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希特勒做大的關鍵人物:英國綏靖首相張伯倫,慕尼黑協定的陰謀

2021-02-13 愛億天

張伯倫是9月15日中午飛抵慕尼黑機場的,然後坐一輛敞篷汽車去火車站,再由火車站乘3小時火車到達德國最偏遠的小城伯希特斯加堡希特勒在那裡等候著他。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

希特勒對張伯倫的到來,表現得過分自信而近於傲慢:他不去火車站歡迎,只站在自己別墅高高的臺階上等候著張伯倫一級一級走上來,甚至連握手時也不肯微微躬一下身子,全然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

會談中,希特勒照例首先講話,宏篇大論,滔滔不絕。他吹噓自己的功績,強調他要讓300萬日耳曼人「重返」德國人的決心。他站起身來,俯看著張伯倫,說:「你不要懷疑我的決心,我決不容忍一個小小的二等國家,把一個有一千年歷史的強大的德國看成是次一等的國家。」他踱起步來,又說:「我今年49歲,如果德國為捷克斯洛伐克問題而捲入一場世界大戰,我希望我以壯盛之年領導德國渡過危難。我準備迎接任何戰爭,甚至是世界大戰,我決不後退一步。」希特勒的表情堅定而兇狠,貼在他塌陷前額上的一撮頭髮,刀削一樣地撇向右邊······

希特勒

張伯倫表現出了老人的出色耐性,儘量不打斷希特勒的話,聽著他狂妄的厥詞。終於,他也忍不住了,他打斷了希特勒的話題,有些譏諷地說:「如果元首已決定用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根本不想在我們之間討論一下的話,那為什麼還讓我來呢?我浪費了時間了。」

張伯倫的反唇相譏,讓希特勒平靜下來了,他坐下說:「我們可以談談最後是否也許還有和平解決的希望的問題。我建議討論一下:英國政府是否同意割讓蘇臺德區,還是按民族自決的原則作出割讓?」

這建議讓張伯倫震驚。他回答,他個人同意蘇臺德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則,但是在他回國取得政府批准並與法國商議之前,他是不能把話說死的······

這次會談即將結束時,張伯倫終於從希特勒的嘴中挖出了一條保證:在他們兩個再次會談前,希特勒不採取軍事行動。

希特勒

張伯倫帶著一種沉醉於終於避免了戰爭的自我安慰返回英國,為希特勒的要求忙碌去了。特勒卻加緊了他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準備他協助漢萊因組織「蘇臺德自由團」,不斷與捷克政府發生衝突,製造糾紛;他向5個軍團共計36個師下達了進攻捷克的時間表;對波蘭及匈牙利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參加趁火打劫的勾當,「要想分食,就得幫廚」;蘇臺德自由團在德國黨衛軍的支持下,侵佔了德國領土包圍著的兩個捷克的邊境小鎮阿會和埃格爾······

慕尼黑協定現場張伯倫

為了「避免戰禍」,心情沉重的張伯倫,在9月22日又來到萊茵河畔的小城戈德斯堡,與希特勒再次會談,他帶來了希特勒所要求的全部東西。會談開始,張伯倫首先講述他為實現希特勒的要求而進行的一系列的「吃力的談判」,然後告訴希特勒上次談判中的一切要求都已被答應。講完之後,他顯然對自己十分滿意,安詳地看著希英德宣言》舉在頭上揮動著。神採飛揚。在唐寧街10號的三樓陽臺上,他向歡迎他的人們講了幾句話。他說:「我的好朋友們,在我國歷史上,這是第二次把光榮的和平從德國帶回到唐寧街來。

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從今以後,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我相信我們時代的和平,我建議你們安然地睡覺去吧!」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情況全然兩樣。

9月30日凌晨6點20分,捷克政府的外交部長克羅夫塔收到了慕尼黑會議的文本和一份要捷克斯洛伐克派兩個人參加「國際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邀請書。這個國際委員會是負責監督慕尼黑協議的執行的。

慕尼黑協定現場

下午2點50分,捷克斯洛伐克投降了。它是帶著「對全世界提出抗議」的憤怒投降的。新任總理西羅維在下午5點向全國發表的廣播講話中說:「我們被拋棄了,我們是孤獨的。」外交部長克羅夫塔在會見英、法、意的公使們時說:「我們是被迫落到這種地步的。現在一切都完了,今天輪到的是我們,明天輪到的就是別人了。」

是的,慕尼黑罪惡性的出賣,滿足了希特勒的陰謀,但這僅僅是開始。希特勒神經狂熱的頭腦中又在活動著新的陰謀,他兩隻小眼睛中射出的貪婪的目光,又掃向了別處,他近於瘋狂的心中妄想徵服世界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燒著·.····

相關焦點

  • 張伯倫 | 綏靖政策的終結者
    01張伯倫出生於一個政治世家,家世顯赫,不過整個家族最出名的人,還是內維爾·張伯倫,在擔任了多年的衛生大臣和財政大臣後,憑藉豐富的從政經驗和在保守黨中的崇高威望,他最終當上了英國首相。所以在德奧吞併的時刻,張伯倫則拒絕了奧地利的求助,得到英國默許後希特勒長驅直入吞併了奧地利。在張伯倫眼中,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整個奧地利的希特勒,應該已經滿足了,然而張伯倫最致命的錯誤就在於,他對希特勒有嚴重的誤判,他以為施以恩惠就能拉攏他做現有秩序的維護者,但實際上希特勒是一個百年難遇的戰爭狂人。
  • 為什麼說慕尼黑協定是西方強國將禍水潑向東方的一個重大陰謀?
    呂海峰話說,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最高領導人希特勒以及義大利的墨索裡尼,他們在慕尼黑的元首宮殿裡,共同籤訂了一份《慕尼黑協定》。然而,這一份協定卻是當時幾個西方強國將禍水潑向東方的一個重大陰謀。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講點兒英國歷史》系列 第五十三篇:從張伯倫到邱吉爾
    張伯倫幾乎算是英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首相,他是第一位不信仰英國國教的首相,他是英國歷史中三位非牛津劍橋畢業的首相之一,當然他最受爭議的還是他面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其實在張伯倫成為首相以前,他已經在英國的政治舞臺上大展身手了,1915年他當選為伯明罕市長,促成伯明罕成立了交響樂團和全英唯一一家市立銀行--請記住這一點。
  • 二戰片《慕尼黑》立項 傑瑞米·艾恩斯飾演英首相
    該片名為《慕尼黑》,導演被交到了德國人克利斯蒂安·施沃喬夫的手上。這位功勳卓著的導演曾經拍攝了《向西方》、《寶拉》以及《德語課》等影片。算是德國影壇近些年湧現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新生代代表人物。而主演方面,傑瑞米·艾恩斯將會飾演英國首相張伯倫,麗芙·麗莎·弗賴斯、柏林影后桑德拉·惠勒以及喬治·麥凱等人都將會出現在影片之中。該片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秋天,在處於二戰邊緣的歐洲,希特勒即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國首相張伯倫則急於尋找和平解決的辦法。
  • 「史記成語(十八)」「恐秦症」和冤大頭——古人的綏靖政策
    每次想起二戰歷史的時候,最氣憤的就是西歐國家的綏靖政策了,想必大家和我有同感,面對已經被納粹黨控制的德國和法西斯化了的義大利,英法等國總是希望犧牲一些小國的利益安撫侵略者,豈不知餓狼不管餵多少肉都是不滿足的,最後把自己搞到難以收場的尷尬境地,整個歐洲大陸幾乎被希特勒的鐵蹄踏遍,世界陷入二次世界大戰的黑暗。
  • 二戰之初,希特勒為什麼堅持,先拿下波蘭,其中有什麼意義
    就拿英國來說,首相張伯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著,英國也還有很多一戰的倖存者,20年的時間,並沒有磨平整個歐洲的戰爭創傷,從政府高層到普通的民眾,對戰爭都有一種疲憊感,因此英國政府是主張和平的。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下,英國的很多民眾都支持和平主義運動,甚至呼籲政府進行裁軍,為和平做榜樣。
  • 為什麼說法國失敗離不開張伯倫?8個月只派10個師,沒有一輛坦克
    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在綏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反對綏靖的邱吉爾越來越孤立。隨著德國愈發猖狂,人們終於認清了其稱霸歐洲的野心,就在德軍入侵法國的當天,邱吉爾成為戰時首相。然而,面對這麼一大爛攤子,他該如何做呢?
  • 你知道嗎,成為英國首相之前,鮑裡斯·詹森是寫過10本書的作家
    他的文章使他成為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最喜歡的記者,儘管下一任首相約翰梅傑非常反感他,並花了很多時間試圖反駁他的觀點。可以說,從一開始,詹森就成為了英國政治中的爭議人物。布魯塞爾的記者同行,批評他不誠實,「作為記者,完全不負責任地虛構故事。」
  • 這部電影將英國首相邱吉爾降為凡人,讓凡人成為英雄
    反對黨領袖艾德禮向恪守綏靖政策,一再退讓的首相張伯倫提出不信任動議:「請您辭職,退位讓賢。」喧囂之中,有位議員小聲問身邊的同僚:「溫斯頓在哪?」——戲劇鋪墊已足夠充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偉大人物即將登場。
  • 這些高分影視作品,是英國二戰史教科書
    鐵粉們應該都記得,唐頓二小姐Edith的前男友Michael為了去德國和有精神病的妻子離婚,正趕上了希特勒於1923年11月8日在慕尼黑髮動的「啤酒館暴動」,莫名死在了德國。劇集中同時還借格蘭瑟姆伯爵之口說出了「啤酒館暴動」之後,德國當局對希特勒的處置——他雖然被捕入獄,被判了五年監禁,但其實只服刑了9個月就被釋放了。正是在這段服刑期間,希特勒寫下了被視為法西斯理論和行動綱領的《我的奮鬥》。
  • 傑瑞米·艾恩斯,喬治·麥凱,將主演電影「慕尼黑」
    羅伯特·哈裡斯的驚悚片將改編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電影-慕尼黑。英國電影明星傑裡米·艾恩斯(Jeremy Irons)與喬治·麥凱(George McKay)和德國頗有前途的喜劇演員揚尼斯·尼埃霍納(JannisNiehwhner)已籤約聯合出演羅伯特·哈裡斯(Robert Harris)暢銷書的改編的電影。
  • 希特勒原計劃1943年發動戰爭,結果卻提前4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然而希特勒得以加速戰爭的步伐,一次次的冒險成功離不開西方國家綏靖主義分子的縱容。希特勒的戰爭冒險主義和綏靖政策就像一對孿生的怪胎,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戰爭的巨大災難。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不久,希特勒便利用英法的綏靖政策的縱容下一步一步的跳出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實現了擴軍。
  • 從希特勒上臺到閃擊波蘭,全球規模最大的戰爭,二戰是如何開始的
    他的任務是掌握並匯報慕尼黑右翼國家主義黨派的情況。政治工人集團當時只是一個很小的黨派,後來改名為德國工人黨,於1919年1月召開了黨的第一次會議。同年晚些時候,希特勒加入了該黨。在一次黨的大變動中,希特勒一反其早期的晦暗,表現出了一個具有邪惡的魅力和催眠才能的政治家的本色。他很快就控制了這個曾經備受爭議的小社團,並將其轉變成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即納粹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