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新空間、新力量、新未來」為主題的增城區影視產業招商推介會暨文旅體政策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當天推介會上叩響的開機板,意味著屬於增城的「大片」正式「開機」。會上,增城區有關負責人向北京乃至全國優秀企業,影視、文旅體界的精英發出邀約:「攜手增城,築夢灣區!」
一江春水、魅力新城、影視明珠,這是增城夜色的靚麗名片。這裡也是文化出新出彩的重要承載地。
政策聚力,增城去年出臺的影視產業扶持政策,及今年疫情背景下「加碼」的「文旅體二十條」,吸引國內優秀影視作品製作企業、影視產業人才紛紛「落地」增城,影視資源集聚能力和孵化能力不斷提升;以「節」聚人,南方電影盛典、華語音樂傳媒盛典、華語戲劇盛典等「國字號」文化界盛事陸續在1978電影小鎮上演,為增城這座千年古縣增添人氣……
增城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和平臺效應,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人文灣區」建設中,推動影視產業、文化產業迸發勃勃生機,助力疫情背景下的大灣區影視文化旅遊體育產業破局新生,爭成為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的重要承載地。
1978電影小鎮夜景
用好的政策吸引人
廣州增城打出政策「組合拳」塑造影視文化產業動力源
11月底、12月初,「粵港電影展映周」期間,1978電影小鎮電影院先後展映12部粵港地區出品的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佳作,讓廣大影迷愛好者重溫粵港電影的「高光時刻」。以此節點向前回溯,南方電影盛典、華語電影嘉年華、華語電影高峰論壇等一系列盛事近年都在這裡上演。
豐富多彩的電影活動,折射了增城蓬勃發展的電影生態。如火如荼的電影產業背後,一系列政策體系正在搭建。
在廣州市積極推動影視、文旅體產業的發展背景下,2019年,增城率先出臺影視產業扶持政策《增城區促進影視產業發展若干意見》,設立廣州增城影視專項扶持資金,涵蓋了影視企業落戶、企業投資、影視拍攝、後期製作、劇本創作、影視作品播映、人才落戶、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等諸多層面的扶持措施。
今年疫情給影視文化行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增城再次一馬當先、敢為潮頭,加碼推出「真金白銀」的《廣州市增城區促進文化旅遊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簡稱「文旅體二十條」)。「文旅體二十條」覆蓋範圍廣,扶持力度強,針對文旅產業前期投資大、回收周期長等特點,新政策注重在投資建設和市場培育過程環節予以支持,充分體現增城的滿滿誠意。並分梯度設置獎勵準入門檻,避免「一刀切」問題,確保扶持真正落到實處。
扶持、獎勵、補助等,成為增城「雙政雙策」的關鍵詞。縱觀廣州市,增城政策力度和含金量都位居前列。其虹吸效應也在凸顯,政策發布後,已有近180家影視企業前往增城諮詢洽談,近60家企業進行實地參觀考察。並已引進果禾國際攝製中心、廣州晶彩影業、尹大為導演工作室、廣東弘數傳媒、閃耀動漫、潛龍兄弟、金劇會等近40家優質影視公司及工作室,影視資源集聚能力和孵化功能不斷提升。
30分鐘坐擁白雲、深圳兩大空港,1小時可達香港、澳門,在大交通建設完善為增城區域發展增添新動力的同時,也為當地的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許多行業內人士的觀點如出一轍:增城有豐富多彩的人文自然環境,有瀕臨港澳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也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所有這些,都是未來電影產業加速騰飛的強勁引擎。
1978電影小鎮。
用好的環境挽留人
以1978電影小鎮為載體打造電影藝術精品
「增城的文化生態非常好。一個新型影視公司的發展需要新的土壤,大灣區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地方,充滿了夢幻的想像力。」這是北京中文奇蹟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和忠對增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他認為,增城是粵港澳大灣區黃金樞紐,也是影視文化領域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他認為在增城推出的一系列鼓勵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加持下,有活力的增城,有能力有優勢吸納同樣有活力的影視公司和影視人才。
僅僅靠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打造一系列電影活動,就可以讓產業如此迅猛地發展起來嗎?顯然不是。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早就讓珠三角各地總結了一套扶持產業發展成熟而良性的運作模式:用好的政策吸引人,用好的氛圍影響人,用好的環境挽留人。
以增城1978電影小鎮為例,這個由舊廠房改造而來的影視產業園區目前已成為增城、廣州乃至大灣區影視產業發展最為亮眼的地區。2017年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在這裡舉辦了一系列電影IP活動,章子怡、黃曉明、姚晨、許鞍華、周冬雨等數300餘位明星先後到訪。2019年,增城區政府便以此為核心,形成了方圓5平方公裡的文化旅遊產業規劃。
11月底在廈門舉辦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廣州出品」大放異彩,《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以及《刑場上的婚禮》,獲獎或入圍的這三部影片展現出新時代廣州電影的特質:在堅持展現濃厚人文氣息的基礎上,形成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它們目前被統稱為「新人文電影」。
同月在廣州舉辦的 「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之夜」上,京穗兩城多個機構聯合發起「中國新人文電影計劃」,而「中國新人文電影計劃創作基地」則在1978電影小鎮設立,該基地將以此打造灣區級影視文旅特色小鎮和影視產業孵化基地,助力廣州文化綜合實力攀登新高度。該計劃落地此地,顯然也與這座小鎮有著對應影視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的影視公司這一優勢密切相關。
伴隨著去年、今年增城相關政策的出臺,近40家影視企業選擇了在1978電影小鎮落戶,計劃引進200多家電影創作、電影投資、電影拍攝、後期製作、頒獎典禮等全產業鏈影視企業,是1978電影小鎮新近的目標。
12月17日北京的推介會現場,南方光原文化分別與萬隆集團、1978電影小鎮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廣東劇本超市創作孵化基地將在1978電影小鎮打造集培訓、交流、展示、孵化等功能為一體的線下空間。這無疑也增城打造文化空間,助力「新人文電影」的創作增加了砝碼。
如廣州市電影家協會主席蔣德富說,嶺南文化底蘊深厚,「中國電影新人文電影」計劃具備思想上的領先性,而創作出優秀的「新人文電影」的關鍵是人才,「與其說把人才『留下來』,不如說讓人才『停下來』,讓人才『停』在增城創作,發揮想像力。」
用好的氛圍影響人
以文興業,助力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廣州,在影視創作上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資源:從上世紀50年代起,廣州就拍出了《南海風雲》《72家房客》《山葉魚檔》等一眾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近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外來媳婦本地郎》更是紅遍大江南北。
廣州人愛看電影。作為全國電影第一票倉,廣東省電影票房連續18年位列全國首位、影院及銀幕數量全國第一,在全國城市票房排名中,廣州、深圳長期位列前四位。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逐步實施,粵港澳三地更加緊密相連,以影視產業為紐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已成為建設「人文灣區」的重要手段。豐厚的文化底蘊及歷史資源,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域優勢,連續多年的「票倉」優勢,都為廣州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吸引博納、華誼等影業巨頭落戶,多部「廣州出品」作品入圍金雞獎、廣州市電影家協會成立,曾經自南方起步「北漂」的電影企業也紛紛帶項目回歸……廣州電影產業發展動作頻頻,喜訊不斷,發力打造中國電影發展「第三極」。
除此之外,從打造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銀都電影數字攝製基地、廣東藝影番禺影視基地、1978電影小鎮等一批涵蓋電影拍攝、後期製作、電影發行等產業鏈條的電影產業基地和園區,廣州在努力從票房重鎮轉變為產業重鎮。
未來,文化軟實力,將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十三五」期間文化領域的諸多創新突破,令廣州搶佔了下一步發展的先機。近期,廣州市召開的文化強市建設推進大會上提出,要以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為總牽引,堅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會上還提到,要提速文藝創作,全面發力做大原創精品;發揮窗口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廣州故事;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文旅消費能級提升。
佔據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兩大區位要塞,增城以1978電影小鎮為依託,以影視產業作為突破口,以建設大灣區影視產業孵化基地為抓手,努力做好「出政策」「搭平臺」「引鳳凰」工作,力爭成為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的重要承載地。
融創文化集團文化產業發展部總經理沈然認為,增城有良好的區位經濟優勢以及科技創新基礎,影視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力量,「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一定可以加速促進影視產業發展。」沈然認為,增城應利用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優點,以嶺南派建築、粵劇粵曲為抓手,打造增城超級文化IP,做好做大粵港澳大灣區影視泛文娛大市場。
雖然疫情對影視等文化產業帶來重重挑戰,但也倒逼了產業升級。文化產業本質還是「內容為王」,作為廣州打造「文化高地」的先鋒城區,粵港澳「人文灣區」的重要實踐基地,增城憑藉其獨特的優勢與平臺效應,推動影視和文旅產業發展,為高水平推動廣州文化強市建設打開新格局、躍上新高度貢獻力量。
【南方+文創頻道記者】遊原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