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斤斤於小計小較
生而為人,雞毛蒜皮、無賴潑皮、撕逼扯皮之類的俗事太多,讓人身心不暢。可正如古人所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之所以活得憋屈,很多時候其實是放任自己和這些雞零狗碎周旋,也就是格局小,也就是不成熟。因為不成熟,所以你因小舅子說你長得像沙皮大動肝火;因為不成熟,所以你因鄰居的風言風語開始覺得兒子長得不像你;因為不成熟,所以你因老婆把買醬肘子的錢拿去買化妝品而聲嘶力竭。在不相干的小事上過分計較,於是本不存在的問題成了問題,本不該擾亂人心的事宜成了事故,這就是幼稚的表現。
想要變得成熟,必得心胸廣闊,志向高遠,不糾纏,不計較,但行好事,不把小事當事。如果你還沒成家,建議和那些會對人造成內耗的雜事遠離,三姑六婆的長舌,不要去理會,歷史只會記錄功績,不會記錄閒言碎語,人際交往中的齷齪,不要過分執著,眾生皆貪婪,這是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越辯越亂。如果你已經成家,儘量和那些不願打交道卻不得不打交道的親友保持適度的距離,如果某些關係負荷大於收益,送你三個字:斷舍離。
(二):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僕
情緒像天氣一樣陰晴無定,是不成熟的另一個重要表現。人非草木,情緒無常才是正常。但情緒有自己的閘門,閘門由自己掌控,有些人,要麼經常爆發洪災,懟天懟地懟空氣,要麼經常乾涸難止,又頹又喪又冷淡。有人反駁說這叫真實,我覺得不是,如果你發洩的對象是牆還可以,牆興奮之餘還可能送你個回聲,但你影響的是周邊的人,父母親朋伴侶,都無辜地成了你情緒的垃圾桶。發洩完你是爽了,別人卻因此而不爽。不過情緒化不光害人,而且傷身,布裡丹毛驢效應提醒我們,發飆一時爽,事後火葬場,人不光要為吃飯買單,也要為情緒買單。情緒上頭會導致意識退化,進而影響行為精度,吃飯吃不飽,做事做不好,久而久之,你在別人眼中,思維和能力都會退回到巨嬰的狀態。因此,想要變得成熟穩重,駕馭人生,就要先駕馭情緒,把它手裡的鞭子搶過來,由被驅趕者變為驅趕者。
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處難處之事愈寬,處難處之人愈厚,處至急之事愈緩,處至大之事愈平」,心境平和,心態良好,於是看到的事情,要麼很好,要麼在向很好的方向發展。掌控情緒,要麼釋放,要麼壓制,我只想提醒一句:釋放時不要衝著人。
(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不知各位是否有這樣一個體會:每次做火車,都能遇到一位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飯圈內幕的大哥,此人的嘴,就像裝了永動機,除了喝水時稍事休息以外,要麼在侃大山,要麼在侃大山時留意異性的反應。可如果你僱一個私家偵探去探探他的虛實,可能會發覺他負責的是幾千人的大項目——供暖。正所謂一頓絮叨猛如虎,一看工資兩千五。這是不成熟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口頭上的王者,實操中的侏儒。
作為一個混了半輩子的人,我真切地體會到一件事,普通人想在某個領域幹成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嘴閉上,腳踏實地謀發展,除非你是相聲演員。叨逼叨的後果很嚴重,一來它會給你帶來暫時性的快感,就像吸毒和按摩,讓你放棄厚積薄發這種人間正道,二來,喜歡紙上談兵的人,未必能說服別人,但十有八九能說服自己,就像戰國時期的趙括,吹著吹著,自己都覺得能把白起打得不認識丈母娘。連自己幾斤幾兩都不明白,談何成熟穩重?想從「解說員」變成運動員,要堅守「延遲性滿足」的邏輯,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也就是說,慢工出細活,放棄小利,才能追求大益。平時要坐得住冷板凳,待他日有成,會有人像請鄭老師那樣,出錢請你去分享心得。到時連噴出的唾沫都要算錢,豈不爽哉?
(四):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成熟不是成年人的專有名詞,它與年齡無關,與閱歷有關。很多人年近半百,在路上遇到牛糞還是想拿鞭炮去炸,有人二十出頭,已經修煉得不悲不喜,如果穿上袈裟,比方丈還淡定。
歸根結底,人的性情,是由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等多重因素綜合決定的。唯有見多識廣,閱歷豐富,才能見怪不怪,雲淡風輕,恬靜如菊。讀書、行路、閱人,看似是遞進關係,實則是並行關係,書要讀,路要走,人也要多見。讀書很耗時間,所以要讀經典,經典經過時間的檢驗,把一個人一生凝練的心得通過幾十萬字告訴你,讀過之後,他的成熟穩重,一部分會變成你的。而行路的過程,本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見過大川大河,走過千山萬水,你的眼光和積澱,會從一個縣,升華到一個市、一個省、一個國家,乃至一個世界。閱人是最直接的沉澱自己的方式,孔夫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與人結交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吸納他人良好品質的過程,跟著大牛走,你就有機會變成小牛,所以閱人不能不挑,對方要麼全方位比你強,要麼某幾個方面比你強。讀得多了,走得多了,認識的人多了,你就慢慢變成不動聲色的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