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丨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朋友

2021-03-04 慢書房

『讀書、喝茶、沙龍、小住,繁華靜處遇知音』

很多年以來,當被問到「你的人生有沒有一件後悔的事」,我多半自以為豪情萬丈地回說:「沒有。決定就是承擔,不言悔。」但是現在,如果你問我是否後悔過什麼,有的,美君,我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發生的時候,你在場。

陽臺上的玉蘭初綻,細細的香氣隨風遊進屋裡。他坐在沙發上。

他愛開車帶著你四處遊山玩水,可是不斷地出車禍。這一回為了閃躲,緊急剎車讓坐在一旁的你撞斷了手臂。於是就有了這一幕:我們三人坐在那個黃昏的客廳裡,你的手臂包紮著白色紗布,悽慘地吊在胸前。你是人證,我是法官,面前坐著這個低著頭的八十歲小男孩,我伸手,說:「鑰匙給我。」他順從地把鑰匙放在我手心,然後,把準備好的行車執照放在茶几上。完全沒有抵抗。

我是個多麼明白事理又有決斷的女兒啊。他哪天撞死了人怎麼辦。交出鑰匙,以後想出去玩就叫計程車,兒女出錢。

後來才知道,我是個多麼自以為是、粗暴無知的下一代。你和他這一代人,一生由兩個經驗鑄成:戰爭的創傷和貧困的折磨。那倖存的,即使在平安靜好的歲月裡,多半還帶著不安全感和心靈深處幽微的傷口,對生活小心翼翼。一籃水果總是先吃爛的,吃到連好的也變成爛的;冰箱裡永遠存著捨不得丟棄的剩菜。我若是用心去設想一下你那一代人的情境,就應該知道,給他再多的錢,他也不可能願意讓計程車帶著你們去四處遊逛。他會斬釘截鐵地說,浪費。

從玉蘭花綻放的那一個黃昏開始,他基本上就不再出門。從鑰匙被沒收的那一個決斷的下午開始,他就直線下墜,疾速衰老,奔向死亡。

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後的餘光,瞬間沒入黑暗。

第二件後悔的事,和你有關。

我真的可以看見好多個你。

我看見一個扎著兩條粗辮子的女孩,跟著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時不時停下來採田邊野花,又滔滔不絕地跟大人說話,清脆的童音和滿山嘹亮的鳥鳴交錯。

我看見一個穿陰丹士林旗袍的民國姑娘,在綢緞鋪裡手腳利落地剪布賣布,儀態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後叉腰跟幾個蠻橫耍賴的士兵當街大聲理論,寸步不讓。

我看見一個神情焦慮的婦人手裡緊緊抱著嬰兒,在人潮洶湧的碼頭上盯著每一個下船的男人,尋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時,她蹲在一條水溝邊,拎起鐵錘釘釘子,搭建一個為孩子遮雨的棚屋。

我看見一個在寒冬的清晨躡手躡腳進廚房做四盒熱便當的女人。我看見一個姿態委屈、語調謙卑,為了孩子的學費向鄰居朋友開口借錢的女人。我看見一個赤腳坐在水泥地上編織漁網的女人,一個穿長筒雨靴涉進溪水割草餵豬的女人。我看見一個對丈夫堅定宣布「我的女兒一樣要上大學」的女人。我看見一個身若飄絮、發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別式上不勝負荷地把頭垂下……

我清清楚楚看見現在的你。

你坐在輪椅中,外籍看護正在一口一口餵你流質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著你滿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體溫一定透過這一握傳進你的心裡,但同時我知道你不認得我。

我後悔,為什麼在你認得我的那麼長的歲月裡,沒有知覺到:我可以,我應該,把你當一個女朋友看待?

女朋友們彼此之間做些什麼?

我們常常約會——去看一場特別的電影,去聽一次遠方的樂團演奏,去欣賞一個難得看到的展覽,去吃飯,去散步,去喝咖啡,去醫院看一個共同的老友。我曾經和兩個同齡女友清晨五點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崗去看日出怎樣點亮滿山芒草。我曾經和幾個年輕的女友在臺東海邊看滿天星鬥到凌晨三點。我曾經和四個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裡看檸檬黃的月亮從天邊華麗升起。我曾經和一個長我二十歲的女友在德國萊茵河畔騎腳踏車,在紐約哈得孫河畔看大河結冰。

我有寫信的女友,她寫的信其實是一首一首美麗的詩,因為她是詩人。我有打電話的女友,因為她不會用任何電子設備溝通。她來電話時只是想說一件事:我很「悶」;她說的「悶」,叫作「寂寞」,只是才氣縱橫的她太驕傲,絕不說自己寂寞。有一個女友,從不跟我看電影聽音樂會,但是一個月約吃一次午飯。她是我的生活家教,每次吃飯,就直截了當問我有沒有問題需要指點。令人驚奇的是,她每次的指點,確實都啟發了我。她外表冷酷如金屬,內心又溫潤如白玉。

而你,美君,從來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單裡。

你啊,只是我的母親而已。

停下腳步,人們不斷地從我身邊流過,我心裡想的是你:當你還健步如飛的時候,為什麼我不曾動念帶你跟我單獨旅行?為什麼我沒有緊緊牽著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錯過了親密注視你從初老走向深邃穹蒼的最後一裡路?

為什麼我把自己從「母親」那個格子裡解放了出來,卻沒有解放你?為什麼我願意給我的女朋友們那麼多真切的關心,和她們揮霍星月遊蕩的時間,卻總是看不見我身後一直站著一個女人,她的頭髮漸漸白,身體漸漸弱,腳步漸漸遲,一句抱怨也沒有地看著我匆忙的背影?

為什麼我就是沒想到要把你這個女人看作一個也渴望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電話說「悶」的女朋友?

我抽出一張溼紙巾,輕輕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頭看我——是看我嗎?你的眼睛裡好深的虛無,像一間屋子,門半開,香菸繚繞,茶水猶溫,但是人已杳然。我低頭吻你的額頭,說:「你知道嗎?我愛你……」

那是多麼遲到的、空洞的、無意義的誓言啊。

所以我決定給你寫信,把你當作一個長我二十六歲的女朋友——儘管收信人,未讀,不回。

本文選自龍應臺闊別十年的新作《天長地久》,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後,「人生三書」再續新篇。一部三代共讀的生命讀本,龍應臺以更坦率更深情之筆,丈量愛與生命的豐厚與遼闊,獻給每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兒女。

閱 讀 推 薦

《天長地久》

龍應臺

湖南文藝出版社

美君來自浙江。她二十歲愛上的男子,來自湖南。他們走過的路,是萬裡江山,滿目煙塵;懷著「溫情與敬意」,我感恩他們的江山、他們的煙塵,給了我天大地大、氣象萬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課。人生裡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禁語行禪時龍應臺瞬間決定: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 母親,開始寫信……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進店買到這本書

—FIN—


文丨龍應臺

排版丨慢師傅

編輯丨WEY LEAN

相關焦點

  • 龍應臺:一封給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朋友」的信
    但一路顛沛流離來到臺灣後,為了能讓幾個孩子都能上學,在龍應臺14歲時,美君成了一個織魚網的婦人,她脫下她最愛的旗袍,打著赤腳,坐在骯髒的水泥地上,手上織除了厚厚的繭。她也去養豬,做很粗的勞動,穿著套鞋,踏進小河裡去割草。她什麼都願意做,自力更生,因為深愛自己的兒女。
  • 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朋友
    我想和美君說話,可是她沒法跟你說話。在我完全沒有準備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一堵牆,而這堵牆是這輩子對你恩情最深的人,是你最愛的人,最尊敬的人。我真的覺得蠻傷心的。我只能用文學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1949年,24歲的美君,跟著自己的湖南丈夫,在隆隆戰火中,背井離鄉,一路顛沛流離,最後落腳到了臺灣。三年以後,龍應臺出生在高雄。我14歲時看到的美君,是一個織漁網的婦人。
  • 龍應臺:女朋友
    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為什麼我就是沒想到要把你這個女人看做一個也渴望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電話說「悶」的女朋友?那倖存的,即使在安好和靜的歲月裡,多半還帶著不安全感或者心靈深處幽微的傷口,對生活小心翼翼。一籃水果總是先吃爛的,吃到連好的也變成爛的;冰箱裡永遠存著捨不得丟棄的剩菜。我若是用心去設想一下你那一代人的情境,就應該知道,給他再多的錢,他也不可能願意讓計程車帶著你們去四處遊逛。他會斬釘截鐵地說,浪費。從玉蘭花綻放的那一個黃昏開始,他基本上就不再出門。
  • 龍應臺:你可能正在經歷生命中的那場最遺憾的錯過
    在照顧美君的這些沉默無言的日子裡,龍應臺回首母親艱難的一生,將悔憶與追念,寫就了這一本「給美君的信」,而最大的蒼涼莫過於這些信的結局:未讀,不回。在這些文字中,除了對美君的缺失陪伴的追悔外,我最欣賞的,是她在與母親相處模式上的反思:一旦是母親,你就被拋進「母親」這個格子裡,定格為我人生的後盾,是保護我安全、推動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為我的眼睛長在了前面,就永遠看不見後面的你……為什麼我就是沒有想到要把你這個女人看作一個也渴望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電話說「悶」的女朋友?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美君,是龍應臺93歲的的媽媽。龍應臺說:「她不知道我是誰,但是當我坐在她身邊、握她的手的時候,她至少會感受到我對她的溫暖。」我曾經慷慨大度地說,「這樣吧,體貼你們,我可以忍受爸爸一個晚餐時段,而且,最好他的女朋友也在,可以幫忙聊天。但是拜託,不要超過一晚。」兒子用卡通效果的愉快語調連聲說「謝謝你的慷慨」,然後就開槍,「但是你搞錯了,把你們兩個放在一起受不了的是我們……」這天早上沒用視訊,只是通話,聽見安德烈的聲音像鼻塞,做媽的問,「你感冒啦?」他說,「沒有。」
  • 大寒書事:龍應臺《天長地久》
    ,把你當一個女朋友看待?」但是,美君從來就不在龍應臺,也不在你我「女朋友」的名單裡。 人生的聚,有定額,人生的散,有期程,你無法索求,更無法延期。生命從不等候,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天長地久,只有把你的片刻當作天長地久,才是真正的天長地久。然而就連那個片刻都會過去。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最親愛的人在不斷離開
    龍應臺三個字,即是「龍」「應」和在臺灣出生的「臺」。如今,歷盡大江大海的母親,生活最終走向風平浪靜,晚年成為失智老人。65歲的龍應臺決定放下一切,搬到屏東照顧母親。她對最親愛的人告白、反省,在穀雨推出的紀錄片《天長地久》裡,有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也有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 【嘉麗分享】龍應臺:談到兒子的女朋友,美君,我真的被打敗了
    這本書是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後,臺灣作家龍應臺再續新篇的「人生三書」。
  • 龍應臺:天長地久
    那個蹲下來讓你超越的人南方周末:《天長地久》是一部向經歷了山河破碎、戰亂離散等苦難的一代普通女性致敬的作品,其中涉及很多主題,愛與背叛、生命和尊嚴、衰老與陪伴、代際衝突與和解、臨終關懷和後事安頓、女性權利等等。哪個是你最在意或認為是最緊要的?
  • 龍應臺:此生,就在當下,生命從不等候!
    65歲的作家龍應臺,因母親應美君患阿茲海默症,搬到母親身邊親自照料。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她提筆寫下了給母親美君的信,並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本文選編自書中的部分內容和訪談。
  • 她給女朋友寫了18萬字的情書,沒收到一聲回答.原來這堂生命課,我們都上得太遲了……
    這是我們「生命課」的第一課。 而「生命課」的核心是什麼?龍應臺稱之為——父母的大遠行。一個被中國人束之高閣,但避無可避的問題。 龍應臺給自己患失智症的母親美君寫了19封信。每一封寫完,都離母親更近一些。
  • 龍應臺臉書發文:中國警察給我「上了一課」
    龍應臺資料圖警官答應了龍應臺,但「心裡深藏的不信任」使龍應臺又急切催促,警官或許也不習慣見到這麼固執的路人甲,停頓了一下,說,「好的。」但龍應臺還是不放心,「請問你們會怎麼處理?」隨後,龍應臺又大聲說,「您承諾我一定會去?而且現在就去,對吧?」警官點頭後,車子開走了。龍應臺說,她擔心警察根本沒去管那名男子,擔心一個又一個路人仍然揚長而去,在回頭與不回頭之間糾結了很長時間,最終決定返回去看看,於是目擊了這一幕:警察已經把傷者扶到了人行道坐在階梯上。
  • 龍應臺:自由不自由都是我的選擇
    龍應臺對馬英九是怎麼請動她的避口不談,但她與馬英九的深厚交情早為人所知。2007年,馬英九涉特別費案,龍應臺在媒體發表文章為馬英九辯護。2008年臺灣「大選」,龍應臺專門回臺灣投票支持馬英九,最後卻因為不熟悉投票規則,用私章代替投票章,使自己的選票變成了一張廢票。「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天天在一起吃喝玩樂的;一種是並不常見面,但在你需要的時候,她總是會出現。
  • 龍應臺人生三書
    >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 她在書中寫道:「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 龍應臺的官場
    她在有尿味的戲院裡賣過票;編過漁網,半個月編好一張,換80元;她養過豬;她開口向鄰居借錢,以便第二天交龍應臺的學費……她像一株又柔又韌的水草,幫襯丈夫,帶領四個孩子,在荒灘惡水中存活了下來。童年時龍應臺看美國電視,常常有感於母親的「不優雅」:她講話的聲音是那麼大,跟鄰居講到高興時會笑得驚天動地,她開罵時也是正氣懍然、轟轟烈烈,被罵的人只能抱頭逃竄……她的生命裡有一些放肆,一些充滿豪氣的東西。龍應臺說,在有些方面,她像母親。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還是源於無論多麼堅不可摧的外表下,龍應臺始終掩藏著一顆柔軟博大的母愛之心呢?龍應臺出生在高雄一個貧困閉塞的小漁村,她曾經對自己十八歲時候的認知,有一個比較真實的描述:「我不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我不知道什麼叫下水道。小漁村裡唯一的電影院裡,永遠有股尿騷味兒。不知道遊泳池。兒子問過,不是有大海嗎?
  • 龍應臺:《目送》目送了什麼?
    聞訊趕來的的觀眾,不僅僅是中山大學的師生,也不僅僅是廣州的觀眾,還有不少是珠三角地區,廣西桂林、上海、北京特意趕來的觀眾。許多人駐足門外,一票難求。書恆早早為我弄到一張票,使我得以冒雨前往。 龍應臺先生,我以前經常讀她的作品,也只在照片上看到過她,公布出來的照片滿臉堅毅,充滿鏗鏘之氣。但是,今天看到的龍應臺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 龍應臺18句話講透臺灣的自由與民主丨森林精選
    :「臺灣在華文世界最珍貴的地方,就在於實踐,而我想說的是,實踐,真不容易!本期文章由森林讀書會書友「小英」推薦推薦及投稿可留言或發郵件:2479791180@QQ.COM龍應臺談臺灣的自由與民主文 龍應臺編選 小英 1文明和民主都是你一句我一句罵出來的。
  • 龍應臺《野火集》經典語錄
    然而在那個極權體制下,任何能思考的人都會發現:所有的社會問題最後都無可逃避地植因於政治,這,卻是我不能寫出的。我也覺得不必寫出,如果一個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會自己看出問題的最後癥結,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也確信那個不公平的體製得以存在,是因為個人允許它存在;比體制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個人。《野火集》經典語錄——龍應臺三十年中……有的政治犯竟做了領袖,有的領袖竟進了牢房。
  • 龍應臺寫給93歲母親的一封信: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65歲的作家龍應臺,因母親應美君患阿茲海默症,搬到母親身邊親自照料。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她提筆寫下了給母親美君的信,並把這個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 龍應臺的母親美君在我完全沒有準備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了一堵牆,而這堵牆是這輩子對你恩情最深的人,是你最愛的人,最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