嚇得拼死命又喊又笑」,「誰誰前幾天夜裡見過大哥倒也平安無事」,「誰誰睡覺被大哥壓得差險死」,等等。關於「矮哥」的奇聞,極少聽到。偶爾有誰說起,也是神色慌張,壓低聲音,諱莫如深。由此,我約略感覺,「矮哥」極其厲害,相當可怕。後來,下甲分校撤銷,我們搬到辦在大隊所在地頂埕的小學。頂埕也有兩棵大榕樹,榕樹下有個供銷社門市部,大家都把那個地方叫做「相公」。相公那地方也有「大哥矮哥」,「大哥矮哥」的奇聞,與下甲的大同小異。這樣,在頂埕讀書時,關於「大哥矮哥」的知識就得到了複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夫子所言,果然是對的,五十年過去了,我還能「說」得一清二楚,就是有力證明。上面寫了這一大堆文字,其中的「大哥矮哥」「相公」之類的字詞,都是現在才能寫出來的。當初我根本就不知道字面為何,所指為何物事,當然也不知道「大哥」是誰了。但是,聽了邨民先生的介紹,聯繫自己「學而時習之」的積累,我可以確定「大哥」即民間信俗的「白無常」,而和「矮哥」連起來說,就是「黑白無常」!於是,又開始「習之」,翻出一大堆雜書、閒書,亂七八糟書,手忙腳亂地「妹妹找哥」,不過沒有「淚花流」。這是真的。這一堆書有《太平廣記》《搜神記》《鍾馗捉鬼》《八仙大傳》《夷堅志》《古今譚概》《神話仙話鬼話》《民俗與迷信》等;肚子裡泛起的沉渣泡沫中,則有《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西遊記》《紅樓夢》等數碗「凊糜」。經過這一陣惡補的功課,我發現這些書裡,隨處都有「大哥」鬼鬼祟祟的身影。這堆書中還有一本叫《中國民間神譜》的,感覺比較「靠譜」,就乾脆從中抄錄一段在這裡了:黑白無常
無常鬼又叫「勾魂鬼」,有黑無常和白無常兩種,並稱無常二爺。民間俗信人死之後,閻王會派無常鬼去勾攝其生魂,只有見到黑白無常,才表明人的陽壽已盡。清人李慶辰(哦,還是我本家!)所著的《醉茶志怪》中有關於黑白無常的故事云云。
又,小常識
民間傳說中的無常模樣十分可怕:素衣高帽,長發披散,口吐血紅長舌。黑無常的高帽子上寫著「正在捉你」,白無常的高帽子上寫著「你也來了」云云。
自然神、自然保護神,始祖神,冥界神,生活守護神,其它俗神,行業神,道教諸神,佛教諸神。大哥是冥界神。大哥所在群是這樣的:群主當然是閻羅王,各位「群眾」則是十殿閻王,孟婆神,判官.崔府君,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可見這個群並不大,事實上與別的七個群相比,算是最小的。或許是這冥界神是與鬼打交道的,有些愛面子的神不樂意「鬼混」?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測應該還有一批神只是「尚未入群"呢。先是拜謁涵江鯉江廟,接著到洞湖口,最後是企溪安平社,一路拜謁「大哥矮哥」。為了廣見聞,昨天我還拜謁了「興化府城隍廟」,不但拜謁了「大爺二爺」,還到「陰司」的一系列「專司」拜謁了一遍。
回到此行的目的地洞湖口。在洞湖口的這位「大哥」廟前逗留了較長時間,觀瞻也詳細些。從綬溪公園門口(東門)進去,不遠處有一座小廟,近前一看,是一座通俗的土地廟。土地公公莊重的「神銜」謂「福德正神」。進得廟來,但見福德正神端坐於主席臺中央,頭頂亮明職務身份「福德正神」,身份牌上方又一匾標示單位名稱「碼頭灣」。正神兩側站立的二位大約是分管「富」「貴」的部門領導:左側一位手捧一盤元寶,顯然是主管經濟的;右首的捧著官帽,大家一看就心知肚明。我十分嘆服這種「神操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部門職能,了如指掌。我們要談的「大哥」主題還是在主席臺兩邊的牆壁上呢!左邊寫的那「真」是大哥,與之相對的右邊自然是矮哥。我這樣稱呼「大哥矮哥」,並無不敬之嫌。我們知道,村裡人叫土名,許多時候表達的是親切感情,比如「老胡已經是司令」了,但聽著阿慶嫂喊他「老胡」,就更覺得是「自己人」。村裡人樸實,大約不會想這麼多。他們只是叫習慣了,叫順口了;而大哥矮哥二位大約也是聽習慣了,聽順耳了,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所以也就不曾因此而為難村裡人,倒還兢兢兢業業履行神職,為村裡人做事。大哥除了與土地公公合署辦公之外,還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室。大哥辦公室緊貼正神辦左側,同牆共壁,朝向垂直,格局小了許多。格局雖然小點,但是大哥低調而自信,敬業且忠懇。且看其部門的文化精神:大哥頭頂懸一塊扇形匾,匾文曰「大爺」。這應該官稱。匾文書法疏朗大氣,端莊威嚴,這大約是他的性格內蘊的外化顯現。民間所謂戴高帽,或戴大哥帽,百聞不如一見。大哥官帽高聳,上書「一見生財」四字;左手持白扇,扇面題字:「見笑」。這就是大哥!大哥親切和氣,充滿喜感,人見人愛,鬼見鬼喜。為什麼平白無故地稱人家「無常鬼」「勾魂鬼」呢?聽著就讓人怕怕的,不通!「大哥」腳前有一塊一尺見方的石頭,突兀顯眼。據說在這塊小方石下面埋著一塊巨石,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塊總是披著紅布的、讓村裡人敬畏有加的「大哥石」!聽說「大哥」廟周圍,從前是一大片的荔枝林。現在的廟前依然保留著幾十棵古荔,僅掛牌保護的就有十來棵。保護牌是市政府於2016年掛的,顯示樹齡為145年,而今算來,恰好是150歲。不過,村裡人好像不太認可這個樹齡,他們認為「至少有幾百年了」,理由是他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年輕時就知道有這一片荔枝樹。承包荔枝的人帶著一群人正忙碌著摘荔枝,有把兩架竹梯(果農稱「果子樓梯」,比普樓梯長二倍左右)接起來爬上樹梢的,有圍成一堆邊說笑邊分撿的。也有在公園鍛鍊停下來觀賞的。我模糊覺得詩人「荔城無處不荔枝」的詩句,已經與現實相去甚遠。但是看見這一片,以及往綬溪對岸的赤溪浦頭一帶望去,還是認為「荔城」之稱譽不算十分荒謬。於是拍了幾張照片,加個按語,發了朋友圈。按語云「荔城這處有荔枝」。有朋友點讚、評論按語,說「這不是謠言」。出於好奇,我向這一堆人打聽有一棵名叫「大哥」的荔枝,是怎麼回事?其中一位對我的好奇提問,也很好奇,顯得很有把握地告訴我,農村人對「大」的物件,習慣稱為「大哥」,比如有個阿富,塊頭高大,村裡人就叫他「大哥富」;那棵特別高大的荔枝,大家也叫「大哥」;荔枝核大的叫「大哥」荔枝。我們這一整片長在「大哥」廟旁邊的荔枝,我們都叫「大哥的」。至於「大哥帽」「大哥扇」則是指「真的大哥」使用的那種形狀的帽子和扇子了。其實,對於這類「神出鬼沒」「神使鬼差」「神工鬼斧」「神秘莫測」的事物,是大可不必究真的。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一「如」字的「神回答」,解決了多少疑難的神鬼問題。比如,這「大哥矮哥」的名號、口號,神態、裝束,職責、歸屬,細論起來,足夠寫成一部大書。比如,這位「大哥」,僅以我淺陋的見識,就可以列舉這些名堂:白無常、勾魂鬼(攝魄鬼、散魄鬼)、接引使者、陰差、大爺、七爺、謝爺、黃爺等等;帽子上寫的有「一見生財」「一見生喜」「你也來了」。「矮哥」也大同小異,如黑無常、二爺、八爺、範爺、李爺等等;帽子上寫的有「見惡便拿」「正在捉你」等等。在序列上二位是「冥界神」,卻經常出現在城隍廟、土地廟、裡社中,而城隍、土地、社公這些「地祇」的序列,卻是「生活守護神」。所以,我們只能含糊地「如」孔子所言,而沒有必要強解為「跨界」「合署」「混搭」或「神通廣大」「出神入化」之類。/民俗專家對「無常信俗」文化的研究,還有更豐富的內容。即如「橫眉冷對」一臉嚴肅的魯迅先生,也會寫出「無常」之文。有同好的朋友,隨意上網一搜,肯定會大開眼界。人們憑想像創造出來的「無常」,是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的。比如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思維,比如正邪善惡的價值思考,比如獨任與分守的處事法則等等。對於「無常」之「大哥矮哥」,我的基本認識是,他們是正神,不是邪祟;在民俗中,人之死亡非由「無常」所致,「無常」只是奉命辦差,使「陽壽已盡」的人之「魂魄」有所歸依,免其成為「孤魂野鬼」。這也是人的臨終期待。「騷辯零」至此,我們應當明白,敬畏「大哥」是必須的,但無需害怕。2020-7-12,涵江寓中
-END-
△作者簡介:今閒,本名李金賢,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莆田市雜文學會副秘書長,已出版雜文集《自撓癢處》《吃到葡萄後》《貓眼內外》,曾獲福建省作協優秀文學獎、福建省第二屆「書香之家」、莆田市人民政府百花文藝獎。責編:西郭
編審: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