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1922年1月出生於上海,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是當紅的電影明星。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都能看到秦怡的影視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常青樹。2019年9月29日,秦怡榮獲「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事業上似乎星途坦蕩,個人的情感和家庭生活卻不那麼如意。
秦怡的第一任丈夫是一名話劇演員,1939年結婚。婚後嗜酒並對秦怡家暴。1944年兩人結束婚姻關係。1947年秦怡認識了電影演員金焰,兩人結婚生子,兒子乳名小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金焰病倒,秦怡在床邊照顧二十多年,直到1983年金焰去世。兒子小弟被診斷為精神分裂,時有暴力傾向,日常生活需要秦怡護理,有時還會動手打媽媽。秦怡就護住自己的臉,把身子讓小弟打,一邊說,小弟不要打媽媽的臉,媽媽明天還要在水銀燈下微笑挺立。秦怡與小弟共同度過了半個世紀。2007年小弟去世。2008年秦怡因腸道疾病做了大手術。
2011年,第十二屆深圳讀書月經典詩文朗誦會請來了八十八歲的秦怡,在大舞臺上呈現她自己寫的紀念小弟的文章。
秦怡,八十八歲,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幾個標籤就足以讓人感動了。當年,作為導演的我,還是想在舞臺上能為秦怡老師做些什麼。
燈光舞美設計思路:
舞臺很大,為了突出秦怡老師的表演,沒有用其他舞美或演員烘託。整場光暗,只保留一束乾乾淨淨的輪廓光。背景雖然有面積很大的大屏幕可以使用,但為突出前臺表演,大屏幕選擇用黑色底紋襯託,減少不必要的光源幹擾。在畫面上,一側選擇秦怡老師年輕時的黑白藝術照片,把觀眾帶入上個世紀老電影的直視感。另一側本想用秦怡老師與小弟的生活照片作為對比。在與秦怡老師溝通中得知,小弟有很多美術作品,我們要來小弟畫作的圖片,異常驚喜,畫作很有裝飾美感。於是用寫意的畫作代替原來寫實照片的想法。背景上,一邊是秦怡老師年輕時的美好,另一邊是小弟畫筆下的美好,臺前站立的是白髮蒼蒼的秦怡老師。舞臺呈現方式就這麼定了下來。
秦怡老師的出場方式設計,導演組也頗費了一番心思。11年的經典詩文朗誦會不設主持人,每個篇目都是由畫外音串聯。我腦海中突然湧現一段旋律,太適合秦怡老師了,一段娓娓道來的獨白,彷佛就是在說秦怡老師年輕時的自己。於是就有了視頻中呈現的這段開場。那六月的茉莉,猜猜看是誰的獨白?歡迎留言競猜。
秦怡老師的舞臺呈現,就是在做自己,說自己想說的話,真情實感,一個普通母親的心聲。不用技巧,真摯的情感就是最大的技巧。
我此前寫過"作者如何朗誦自己的作品",詳情見下方連結。秦怡老師既是作者,又是表演藝術家,同時具備創作者和表演者的素養,必然更加動人。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建議,如果是有感而發,朗誦愛好者朗誦自己創作的作品,一定是加分項。但,切忌為創作而創作的文字堆砌。
淺談《琵琶行》琵琶現場伴奏的導演思路
童叟皆知的名篇該如何朗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巨大停頓背後的心理支撐,談舞臺朗誦中的停頓
舞臺上講故事的分寸——營造懸念又不預支情感
淺談丁建華朗誦藝術中的「飽滿」
【琵琶行】讀音小考·古詩詞讀音你讀對了嗎?
續寫春天的故事——作者如何朗誦自己的作品
隨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