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名稱:2017上海國際口腔修復大會
時間: 2017年10月25-26日
地點: 上海世博展覽館 地下一層1B會議室
大會主席:
張富強 教授
上海口腔醫學會會長
亞洲齒科修復學會前任主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學科帶頭人
大會執行主席:
蔣欣泉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
每年的上海口腔展都會舉辦口腔修復專題講座和口腔修復專科會議。從2014年起,在張富強教授和蔣欣泉教授等眾多專家的牽頭努力下,一同將上海口腔展的修復專題會議逐步做成國際性論壇,為國內從事口腔修復的醫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打造「中國上海口腔修復大會」。經過四年的發展,「中國上海口腔修復大會」已經成為了中國頗具影響力的口腔修復交流的品牌。
國際著名口腔修復專家Dr.Peter Owen,Dr.Daniel Wismeijer,Dr. Homa H. Zadeh,Dr. Brian Fitzpatrick,Dr. Sreenivas Koka, Dr. David Bartlett, 都曾前來授課,去年更是邀請到了國際口腔修復學學會主席、都靈大學研究生口腔修復學課程主任Dr Mario Bresciano,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牙學院院長Dr Clark M. Stanford,奈梅亨大學牙學院主任Dr Nicolaas Helena Jozef Creugers,前以色列修復協會主席Dr Ami Smidt等國際專家前來演講。
今年修復大會上,又有哪些大師將親臨現場授課呢?
規範化調牙合
劉洪臣,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解放軍口腔醫學研究所所長,軍隊口腔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會長、北京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口腔整形美容分會會長,中華口腔醫學會全科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顳下頜關節與學專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亞洲修復協會副主席,18屆世界美容醫學大會主席。《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誌》、《口腔頜面修復學雜誌》主編,《中華口腔醫學雜誌》、《中華醫學美學與美容學雜誌》副主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十餘所院校客座教授或博士生導師。在口腔全科醫療、口腔修復與咬合,老年人工種植牙修復,口腔頜面美容等領域做了大量臨床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20餘項,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後100餘名。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主編出版專著16部,獲國家、軍隊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20餘項。1997年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2005年獲保健特殊貢獻獎,2006年獲首屆傑出口腔醫師獎,2007年被評為解放軍總醫院首屆10位名醫,2009年獲中國醫師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人造冠生物形態的概念及其構建方法
陳吉華,男,博士。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全軍口腔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修復專委會侯任主委,口腔疾病國家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國際口腔粘接技術學會執行委員。主要從事口腔修復技術及相關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在研及完成科研課題包括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國科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973」前期課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陝西省科技成果孵育計劃、軍隊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多項課題。近五年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近70篇,主編、副主編專著8部,擔任5部國際期刊的副主編及編委。成果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及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各1項,第一申請人獲批國家專利7項。
前牙美學區種植的空間設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副院長。現任教育部口腔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省突貢專家。中華口腔醫學會修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修復工藝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口腔修復學》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負責人;第一授權人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轉化實施3項;研究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學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主編出版十二五規劃教材《口腔固定修復學》、《口腔醫學美學》,以及《美學修復臨床設計》、《美觀卡環修復技術》等專著12部。
見微知著,全瓷粘接修復的成功要素
黃翠,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修復科教授,一級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口腔醫院科研辦公室主任。擔任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中國分會司庫,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美學專委會常委,湖北省口腔醫學會常委理事,國家醫學考試中心試題專家等。主要從事口腔修復的臨床、教學和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項目多項,主持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參編十二五衛生部本科規劃教材「口腔修復學」,研究生教材「固定修復學」等,發表SCI論文30餘篇,長期堅持在臨床和教學一線工作。
口腔修復:從虛擬到實現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修復科主任。蔣欣泉教授承擔九院、口腔醫學院的醫教研工作,長期從事口腔頜面組織再生與修復的研究與轉化工作。是國際口腔修復學會(ICP)理事,國際牙醫學院(ICD)Fellow,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名譽教授,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學專委會和口腔醫學科研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主持包括「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專項973課題在內的20餘項科研項目。發表SCI收錄第一/通訊論文81篇,合計影響因子360餘分。曾獲曾先後獲得國際牙科Hatton大獎(2005),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008)、上海市衛生系統青年人才最高榮譽「銀蛇獎」一等獎(2009)、上海市領軍人才(2014)、樹蘭醫學青年獎(2015)、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一等獎(2016)等各類獎勵與人才計劃10餘項。
數位化口腔修復的魅與惑
周永勝,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黨委書記,口腔修復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中華口腔醫學科技創新人物」等。兼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修復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亞洲口腔修復學會(AAP)理事、國際修復醫師學院(ICP)科研教學委員會委員、國際牙醫師學院(ICD)中國區Fellow、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整合醫學專委會常務委員、全國口腔材料器械設備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口腔醫學會口腔美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兼任Int J Prosthodont(SCI收錄)、Stomatology Edu Journal、Chin J Dent Res等11本學術雜誌副主編、編委。長期從事口腔修復專業醫教研工作。以通訊作者在國際著名期刊或相關專業排名領先的雜誌如Biomaterials,Stem Cell Reports,Stem Cells,J Bone Min Res,Bone Res,J Clin Periodontol,Int J Prosthodontics,J Prosthet Dent發表SCI論著近50篇,核心期刊50餘篇;主編、副主編和參編10餘部國家級或全國統編教材和專著。負責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及其他10餘項省部級項目。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第一完成人)、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醫學會優秀中青年醫師、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等獎項和榮譽。
Decision making in the esthetic zone: Mastering Biology and Technology
Dr. Nikos Mattheos畢業於雅典大學牙科學院。此後在瑞典馬爾默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且在牙周病學方面得到了專業的培訓。Dr. Nikos Mattheos在瑞士伯爾尼大學牙周病學與固定修復系完成了3年的口腔種植方向住院醫師實習,師從Professor N.P Lang。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超過90部國際專業期刊上,在2003年和2013年獲得了IADR(國際牙科研究協會)研究員獎項。Dr. Nikos Mattheos先後在瑞典馬爾默大學和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擔任副教授工作。他設計和主導了第一個口腔種植領域的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並且在課程平臺上免費開放。 目前,Dr. Nikos Mattheos在香港大學牙學院擔任副教授工作,主管兩個口腔種植方向的研究生項目。同時負責教學、研究與臨床工作。
Limor Avivi-Arber
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
Neurophys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Treatment Planning Dental Implant Therapy
Limor Avivi-Arber博士在多倫多大學獲得口腔修復學專業學位及神經學博士學位,她現在是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的口腔修復科和口腔生理學的全職助理教授。她的基礎神經科學研究活動得到了加拿大衛生研究院,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多倫多大學內部資金的支持。她的研究集中在處理觸感和疼痛感知以及產生和控制口腔運動功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腦部的口面體感和運動皮質區域。她的研究目標是闡明這些腦區域在口面組織損傷後經歷結構和功能變化(即神經可塑性)的能力。 這種神經障礙能力可能有助於患有牙齒或經歷口面疼痛或經歷牙科治療和口腔康復的患者恢復失去的口面感覺運動功能或獲得新的功能的過程。為更好地了解這些神經系統機制以便開發或改進與牙科治療(包括拔牙和口腔康復)相關的受損的口腔感覺運動功能的預防和治療管理。
Daniele Cardaropoli
都靈「Sedes Sapientae」醫院
The management of the post-extraction socket: ridge preservation and ridge augmentation
Dr. Cardarropoli於義大利都靈大學獲得牙科醫生學位和牙周科專科醫生證書。他是義大利牙周病協會活躍成員,歐洲牙周病聯盟成員,義大利種植骨結合協會會員,骨結合學會會員,美國牙周病學會國際會員,義大利都靈大學牙科專業教育研究所科研總監。都靈「Sedes Sapientae」醫院口腔種植科主任。在哈佛大學牙科學院參與「哈佛牙周及種植縱向課程」並於錫耶納大學完成「卓越的生物力學」課程。Dr. Cardaropoli的臨床研究在第11屆SidP論壇中獲得」亨利 M.戈德曼「獎,在第18屆SIDO國際論壇中獲得口腔正畸國家獎項。Dr. Cardarropoli 是國際牙周病和口腔修複雜志顧問編輯,美國正畸和頜面外整形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成員。
三維虛擬牙科病人的建立結合CAD/CAM技術在牙科美學修復中的臨床應用
劉偉才,口腔醫學博士,同濟大學口腔醫學院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口腔醫學會理事,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口腔美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任數位化口腔診療中心主任及美容牙科主任、口腔技工工藝教研室主任、技工中心主任。專注於口腔美學修復及咬合治療,先後承擔相關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基金,發表論文30餘篇,專利2項,參編統編教材3部,主譯1部。2009年獲同濟大學蘇邦俊獎,2014年被評為同濟大學十佳醫務工作者。
垂直型牙體預備和椅旁數位化解決方案
劉峰,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門診部副主任、門診部培訓中心主任、綜合科主任
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美學專業委員會 常務委員
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修復專業委員會 委員
全國衛生球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數位化口腔產業分會 主任委員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口腔整形美容分會 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學與美容分會 青年委員
歐洲美容牙醫學會(ESCD)中國區主席
國際計算機牙科學會(ISCD)認證國際培訓師
美國美容牙醫學會(AACD)、日本審美齒科學會(JEAD)會員
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講座五十餘篇
擔任《中華口腔醫學雜誌》等多種學術期刊的編委、審稿專家
主編、主譯出版專著1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