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初夏,前往川南採集實驗材料,路上在當地人家歇歇腳,令我們驚訝的是一個小院裡竟然種有七八種水果。嘗完芒果、荔枝、葡萄的甜,吃一口百香果,入口極酸,酸後是特有的濃鬱香味,回味無窮,一掃長途跋涉的焦慮和疲憊。
這種深紫色的水果有著薄且脆的果皮,裡面黃色多汁的「假種皮」包裹著一粒粒黑色種子,這部分便是主要食用部位。比起獨特芳香的果實,我認為它更有著能讓所有人過目不忘的花。
「受難花」靠臉成傳教工具
百香果屬於西番蓮科西番蓮屬植物,西番蓮屬植物大多具有獨特的絲狀副花冠,且顏色鮮豔,就像跳草裙舞的人穿著的草裙。百香果絲狀的副花冠基部為淡綠色,中部是紫色,頂部又變為白色,三種顏色搭配在一起,格外凸顯其居於中部的雌雄蕊,且它的雌雄蕊擁有一釐米多長的雌雄蕊柄,十分明顯和突出,這種花卉結構是為了昆蟲傳粉而創造條件。
百香果花
然而,這種原產於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物種在17世紀傳入歐洲後,想像力豐富的歐洲傳教士將它獨特的花冠結構賦予了各種宗教意義,將其作為向美洲原住民傳教的工具之一。傳教士把絲狀的、顏色鮮豔的副花冠賦予「被荊棘刺出血的頭部」這種耶穌受難式的象徵意義,3個柱頭象徵3根釘,5枚花葯象徵著5道傷痕,葉片是百夫長所用的矛頭,紅色的斑點是耶穌滴下的鮮血,果實是耶穌前來拯救的世界,而果實的芳香是聖潔婦人準備的香料。
這些象徵意義也成了西番蓮屬拉丁屬名"Passiflora"的由來,意為「受難花」。傳到日本後,該國人民覺得它的雌雄蕊和花冠的形狀看起來更像個時鐘,所以也稱它為「時計果」。《中國植物志》上採用的中文名為雞蛋果,這大概也是根據果實的形狀而來,也有人根據它的英文名「Passion fruit」錯譯它為「熱情果」。
左手口感 右手防害
西番蓮屬約有400多種,絕大部分都產於熱帶美洲,百香果因它的食用價值成為其中最出名的一個物種。它從南美洲走出後,在世界各地「安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果實為紫色,一種為黃色。紫色的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百香果,學名"Passiflora edulis"。黃色果實的來源目前還沒有定論,也許原產於巴西亞馬遜地區,也許是百香果和另外一個西番蓮屬的物種雜交而來,也有人認為是紫色百香果傳到澳大利亞後的突變類型。
無論是哪種類型,百香果所到之處都曾受到一定程度的追捧,一些國家和地區曾大面積種植紫色類型的百香果,並且天真地認為它能抵抗病蟲害。然而,這種類型的百香果還是沒有躲過一場枯萎病害。隨後,人們不斷尋找抗病蟲害的類型,並發現一直被忽視的黃色果實類型能夠抵抗枯萎病和線蟲的危害。可是深深喜愛紫色果實口感的人們並不願意放棄原有的類型,最終想出讓兩種類型混種的方法以防病害的發生。
百香果這麼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為藤本植物,可以給牆面、棚欄、陽臺等增添許多生機,具有很不錯的園藝價值。
最初,百香果進入我國是經印度尼西亞引入,而後在福建省廈門一帶種植,現已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等地廣泛分布。在市場營銷的助推下,它被貼上了美容養顏、化痰止咳、降壓降脂、瘦身、抗衰老等各種標籤,甚至被稱為「果汁之王」。雖然它在南美也曾被民間用於治療焦慮、失眠、哮喘、支氣管炎和尿路感染等病症,但是否真有療效,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花式吃法給你「熱情」
儘管藥用價值還需要研究和開發,百香果有著讓人喜愛的口感是毋庸置疑的,全世界的「吃貨」人民也開發出了五花八門的吃法。
百香果醬
最簡單直接的便是對半切開,用小勺挖著吃,或者在裡面加糖漿或蜂蜜,或將它們拌在水果沙拉裡。如果要做成果汁,可以用紗布擠壓將裡面的種子去除。此外,它也可以被用於甜點、果醬、糖果、冰淇淋以及雞尾酒的製作中。在南非,有一種當地獨特的飲品,就是用百香果和牛奶以及一種海藻酸混合製成。現在百香果已經大量用於工業化的飲品加工中,不能食用的果皮被用於製成飼料或果膠,加工飲品時廢棄的種子也能夠被製成非常好的食用油。
總之,遠道而來的百香果現在早已遠離了「受難花」的意義,也許現在的它更適合稱為錯譯成的「熱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