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拿到「十三五」發展綱要的那一刻,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非常興奮。因為他看到,綱要中提到將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其中除創新人才、青年英才、企業管理等人才計劃外,「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也赫然在列。
這已經是今年兩會上王向朝第二次感覺到國家對技能人才的重視。幾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了「工匠精神」,這個詞也是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4年、上海市政協委員14年的時間裡,王向朝一直在調研有關「工匠精神」的問題,也提交過提案。
在隨後舉行的小組討論會上,王向朝自然而然地又將話題引向了「工匠精神」。
「那天開全體會議時,坐在我旁邊的一名委員的名牌夾一直沒法掰開。身邊好幾個『大力士』幫忙,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王向朝的發言用身邊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開頭,吸引了在座委員的注意,「我們的產品為什麼就不能做得好用一點呢?」
他說:「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必須重視技能人才。」在王向朝看來,高質量的產品歸根結底是由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型技能人才做出來的。而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極致。
如今,這些身懷絕技又追求極致的人才卻不知去哪了。
對此,在座的科研工作者都深有感觸。「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據我所知,在長春光機所這樣的科研機構裡,從事磨玻璃、鍍膜的工作人員都是老同志了。」一名委員高聲說道。
「沒錯,我們現在很高精尖的製造企業的確是缺少工藝。」全國政協委員李鴻補充道。
工匠,曾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重要職業,包括木匠、鐵匠、石匠等在內的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藝構建了傳統的日常生活。討論中,委員們發現,工匠缺乏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不完善,高考「指揮棒」導向了重學歷、輕技能的理念。
同時,工匠職業也缺乏實在的晉升通道。李鴻表示:「在飛機製造行業,設計一個型號成功了,設計師得到了很高的榮譽,工藝師同樣付出了很多勞動,評價的結果卻要差很多。」
針對這一問題,在今年的提案中,王向朝提出了完善技能人才培養和評價機制、讓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脫穎而出、加大「工匠精神」宣傳力度等五點建議。
「作為電氣工程師,我知道,光有絕頂聰明的腦袋,不親自動手做,根本無法進行創新。」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吳一戎表示,「我完全同意王委員的提議。」此外,吳一戎認為,工匠精神還應與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化手段結合起來,精耕細作地提高產品質量。
「綱要中提到計劃培養1000萬名高技能人才、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有了這些人才,又有了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實現質量強國、製造強國才有了基礎。」王向朝最後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3-10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