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逸居士
1958 年,在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影響下,很多導演開始另闢蹊徑,將傳統電影進行了新的詮釋。這時候的好萊塢開始拍攝一系列的B級影片,因為這些影片製作成本低,且特立獨行,所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特別是一些在早年間口碑並不是很好的驚悚片,因為內容過於血腥而被禁止上映,但在新浪潮運動之後,海斯法典對電影的約束力大大降低,最後1968年開始了真正的電影分級制度。因此,驚悚片開始茁壯成長,最後成為了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獨立製片的標誌。
吸血鬼電影作為驚悚片中的翹楚,再次回歸到了大眾的視野中。因為有新的分級制度,導演也開始盡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演員克里斯多福·李
英國漢默公司的泰倫斯·費希導演一直對吸血鬼故事抱有興趣,當時的吸血鬼故事在彩色電影範疇中國還屬於空白,於是導演開始在故事上放飛自我,將早期德古拉的故事進行擴展,從德古拉的身世背景描述,到法力輸出、以及弱點細節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補充,甚至還將其所住的城堡結、僕從安排等等都進行了刻畫,讓德古拉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惡魔城主。
在1957年初泰倫斯·費希憑藉著驚悚片《弗蘭肯斯坦的詛咒》的走紅,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後,找到了環球電影公司要來了拍攝版權,開始重了當年的怪物宇宙。自此泰倫斯·費希、克里斯多福·李和彼得·庫什就組成了怪物宇宙的 「鐵三角」。菲舍負責導演,克里斯多福·李扮演怪物,而庫什則是怪物終結者,弗蘭肯斯坦、德古拉、狼人和木乃伊,全部開始重新拍攝。
克里斯多福·李的德古拉扮相
克里斯多福·李是繼貝拉·盧戈西之後的第二任「吸血鬼王」。雖然在造型上模仿了盧戈西,但李本人就是英國的貴族,其特有貴氣更勝於盧戈西。他演繹的德古拉既有惡魔般殘忍的一面又有貴族高雅的氣質,詮釋出了新一代魔王的魅力。
克里斯多福·李是扮演德古拉次數最多的演員,因為曾經在歌劇舞臺上磨練過,所以表演極具感染力。這時候的電影已經進入了彩色熒幕階段,所以也讓德古拉的色彩形象完整起來。直到現在黑、白、紅三種顏色成為了德古拉的專有配色。
德古拉構圖
雖然吸血鬼電影被定義成B級片,但漢默影業的吸血鬼影片並沒有完全走B級片的套路,沒有使用太多的血腥元素。電影中只是強化了德古拉的吸血動作,這一方式也成為了後來吸血鬼電影拍攝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吸血鬼電影也帶出了最強吸血鬼獵人範海辛這一角色,作為德古拉的宿敵出現。在此之前範海辛只是作為眾多配角中的一個,至此一個強大的吸血鬼獵人在熒幕上與德庫拉齊名。
漢默影業成功之後,全球也開始掀起了吸血鬼電影的拍攝熱潮,日本、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美國、德國、香港均展開了吸血鬼電影的拍攝。吸血鬼電影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開始產生變化,從最早的宗教神秘學進而吸收了現代的同性文化、女權主義等新生內容。在香港還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吸血鬼電影「殭屍片」。
香港殭屍片
20世紀70-80年代是大眾看慣了德古拉的演繹,希望能夠找尋一些新的元素。電影導演也開始另闢蹊徑找尋新的內容。
隨著女權運動的崛起,導演們將目標定在了真實歷史上血腥女爵伊莉莎白的故事,女性吸血鬼正式登陸大銀幕。她們的形象在70年代有限的幾部吸血鬼影片中佔據大半,這時的德古拉形象開始蟄伏。
70年代的時候,觀眾將注意力都放在了希區柯克類的心理驚悚片上,怪物類驚悚電影日漸式微。所以這個時候好萊塢對驚悚片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換血」。一些老派怪物例如德古拉、弗蘭肯斯坦和木乃伊被突出了驚悚片,但出現在了一些兒童劇和搞笑片中。
在歐美地區許多的兒童動畫利用德古拉的「餘威」進行一系列的「魔改」創作,打著恐怖的幌子進行一系列的搞笑橋段。較為知名的有《神勇小白鼠》、《怪鴨歷險記》。
怪鴨歷險記
但在世界動畫工廠的日本,因為有了專門的動畫分級制度,將吸血鬼的榮光在動畫上發揚了起來。在80年代中後期,吸血鬼動漫人物開始層出不窮,成為日本動漫期刊的熱門角色。並配合當時風靡世界的家用遊戲機,讓吸血鬼的傳說在根植於青少年的心中。
《吸血鬼獵人D》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整個故事將吸血鬼傳說與廢土故事相結合,跟帶有東方人文特色的情感故事交融在一起,是也是早期玄幻類故事的佳作。
《惡魔城》系列是吸血鬼題材的家用遊戲名作,整個系列近20部的遊戲作品塑造了一個極其華麗的吸血鬼家族的故事。經過幾代製作團隊的打造,如今已然成為了家用遊戲軟體中的一個裡程碑。特別是在吸血鬼電影低迷的時候成為了一桿大旗,讓後來的青少年認識到了吸血鬼故事的魅力,甚至還影響了之後新世紀吸血鬼電影的創作思路。
惡魔城
1990 年開始,世界電影產業向著大製作進發,這個時候電影數碼特效技術也開始發展,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的銀幕景觀體驗。
翻拍自小說《德古拉》的《驚情四百年》的與小說同名電影《夜訪吸血鬼》都是這個時期好萊塢的頂級製作,不僅有原版小說加持。更以豪華的布景、考究的服裝和全明星的陣容。讓吸血鬼脫離了惡魔的屬性,帶有了極強的人文感。
電影打破常規,不再以驚悚為噱頭,而以一種較為嚴肅的態度探討吸血鬼不死之身所帶來的困擾,永恆的生命是否就會幸福等人性話題。在這個年代的吸血鬼更趨向於人類,這讓吸血鬼電影更趨向於文藝作品。
《驚情四百年》劇照
特別是《驚情四百年》,本來《德古拉》電影定義為驚悚片,而這次的改編卻成為了一部主講愛情的史詩電影。片中淡化了恐怖元素,成為了次要元素。很多影評家也將改編定義為奇幻類電影。
演員加裡奧德曼所扮演的德庫拉內斂而深沉,更像是一個英倫情聖。片中更是出現不少愛情佳句,諸如 「你相信冥冥之中有誰在指引我們的命運麼就連時間都被這種力量所操控。」「生命的極致其實是……得到真愛。」至今被大家津津樂道。
《夜訪吸血鬼》改編自安妮·萊斯的同名小說,以吸血鬼路易的視角呈現出了整個美洲大陸的變化,特別是對生與死的哲學討論將電影的立意拔高。
《夜訪吸血鬼》劇照
電影從吸血鬼的內心去發掘人性深處的奧秘,折射歐洲近300年裡人們的生存狀況與思維方式,這也讓以前單單的「惡魔」形態變得更具備人性化,為吸血鬼的神秘主題賦予了新的寓意。
到了21世紀初,社交網絡的健全化使得全民娛樂化的時代到來,吸血鬼電影褪去了以往的貴族色彩,向著年輕富含朝氣的青春片相結合,特別是大製作電視劇的興盛,電影也朝著多系列大電影形式發展。
2009年上映的《暮光之城》系列電影就是典型的「新世紀吸血鬼電影」,影片講述了人類與吸血鬼之間的愛情。雖然影片主打為青春愛情片,但也融入了古堡、吸血鬼、狼人等經典奇幻元素。
影片的節奏明快,且敘事方式頗具長篇美劇的範兒,這一點迎合了當今年輕觀眾的觀影特質。電影中還極力宣揚著諸如真愛、克制、隱忍等主流價值觀,一改大眾吸血鬼電影中對欲望、暴力的宣洩。
《暮光之城》劇照
電影本身對現今青年輸出自我的約束的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上說,讓觀眾體驗到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吸血鬼故事」。因為五部《暮光之城》的爆紅讓吸血鬼文化再次崛起,成為全球熱議的文化現象。
一時間,以年輕人為受眾基礎,主打校園愛情元素的吸血鬼電影、電視劇不斷湧現,美劇《真愛如血》、《吸血鬼日記》也引發收視狂潮。這也影響到韓國,就在2015年,也開始製作誕生以吸血鬼為主角的青春偶像劇。
從早年《諾斯費拉圖》中的光頭魔鬼,到《德庫拉》中貴氣魔王,到後來《夜訪吸血鬼》中憂鬱紳士和現在《暮光之城》中的偶像小鮮肉,吸血鬼的形象歷經百年,一直追隨著大眾的審美進行著改變。
吸血鬼的傳說將繼續....
吸血鬼的熒幕類型也囊括了所有種類的影片,從驚悚片、奇幻片、愛情片、喜劇片甚至兒童片中都有涉及。特別是在一些電影愛好者團體中,還將吸血鬼影片與弗蘭肯斯坦、木乃伊等知名妖怪單獨作為一個分類,進行解讀和研究。
當然,除了電影圈,與吸血鬼有關的小說、遊戲、漫畫、戲劇、歌劇和音樂也從未間斷過。近百年來銀幕有太多的大咖都演繹著不同類型吸血鬼角色,從未間斷過。這也就像血族本身,有著萬世不朽的能力,只要還有人類存在,那它一定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