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連看了三部最新出的戰爭歷史大片,質量參差,但是三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分別展現了人類歷史上一次比較慘重的血腥屠殺,我們對於二戰中的納粹屠殺猶太人,以及國內的南京事件都相對比較了解,但是對於這些完全不亞於上面兩者的大屠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人類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殺戮,如果你了解夠多,你或許就會對於人類的本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疑惑。下面通過這三部片子讓我們來分別窺視歷史的一角吧:
《沃倫》
背景:1943~1944「沃倫大屠殺」
發起方:烏克蘭激進民族主義者
受害者:波蘭人等非烏克蘭民族人民
死亡人數:10萬,其中6萬是波蘭人
片子以一個女人的視角展開,曾經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的她,捲入到歷史的洪流中,目睹了人間地獄般的場景,最終被地獄的烈火吞噬。之前專門推薦過這部片子,它稱得上表現屠殺場面的最直觀的電影,各種令人不適的血腥場面絕對能引起你的反胃,但是這樣事情卻的確在歷史上發生過,甚至可能比這還殘酷。不管你之前看過多少血腥的戰爭片,還是奉勸你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打開這部電影。
《苦澀的收割》
背景:1932~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
發起方:前蘇聯
受害者:烏克蘭人
死亡人數:240至750萬人左右(一說有1000萬左右),死亡的人口數佔烏克蘭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
烏克蘭饑荒並不是一次偶然的民族災難,而是前蘇聯政府策劃的一起種族滅絕行為。天災永遠沒有人禍更加可怕。影片對於這段歷史的展現不如《沃倫》那樣直白,儘管如此,你還是能看到餓殍遍野,堆積如山的慘狀。片子開始著意去表現烏克蘭風光的優美,與後面的災難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電影是以一對情侶的遭遇當成了主線,不少人指斥片子意識形態意味太濃,可以用批判的眼光來看。
《承諾》
背景:1915~1917 年間「亞美尼亞大屠殺」
發起方: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受害者:境內亞美尼亞人和基督徒
死亡人數:150萬
片子導演特瑞·喬治之前拍過《盧安達大飯店》,展現了「盧安達大屠殺」的慘狀,對這種題材應該算是比較熟悉,但是片子卻有些退步,對於歷史的展示不如前者直觀和震撼,三角戀的故事略顯俗套,這條感情線根本無法串起來整部片子。對於這次屠殺的描寫比較少,但是足以讓我們對於這段歷史有所了解。
(作者:洛奉霖,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