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鬼才於正為了宣傳又一次「獻身」了,此次蹭的是最近天價片酬的熱點。
事情還要從頭說起。
6月30日,有網友爆出鼎龍文化的年報,電視劇《幕後之王》兩大主演的片酬也隨之公開↓
是的,你沒有看錯,1.09億元和7714.14萬元分別就是這部片子周冬雨和羅晉的片酬。
至此引來了吐槽無數,到底是什麼樣的神仙演技能值得一個億的片酬?
而這似乎也不是最高的。
早前據愛奇藝CEO龔宇就曾表示,在限薪令出臺之前,演員的片酬曾最高到過1.5億,並且註明了是一個演員一部劇的片酬 ↓
網友們的反應也是相當激烈 ↓
但這個瓜陸陸續續發酵了一個星期,都沒能成什麼氣候,短暫的上了一下排位不高的熱搜榜,就沒了音信。
直到於正為宣傳新戲例行發小作文談起片酬,認為網友大可不必反應如此激烈,並盤算起來明星的實際收入。
按照於正盤算,一個能夠拿到片酬1000萬的演員,去除掉45%的稅剩下500萬左右。
在這個基礎上,要扣掉這些費用——
工作人員10到13位的薪資,每月開銷30萬,一部劇3到4個月 -120萬;
化妝師造型師一次活動10萬,3到4個月10次 -100萬;
買衣服 -100萬;
應酬、請客、養車養房七七八八加起來,最後存個幾十萬。
一頓猛算,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一部戲拍3到4個月,拿一千萬片酬的明星,扣除掉各種花銷,一個月也就賺幾萬塊。
而這還只是自立門戶的演員,如果籤了公司還有公司抽成,公司人員開銷就更大,如果演員不是紅到頂級,公司就只能一直虧錢?
這一波陳述,儼然把娛樂圈描述成了一個不賺錢還血虧、生存極其惡劣的行業。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如果真如他所說,這麼惡劣的行業,為什麼所有人都削尖了腦袋往裡鑽呢?
而我們就此詢問了幾位藝人身邊的工作人員後,他們的反應和網友一樣激烈,只不過矛頭對準了於正——
「又吃瓜了
」
「小論文達人於正又有新戲要上了?」
「千萬別燒到我們家門上」
「為了賣慘吧,看他微博就是浪費流量浪費電量」
其實吧,都不用圈內人出來例證,僅憑網友多年吃瓜的深厚功力便能察覺到非常不對勁。
1000萬片酬,按照個稅的最高檔45%計算,稅後500萬左右倒是成立。
但是後面的內容半真半假,還有混淆概念之嫌,仔細來看,根本經不起推敲。宣傳新劇就宣傳吧,誤導別人可就不好了。
小妹今天就和這幾位藝人工作人員,來逐句分析,這篇看似娛樂圈大爆料的小論文,究竟有多少不合理之處——
①1000萬片酬的明星,屬於什麼咖位?
限薪令出臺前,藝人的片酬高上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這個統計圖我們也能看出,即使不是當紅炸子雞,片酬上幾千萬也並不是難事 ↓
這其中最高片酬可達9777萬,直逼一億。如今周冬雨《幕後之王》1.09億薪酬一出,更是刷新網友對於片酬的認知。
2018年出臺限薪令以後,演員的薪酬驟降,並強調「限制演員片酬比例」,要求「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三家網絡平臺聯合六家知名影視公司也曾發出聲明:
電視劇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其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
這對於明星的片酬產生了直接影響。2018年,電視劇《異鄉人》宣布停機,主要原因就是楊爍因片方拒絕支付8750萬片酬而罷演。
再比如陳偉霆和楊冪在古裝劇《斛珠夫人》中的角色拿到了3000萬,已然是限薪令以後的結果。
可即使一降再降,一線明星的片酬還是高達3000萬。
前段時間angelababy因為取消《創造營2020》的行程而上熱搜,就有博主爆料,baby目前的片酬已經降至1000萬,甚至低於二線明星。
1000萬的片酬到底對標的是幾線藝人,我們一目了然,基本上能和二線明星持平。
②片酬不等於所有收入,不能忽略商業價值
然而明星收入就只有片酬嗎?恐怕不是吧。
片酬是一方面,但除了拍戲,明星還會出席商業活動、代言品牌、以及上各種各樣的節目。
這難道不都是收入嗎?
之前《創造101》未出道選手高秋梓和經紀公司的糾紛當中就可見一斑→驚了,娛樂圈小透明都要年入千萬了???
這年頭N線糊豆4個月就能賺得300萬通告費,即使抽去所有分成,也能獲得純收入71萬。
高秋梓還只是跑通告而已,4個月裡14項通告中只有一個是常駐綜藝的通告,以單次活動居多,沒有品牌代言,更未曾拍過戲,就能賺得這樣的收入,那那些天天在綜藝上刷臉、常年拍戲的明星呢?
這樣看來,片酬也只是構成總收入的一部分而已。
而就算不是正當紅的一線藝人,通告費也依舊高到讓普通人望塵莫及。
2017年末網上就有藝人商演報價單流出,在名單中的藝人基本都不是正當紅的小生花旦,但是報價也是高到令人咋舌,連網紅主播的報價也可以高到40萬一場。
這樣的算法,一年不拍戲光接商演也能賺到1000萬吧?
③什麼樣的明星,才能配備10—13個工作人員?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藝人團隊的構成是如何的。經紀人、執行經紀、宣傳、助理、商務、美工……這是都是常見工種。
至於數量,不同圈內人士給出了不同的範圍,但基本都處於4—7人。
小卡是某位流量還OK明星的宣傳,他所在的團隊保持在7—8人——
「2到3個宣傳,1個大經紀,1個執行經紀,1個助理,1個美工。攝影和造型化妝一般外請。」
而人員配置隨著明星的咖位,也會有所不同。
易烊千璽的助理胖虎曾曬出工作室的團建照片,除去老闆本人外,還剩下7人↓
王鷗曾在《我家那閨女》中為工作室的同事們徵婚,基本可以窺見這個全員單身女性的團隊如何構成↓
1名經紀人,1名宣傳,1名文案,1名助理,1名美工,共計5人。
而某位三線鮮肉的工作人員姍姍向我們透露,目前團隊有4人,分別由經紀人、執行經紀、宣傳、助理構成,此外可能還有實習生來做些雜活。
「多達10人甚至以上的團隊,常見嗎?」,我們拋出了這個問題。
多年從事藝人宣傳工作的點點,第一反應是,「我沒有聽說有這樣兒的大牌?誰的團隊啊,還要人嗎!!招我!!」
在她的認知裡,即使是自己認識的一線明星團隊,也沒達到如此配置,「楊紫團隊5、6人,我還知道有7人的,但這已經算多的了」。
一方面是崗位本身已經固定,另一方面則是缺少必要性,「藝人團隊不可能養這麼多人,沒有用,很多職位都外包了。」
周冬雨工作室去年全員照,共6人
來自一線經紀公司的陳宣宣,還見過2人團隊,1位經紀人,再加上1位助理便足以開工了。
她同樣表達了類似的意思,「很多宣傳(工作)助理就做了,碰到宣傳期可能外包給一家宣傳公司。」
當然,十幾人的團隊不是只存在傳聞中的於正小論文裡,比如博主@圈少爺 表示,「10幾個工作人員那是頂級大花的配置。」
然而,對於非頂級大花、尤其是於正所言的級別明星而言,如果團隊按照十幾人計算,那麼極大可能囊括了化妝、造型、攝影、攝像等崗位。可更多情況下,這些崗位都不是必須由專人負責,交給外包公司就可以滿足日常需求。
「我估計,他(於正)把司機都算進去了……」,點點吐槽道。
④人均3萬的工作人員,為什麼還會頻繁跳槽?
且假設於正說法成立,團隊有10—13位工作人員,每月明星光是發工資就要花掉30萬。
如果以10人計算,月均工資3萬,13人的話為2.3萬——即明星工作人員月均收入2.3~3萬,我們暫且取個平均值,月薪2.6萬,年薪30萬多。
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娛樂業以北京最為發達,大多數經紀公司、明星住宅也大多數以此為第一選擇。而根據北京統計局數據,2019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年均166,803元,也就是月均近1.4萬。
那麼很容易推論:只要跟著明星幹,不僅輕鬆甩開同齡人一大截,成為人上人再也不是夢想。
畢竟按照收入群體劃分,年薪30萬放在全國範圍裡,也只有1.94%的人能達到這個水平,真·一丟丟。
然而,我們問了多位藝人工作人員後,發現他們的月薪和於正所描述的出入極大——
「8000多,會有一些福利」
「半年3萬差不多」
「基本10k以下,6k是常見的」
「4k~15k」
……
在他們的講述中,不同的崗位薪水不同,且與資歷、公司規模等相掛鈎,但平均水平肯定達不到月薪3萬。
姍姍舉了個例子,剛畢業的6K左右,工作3-5年的也就1萬出頭。相比於其他崗位,經紀人、商務等薪酬水平會相對更高,因為「有提成可以拿」。
根據某招聘APP,坐標北京,以「藝人經紀」作為關鍵詞,萬達傳媒、耀客傳媒等公司開出的價格為7—15k。
關鍵詞換成「藝人宣傳」後,整體水平再降一個維度:比如唐人影視為5—10k,悅凱影視6—8k,即使是於正旗下的歡娛影視開價不過7—10k,與他所描述的相差甚遠。
工資是擺在明面上的,此外還有一些「隱性福利」,比如經常能在年終時看到這樣的新聞:劉濤幫員工拿到偶像籤名照、賈乃亮為員工清空購物車、千璽報銷員工費用、範冰冰包7位數的大紅包……
棒棒現在是某位佛系女藝人的宣傳,她眼中的福利包括但不限於——「我家姐姐比較Nice,逢年過節會送大家東西。
上班時間我比較喜歡,不用朝九晚五,一般中午才去,晚上可能會晚點。不用早起刷指紋是對我最友好的事情。」
此外陳宣宣向我們透露,品牌送給藝人的禮物,有時候也會給到工作人員。
至於月薪3萬,只能歸於個人行為,並不能上升到行業的普遍現象。
比如小卡身邊的宣傳總監,工資在2到5萬不等,但以歡娛影視為例,宣傳總監往往在招聘時要求「5年以上娛樂、媒體等運營相關工作經驗,娛樂行業資源豐富,具備一定的行業內人脈資源關係。」
因此,小卡向我們感嘆,「小型的少數藝人個人工作室可以達到,大的經紀公司肯定達不到。」
最重要的,按照於正所說的明星忙碌一年到手的不過每月幾萬塊,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月薪幾萬,豈不是更為安逸?和明星拿著一樣的工資,卻不用像明星這樣拋頭露面,接受網友的審視,乃至偏激者的網絡暴力等。
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而作為幕後的藝人工作人員,奉行的是「007」制度→娛樂圈007之痛 | 胃出血長腫瘤,不睡就會掛掉
這樣的不對等也會導致行業之間流動相當頻繁,可能某位宣傳今天還在朋友圈給A藝人打廣告,明天就換成了B藝人。
我們也曾聽說過不少故事:有人自嘲是「電視民工」,有人乾脆徹底轉行,賣起了保險……
已經從業多年的點點,最近就在考慮換工作,她在朋友圈裡經常能見到同行的類似吐槽——
「一個月在北京能剩多少錢?最後一算,不僅不攢錢,還貼錢。」
⑤工作人員費用開銷,全都壓給一位藝人?
不僅月薪不合理,把所有的員工開銷都讓一位藝人獨自承擔的計算方式,算不上多麼科學。
明星工作室大抵分為2種,一是如同於正所說的「自立門戶」,明星自己當老闆;另一種則是依託藝人籤約的經紀公司成立工作室,比如嘉行傳媒下的楊冪工作室便是這種類型。
作為獨立工作室,實行的是「all for one」的制度,即工作人員都要為這一位藝人服務;
如果是後者,經紀公司下設的工作室,則會存在1人多用的情況。有且僅有一個藝人的工作室存在,但很少。
陳宣宣向我們介紹,她所在的一線經紀公司內部會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一個團隊服務公司一個藝人,即「XX藝人組」。小組和小組的交流全憑公司氛圍,決定了是否會進行活動等資源共享。
以陳宣宣所在的小組為例,一共有5人,負責3位藝人,「大家宣傳期不一樣嘛,其實也不會撞」。
小藝人更是如此,一般都是幾個藝人共用團隊。
在《我和我的經紀人》裡面,我們可以更相對透明的看到經紀公司的生態環境。
出場的壹心娛樂,算是業內知名大經紀公司了,每位藝人都單獨配有一位主宣傳經紀。
在某一場會議上,從參會人員來看,除了每位藝人的主經紀人以外,還有商務主管1名,商務總監1名,企業合伙人1名,時尚部總監1名。除了主經紀人只負責自己的藝人,其他的員工基本都是同時負責不同的藝人。
喬欣在節目中也提到,公司的體制是每個部門都是分散的,藝人需要同時和不同部門的員工進行工作對接 ↓
所以可以得知,在像壹心這種比較專業化運作的經紀公司中,除了每個藝人的主經紀人以外,其他的員工基本都是所有藝人共用的。
而喬欣合約結束離開公司以後,影響到的也只是主經紀人一個人而已。
並且這些員工都是經紀公司的員工,也屬於經紀公司的管理範疇,從演員片酬裡扣運營費用,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⑥化妝師造型師固然要請,但很少明星獨立花錢
關於妝發問題,問到業內工作人員們,大部分的回應是,「商業活動的妝發造型是主辦方cover的,時尚活動可以cover一部分,很少完全自己付費。」
如果沒有提供的話,「碰到特別好的活動沒有預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會把幾個通告安排在一起,蹭一下。」
圖片僅作展示
其實,我們在邀約藝人進行專訪時,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這位某選秀出身的愛豆,對方的宣傳人員特地將專訪時間安排在了有通告的當天,理由很簡單,只有這天才有全套的妝發。
總的來說,明星自己請造型師要付費是不假,但是一般出席活動主辦方都會提供妝發費用,而請造型師是自己的個人需求,並不是標配。
除了妝發,服裝也是一樣。
平時的機場街拍、出席活動,基本都有合作的品牌商贊助,我們俗稱「帶貨」……明星們不僅不需要自己花錢購買,甚至還會有宣傳收入。
圖片僅作展示
而出席比較大型的晚會的時候,更不需要自己買衣服了,昂貴的高定禮服難道穿一次就要擱置嗎?這個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吧。
GQ10周年的幕後報導和一個化妝師的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時尚活動中,服裝都是由主辦方來提供,根本不需要自行準備 ↓
禮服昂貴是不假,但是並不需要明星自己承擔。
人去就行了,還花什麼錢?就算花了錢,那也不是在通告費裡合理支出的成本嗎?什麼時候要算到片酬上去了?
總而言之,這麼盤算下來,於正的這篇小作文全篇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推敲,最後得出明星一個月收入幾萬的結論也是令人忍不住吐槽。
如今網絡環境越來越透明,娛樂圈早就不是往年那個被捂得嚴嚴實實的小圈子了,明星的一舉一動都被大家看在眼裡,於正這番自詡為業內人士而發出的言論已經唬不住人了。
吃瓜經驗老道的網友們看了也多半就是無奈地留下一句,謝謝,有被笑到。
(文中工作人員皆為化名,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