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海嶺號海洋調查船和ROV

2021-01-10 利刃號

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海嶺號海洋調查船和ROV。

作者:鶴飛天際

1995年阪神大地震以後日本科學省要求日本各有關部門,包括日本物理化學研究所,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日本宇宙開發局,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等部門開展地震綜合研究。其中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負責海洋地質深層構造研究。

當時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JAMSTEC)已經在開發MCS多分量地震探測系統和萬米級ROV(遙控有纜無人潛水器)海溝號(かいこう),為了更好的執行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日本海洋技術中心決定新建一艘海洋調查船用於搭載上述設備,1995年新船建造計劃被批准,10月和川崎重工籤訂建造合同,這就是海嶺號。

海嶺號(かいれい)1996年2月在川崎重工坂出造船廠開工,8月下水,1997年3月27日完工交付日本海洋科技中心,該船是橫須賀號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的姊妹船,並在橫須賀號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優化。主船體基本不變,對上建甲板設計進行了一定修改,優化了人員住艙,優化了通道設計,通道寬度由800mm改為1200mm。主尺度和橫須賀號基本一致,船長106m,垂線間長95m,型寬16m,型深7.3m,吃水4.7m,排水量4517噸,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9600海裡,定員60人,其中研究人員22人,主機為2臺2206KW柴油機,雙可調槳推進。船上採用了大量降低噪聲的措施,包括主機採用浮筏減震,管路採用柔性接頭,艙室敷設環氧樹脂降噪阻尼,螺旋槳優化設計等。海嶺號可以搭載ROV,AUV等各類機器人執行海底地形調查,地球物理勘探,海底沉積物調查,海底地層構造勘探,海底地震觀測系統的布放回收作業。

為了支持ROV作業,海嶺號上裝備了多種定位和導航設備,包括GPS定位系統,無線電導航系統,聲吶導航系統,結合用來檢測海底地形的多波束測深儀(MBES)可以規劃ROV航路,船尾布置了以A型架和電纜回收裝置為主的ROV收放系統。船上搭載的MCS多分量地震探測系統可以對對海底十幾千米的地層進行縱、橫波成像,有效地勘探海底地質構造,船上還有淺地層剖面儀(sub-bottom profiler ),海底取樣設備等其他海洋地質調查設備,還擁有ROV專用機庫,乾濕實驗室,海底沉積物研究室,ROV控制室等各種實驗室,可以執行ROV圖像和海洋樣品分析研究等任務。

海嶺號尾部視圖

海嶺號調查能力

海溝號(かいこう)萬米級ROV(遙控有纜無人潛水器)是全球第一款全海深ROV,其最初的設計目的是用於日本載人深潛器深海6500的配套任務,包括海底預調查和失事後的緊急救助,1986年開始研發,1993年完工。海溝號長3米,重約5.8噸,搭載有一對採集海底樣品的機械手,溫鹽深儀,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推進器、各種拍照和攝像設備等設備設施。海溝號的2個潛器系統發射器通過12000 m的凱夫拉光纖與母船相連,再通過250m的二級電纜與潛器相連。由此海溝號可以在半徑200m的範圍內自由運動。

海溝號

海溝號建成以後開始進行下潛試驗,從1000米水深的紀伊水道開始逐步向深海邁進,1994年3月開始挑戰馬裡亞納海溝,克服了浮力材料,液壓系統,信號系統等部位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後,1995年3月24日,由橫須賀號載人潛水母船搭載的海溝號成功潛入了10911.4米深的海底,創造了新的世界記錄,海溝號還進行了試樣採集及拍攝等考察活動,並用機械手將一塊書有「海溝」字樣的紀念碑樹立在海底上,後來海溝號又多次潛入馬裡亞納海溝,1996年,海溝號第一次在萬米水深發現了海底細菌。

海溝號樹立的標誌

1997年海嶺號海洋調查船服役後開始搭載海溝號執行調查任務。12月,在日本西南諸島海域發現了1944年8月22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對馬丸號客船的殘骸。

1998年5月,海溝號和海嶺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的挑戰者深淵(水深約10900米)執行調查任務,並第一次發現了萬米以下水深存在端足類動物。

發現的端足類動物

1999年1月,海嶺號攜帶海豚3000號(ドルフィン-3K)ROV完成了對紐幾內亞北岸的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發現了1998年7月該地區地震和海嘯後的地形變化情況。

海豚3000號ROV,三井造船廠1986年完工,87年進行下潛試驗,88年正式投入使用,重約3.7噸,長3米,下潛深度3300米,2002年退役,共下潛576次,目前收藏於名古屋市科學館。

海豚3000號的後繼型號超級海豚號(ハイパードルフィン)ROV於1999年春在加拿大ISE公司完工,該ROV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4.3噸,2000年由海嶺號搭載進行首次執行首次下潛任務,在日本相模灣海域進行了深海生物調查工作。

超級海豚ROV

1999年11月,海嶺號和海溝號發現了並打撈了發射失敗的H - II火箭發動機零部件,通過分析,此次發射失敗原因是主發動機中渦輪泵產生的氣泡導致渦輪葉片損壞。

2000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在印度洋中央海嶺的海底熱泉發現了生物群,這是在第一次在印度洋海底熱泉發現生物群。

2001年2月9日,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日本愛媛縣宇和島水產高中的愛媛號漁業實習船(えひめ丸)被美國「格林維爾」號核潛艇撞沉,船上35名乘員中有26人獲救,9人失蹤。2001年8月,海嶺號和海溝號搜尋定位了愛媛號,並協助美軍潛水員打撈遇難者遺體。

愛媛號的殘骸

2002年海溝號在太平洋的萬米海底發現了13種有機生物。

2003年5月29日,海嶺號攜帶海溝號在日本高知縣東南大約130公裡左右的海域進行海底調查作業時失蹤。造價高達18億日元(約合1500萬美元)的海溝號是世界上當時惟一下潛深度可達11000米的深海探測器,它的失蹤給日本的深海研究工作造成巨大損失,而失蹤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謎。

海嶺號ROV失蹤以後,為了保證海洋調查能力,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對名叫UROV7K的試驗型ROV進行改造,改造後的ROV稱為海溝7000(かいこう7000),2005年3月,海溝7000正式完成下潛試驗,5月開始執行調查任務。

海溝7000

海溝7000參數

海溝7000試驗時拍攝到的畫面

2006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又新建了海溝7000II號7000米級ROV,該潛器長3米,寬2米,高2.1米,重3.9噸,下潛深度7000米,裝備了溫鹽深儀,電視攝像機,照相機,照明燈,避撞聲吶,重力儀,GPS定位系統,運動控制方式與原海溝號一致。

控制席

海溝7000II的控制方式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後「海嶺號」趕赴現場海域,對地震引起的海底地形變化和 巨大海嘯形成的機理進行調查。

2013年初,從日本最東端的南鳥島周邊最大水深5800米的海底的7個地點採集了泥沙。分析顯示,在南鳥島以南約200公裡的海底之下3米左右的淺層泥沙中,存在濃度最高達到0.66%的稀土,據估算該海域稀土蘊藏量至少相當於日本國內數百年的消費量。

2013年4月,海嶺號攜帶海溝7000II號完成東北太平洋地震帶海底觀測設備回收。

回收海底觀測設備

2014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新開發的海溝Mk-IV號ROV投入使用,該機器人由三井造船建造,耗資8億4千萬日元,長3米,寬2米,高2.6米,重5.5噸,裝備有電視攝像機,廣角攝像機,照相機,溫鹽深儀,溶解氧儀,照明燈,速度計,慣性導航裝置,防撞聲吶,七自由度作業手等設備。

控制席

海溝號(具體型號未知)

相關焦點

  • 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擬獲獎項目及海洋優秀科技圖書擬獲優書目...
    原創 中國海洋學會 中國海洋學會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擬獲獎項目及海洋優秀科技圖書擬獲優書目公示2020年10月23-24日,海洋科學技術獎獎勵辦公室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評審會議,
  • 青島海地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使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12月1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交付使用。「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塢修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原「業治錚」號)調查船是以我國已故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命名的海洋地質科學調查船,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投資建造的專業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船。
  • 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
    日前,中國海洋學會、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印發《關於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及獲選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的通知》。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通過評審委員會評審及獎勵委員會審核確定了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33項和海洋優秀科技圖書16項。
  • 關於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及獲選海洋優秀科技圖書的通知
    附件1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特等獎1.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要完成人:何賢強、陶邦一、傅雨田、丘仲鋒、丁 靜、周 斌、白 雁、龔 芳、朱乾坤、陳小燕、鬍子峰、劉 佳、黃海清、王迪峰、王天愚5.項目名稱:中法海洋衛星聯合探測波浪譜和海面風場工程技術與實踐推薦單位: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D衛星三維渲染圖。本文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太陽翼順利展開,衛星在軌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標誌著衛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 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揭曉 浙江海洋大學獲三項大獎
    7月17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州舉行,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和浙江海洋大學共同申報的「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通過10年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禁漁期和休漁期為主的資源養護技術模式,針對漁業資源長期衰退和近年來「東海無漁」困境,圍繞實現浙江漁場修復振興目標,以幼魚保護為主線,採用自然資源修復和人工增殖修複方法相結合方式,在產卵場生境保護和幼魚養護、增殖放流、漁業管理等方面開展了系列調查研究和創新,推動設立了浙江沿岸10個產卵場保護區
  • 山東的「海洋奇緣」
    而秦漢時期,由於秦皇漢武的大海情結,前有秦始皇四次巡海、擴建琅琊港、徐福東渡,後有漢武帝七次巡海,又開闢了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經朝鮮半島通往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山東與海洋的聯繫進一步加深。到了唐宋時期,由於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航海事業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 蔣興偉: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高質量發展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又一深刻論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興偉將這一論述牢記在心。作為海洋科技工作者,他深受鼓舞,更感到肩上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 海洋水手號日本兩地低至1699元!
    海洋水手號MARINER OF THE SEAS皇家加勒比郵輪海洋水手號13.8萬噸最大載客3807人N多人給予它很多優秀的評價餐飲設施豐富每時每刻、每個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在海洋水手號找到適合自己的遊樂場所和活動。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
  • 市民踴躍體驗「海洋科技風」
    10月17日,蛇口郵輪母港,大批市民趁著周末帶著家人前去參觀「深海一號」暨蛟龍號船和「天鯤號」船。圖為市民們正在聽工作人員對船隻的講解。上午10點,深圳會展中心一開館就湧進大批觀展市民,其中不少是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女兒對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非常感興趣,我們就結伴來了。」在會展中心驗碼測溫入口處,記者遇到10餘名南山某小學四年級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有序排隊進場。其中一位家長表示,孩子是自願前來的,相信海博會對提升孩子的海洋知識會有一定幫助。
  • 探秘「海洋中的河流」
    朱小華介紹,海水大規模的定常運動形成了海洋環流,西邊界流是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海洋物質輸送和熱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琉球海流與黑潮(日本暖流)同屬北太平洋西邊界流,琉球海流沿琉球群島東側向東北流動,對我國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生長邊界(海嶺、斷層)與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
    生長邊界(海嶺、斷層)與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  ① 生長邊界(海嶺、斷層)  板塊張裂――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海洋(如紅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嶺、即大洋中脊――多隱沒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底山脈,冰島位於大西洋海嶺之上。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一
  • 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啟用
    近日,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沙坡尾)暨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在思明區沙坡尾揭牌啟用。 據悉,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由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書處負責運營管理,集展示交流、招商對接、成果轉化、眾創孵化、公眾科普等功能為一體,是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拓展海洋雙創空間、打造廈門海洋高新產業集聚發展的「陣地」和對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 202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工程技術人員招聘7人...
    202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工程技術人員招聘7人公告(山東) 2020-12-23 17:12:42| 中國海洋大學-人事處 根據工作需要,按照公開招聘、全面考核
  • 皇家加勒比•「海洋航行者號」的誘惑
    聽說過全球領先的豪華遊輪品牌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航行者號」嗎?誰能抵擋住遊輪的誘惑呢?「海洋航行者號」2012年進入中國市場被譽為「亞洲巨無霸」,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為了回饋消費者對其的追崇,皇家加勒比斥資八千萬美元重新裝修「海洋航行者號」。
  •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地標,深圳海洋博物館全球徵集建築設計方案
    原標題: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地標,深圳海洋博物館全球徵集建築設計方案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李冬梅)5月25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局)和深圳市建築工務署工程設計管理中心聯合發布深圳海洋博物館建築方案設計國際競賽正式公告
  • 世界海洋日 | 和我們一起,為海洋發聲!
    在主管單位-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的指導下,PADI 與熱心公益的合作機構將共同發起」守護海洋,為海發聲「倡議,並聯合傳播。今天 PADI 愛海洋大使:韓庚、盧靖姍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海報出爐!
  • 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舉行
    原標題: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舉行   10月16日,2020中國海洋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以「夢逐大海,走向深藍」為主題,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海能源開發利用及發展趨勢」等主題發表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