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職業特質決定了他們是生長在鎂光燈下的一群人,他們早已習慣被鏡頭捕捉、定格,要想一夕之間全部放下,又談何容易呢?
大家好,這裡是轉載自超高能追劇社(ilovesuperzjs)的推送,喜歡請pick我們呦~
前段時間,宋丹丹在某節目宣布自己將在明年退休,徹底告別小品舞臺,此言一出震驚了觀眾。
宋丹丹的小品是不少人童年的快樂源泉,但就像她所說的那樣「人不可永遠有才能……任何一個行業你不可能老行……」
仔細想想,那些以前活躍在電視螢屏的藝人們,從影視圈退休後,他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說到退休,有類藝人在演藝圈屬於「過客」,演完一部戲後便回歸到普通人的生活。
比如童年白月光「丁凱樂」李瑞和橫掃B站剪輯區的「小嬴政」翁斐然。
李瑞在拍攝《快樂星球》後,因為厭倦娛樂圈的生活主動選擇淡出。
李瑞點讚原po,側面回應淡出原因
而翁斐然則是因為第一部作品《秦始王》足足壓了6年才上映,上映後連導演閻建鋼也聯繫不上他了,後續他也沒有出演過任何作品。
兩人都按部就班的讀書、上班……一個是謝菲爾德的碩士;一個據網傳是中央民族大學的碩士。
畢業後,「樂樂」回到家鄉的某交易所工作;而「小嬴政」疑似當了一名公務員。
不過以前的演藝經歷浪費了豈不可惜?因此「樂樂」喜提「單位宣傳大使」一職,頻頻在公司招聘宣傳片以及獻禮MV上露臉。
當領導知道你有文藝細胞後
而他結婚生子的消息也是讓不少網友緬懷起童年來,這邊都還是唱著「今晚我~就要~遠航」的單身狗,那廂「樂樂」竟然連娃都有了??
反倒是「小嬴政」鮮少出現在大眾媒體之上,只在人人網零星發布幾張自己的生活照。
即使兩人都「退休」超過十幾年了,依舊有長情的粉絲記掛著他們,翁斐然有將近三千名粉絲匯集在超話。
粉絲為他修復老照片;為他產出作畫……
而「樂樂」有好幾個超話,粉絲四散在各處,曾經有人在「樂樂」微博底下留言表示喜歡他已經十年了。
哪想到嚴謹的理工男「樂樂」立馬反駁,掰著手指頭滿打滿算明明距離首播日才七年!四捨五入可不是這麼用的。
如今放眼望去,「樂樂」粉絲團留存的全部是貨真價實的十年鐵粉了!
還有一位女演員林碧琪也如同他倆一般,很早便退圈了,只不過林碧琪在圈內的經歷實在太過於傳奇,堪稱是手握娛樂圈大女主劇本的女人!
現在若是哪個晉江文敢把女主角寫成:16歲被大導挖掘拍戲從此一炮而紅,17歲憑藉第一部,亦是最後一部作品斬獲影后殊榮,隨後不顧眾人反對退出娛樂圈步入婚姻的殿堂……
這樣瑪麗蘇的設定肯定會被觀眾無情吐槽太脫離實際了!可偏偏這就是林碧琪本人的真實經歷。
當年黎大偉決意拍部反映青少年社會問題的電影《靚妹仔》,在街頭巷尾搜尋合適的演員時,他意外發現了林碧琪和溫碧霞。
那時年輕氣盛的林碧琪提出「要拍就一定要做女主角」,沒想到黎大偉一口應承下來,而且直接把女主角的名字改成「碧琪」。
拍攝《靚妹仔》期間,林碧琪結識了歌手杜麗莎的弟弟弗烈。
上:杜麗莎 下:弗烈
兩人愛得轟轟烈烈,即使後來電影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取得空前的成功,18歲的林碧琪依舊堅定地表示要退出娛樂圈,以後再也不拍戲了。
林碧琪果然說到做到,退圈和弗烈結婚生子,就連金像獎的影后獎盃也不屑去領,從此過上隱退的生活。
還有類藝人受限於年齡等客觀因素,逐漸減少作品的產量,事業重心也向圈外轉移。
前段時間周杰向醫護人員捐贈兩萬斤大米這事上了熱搜,很多人才知道原來「爾康」不拍戲改種水稻去了。
翻開周杰的履歷表,他上部男主作品要追溯到2011年,那幾年,因為「撞車門」和「舌吻門」,周杰的演藝生涯遭受重創。
於是他轉而去做生意,涉足了農業圈,他家的大米主打的是純天然無公害。
周杰談起自家大米可是一臉自豪,認為它絕對是「米中極品」。
當然價格也很極品,目前周杰沒有找經銷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網上進行售賣。
現在周杰經常在微博上分享農場的風景照,成為了個愜意的農場主。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國人骨子裡的「黑土地」情節,轉行做農場主的娛樂圈明星可不止周杰一人,「三德子」趙亮也投身養殖業。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趙亮單純想為汶川做點什麼,別人都說搞農業簡單,趙亮自己一琢磨農業中最簡單的肯定那是養雞啊!
在趙亮的美好幻想裡養雞多省事啊,直接在地上撒點玉米不就完事了嘛,於是趙亮決定在汶川投資養雞。
哪裡想到真做起來要修雞舍、修人的宿舍、還要修路,這可把趙亮折騰得夠嗆。
結果折騰著折騰著,趙亮把只有500個小雞崽的養雞社折騰成有13萬隻雞的大農場。
演戲也自然而然從主業變為了副業,趙亮儼然成為了「養雞專家」。
在演藝圈,像周杰和趙亮這樣「退休」跨界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得益於名人效應,他們跨界受到的阻礙會比常人小很多。
其實和娛樂圈徹底分割的藝人只是少數人,不少明星即使宣布「退休」,依然和娛樂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凡明星本人還有半點「商業價值」可言,隔三差五上個綜藝。
時不時客串個戲,那都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女人俱樂部》就集結了不少復出女星
歸根結底,「明星」的職業特質決定了他們是生長在鎂光燈下的一群人,他們早已習慣被鏡頭捕捉、定格,要想一夕之間全部放下,又談何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