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聊《我們誕生在中國》,由Disney Nature出品,陸川執導,周迅配音。我稱它為「微電影式的紀錄片」,而在美國,類似作品則被稱為「自然電影」,即拍攝手法為紀錄片式,後期製作為故事情節式。
影片拍攝始於2014年,橫跨春夏秋冬四季,取景於臥龍、神農架、可可西裡、羌塘、三江源等多個自然保護區。
而我要說的,是《我們誕生在中國》的小幸運……
小幸運1: 推薦影片的…是位七旬老人
推薦我這部電影的,是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不是90後,不是同齡人。
還記得首次交鋒,我覺得他倚老賣老,談資論輩。我憤憤的把那一代「知識分子」在心裡數落了一遍。
再次相見,他問我愛好是什麼,我說「電影」,他說「我推薦你一部…」。當下我很不屑,「你能有什麼出挑的推薦,價值觀陳舊,孤芳自賞…」
然而,《我們誕生在中國》給了我驚豔,是「不期望」與「Surprise」之間的驚豔。
曾經我們和長者間的對話僅限於「工作怎樣了?」、「什麼時候辦事兒?」、「晚飯吃什麼?」、「你不懂,我懂」,然而今天我們的小幸運是,能夠在「陳詞濫調」和「衣食住行」以外,遇到可以「走心」聊天的長輩。
「我們老了,世界在變,你們的活力和觀點我在觀察也在思考。」這是第二次拜訪,他的結束語。很欣慰,終於我們這一代迎來了「圓桌對話」的可能。他們這一代,抓住了「柔和細膩」的人生。
小幸運2: 原來你們都來了
《我們誕生在中國》上映在暑期檔,一堆商業爛片成為了它的競爭對手,北京、上海的排片率平均只有4%,網友們的高調好評才保住了它不被下架,並從4%的排片率上升到9%。
影院裡,有情侶、有家庭、有中老年夫婦、還有一群群朋友集體來的。幾乎,該有的組合都有了,帶十多歲孩子來看的父母親似乎最多,上座率達到了7成。
曾經中國紀錄片電影票房前兩位:《海洋》首周票房215萬,《狂野非洲》首周票房560萬,而《我們誕生在中國》首周票房1495萬。
我們從買盜版碟、再到藍光碟;從嫌棄電影票貴,到只為了imax去影院;從只給孩子看教科書本,到帶著他們看自然看世界;從只看革命劇、情感劇,到今天我們看自然電影…而這個過程,只用了10年不到的時間。
難道,這不是我們大家的「小幸運」嗎?
小幸運3: 你哭了
影片末尾,不少人哭了。孩子們哭,我很理解,然而還有不少成人也為之動情。看見這一幕,心裡各種滋味。曾經我們心裡剛硬,因為我們只為活而活。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心有柔和,所以我們變得更感性。曾經我們只喜歡旁觀,絕不願意深入;我們喜歡討論,但不會伸出援手。我們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卻不知動情之淚是融化「石心」的良藥。
小幸運的我們不再滿足於「手撕鬼子」的快感,我們渴望看見更真實的世界,更真實的我們。家庭的意義、父母的揮別,還有傳承與延續。
小幸運4: 我們看見了美
自然風光用了不少延遲攝影的方式來拍攝,剪輯則用了蒙太奇。自然保護區的美景讓影院中的觀眾驚嘆,偷偷打量身邊的觀眾,他們面容鎮定、神色平靜,他們在用心欣賞大自然的美。
這一幕讓我更持定要帶著「藏嘉」和「藏嘉Linda秀」,做那個生活美學與藝術欣賞的布道者。我們渴望美,我們也能創造美。
小幸運5: 我不劇透,我偏不
想到你們可能還在為「寶寶」打抱不平,又在擔心「張大爺和乾兒子的關係」,我決定「不——劇——透」,我想誘惑你們去影院看完此片,給好片一點支持,給中國電影票房的「清流」一個機會,給自己一個美好的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