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以學電影,人人可以拍電影
打造高質視頻內容從未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生活在 Vlog 的黃金時代,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人圍繞各種主題創造出更多的精彩內容。正如 15 年前文字博客讓很多人實現自由的文字表達一樣,如今 Vlog 也以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讓人們更好地展示自己。
製作 Vlog 時,優質的聲音會給你的影片增光添彩;反之,如果聲音很一般,人們便很快會失去興趣。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使用了合適的裝備和小技巧, 那麼讓你的 Vlog 收穫一個好聲音並不是什麼難事。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基礎知識吧:
羅德麥克風評測:
01
使用一支合格的麥克風
首先,你需要有一支合格的麥克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適用於單反/無反相機、智慧型手機或可攜式相機等這樣主流設備的麥克風。即使是在最寬容的環境條件下,這些相機上的內置麥克風音質也並不盡如人意。
一支音質合格的麥克風不一定價格昂貴。Vlog 的創作重點在於設備的便捷和操作的順暢,可以使創作者在靈感出現時隨時進行記錄,因此擁有一支易用的麥克風非常重要。
槍式麥克風因其長圓柱狀的外觀而得名,在相機上進行中近距離的聲音拾取時是不錯的選擇。槍式麥克風屬於指向型麥克風,意味著它會以最大的靈敏度拾取前方的聲音,且拒絕或削弱來自後方和側方的聲音。我們的 VideoMic 系列都是指向型麥克風,非常適合各類 Vlog 的拍攝。
RØDE VideoMic Pro+ 是一款高品質的機頭麥克風,非常適合使用數碼單眼相機的Vlogger
02
麥克風指向性同時也非常重要
出於 Vlog 錄製需求,你將需要一個心型或超心型指向性的麥克風,它可以有效地從麥克風前方拾取聲音,並削弱來自後方的聲音。像 VideoMic Pro+ 這樣的麥克風採用的是超心型拾音模式,這意味著它主要拾取前方聲音,並拒絕或削弱來自後方和側方的聲音。較小的麥克風(如 VideoMicro)採用心型拾音模式,可以削弱來自後方的聲音,但會以更寬的範圍來拾取麥克風前方的聲音。不同的指向性適合不同的場景,但所有 RØDE VideoMic 系列機頭麥都能提供遠比相機內置麥效果更好的音質。
03連接線
你要確認麥克風和相機之間的連線是否正確。不同的相機有不同的音頻插孔,這些插孔可能與麥克風附帶的連接線插頭不兼容。例如,RØDE VideoMic 是標準的 3.5mm TRS 迷你插孔輸出,並配有3.5mm TRS 至 3.5mm TRS 的連接線。但大多數智慧型手機都採用 3.5 TRRS 輸入(注意多出來的「R」),這意味著你需要一個「TRRS - TRS」轉接線(如 RØDE 的 SC7)來連接你的智慧型手機和麥克風。所以,你要先檢查拍攝設備的規格,確認它與麥克風的連接匹配。
04無線連接
通常我們為了獲得清晰的音頻,會希望將麥克風儘量靠近被拍攝者 ---- 一般不超過兩米遠。相機的內置麥克風(如 VideoMic)可在「自拍」模式下正常收音,但如果你在更遠的地方拍攝,那麼聲音就會變得很遙遠且模糊(「虛」掉)。這就是為什麼要使用無線麥克風。
無線麥克風能助你實現更自由的發揮,它可以輕鬆捕獲 50 米開外的清晰音頻。領夾式麥克風屬於小型麥克風,插入腰包式發射器後,就可以將拾取的音頻無線傳輸到相機端的接收器上。無線麥克風擁有許多優點,但對於 Vlogger 而言,重點是能夠打破距離的限制,以生產更多形式的內容。我們的新款 Wireless GO 在發射器中內置了一個麥克風,這意味著你甚至不需要額外配備領夾式麥克風就能輕鬆實現無線音頻拾取,而且它只重31克,可以直接別在衣領上,非常適合需要移動拍攝的 Vlogger !
RØDE Wireless GO —— 真無線創作 Vlog
05麥克風的擺放
拾取乾淨清脆音頻,距離是關鍵。你的麥克風應該儘可能靠近聲源,這也許意味著要在衣領上夾一個領夾式麥克風,或者把麥克風懟在滴水的水龍頭前。在這個過程中,要留意你的音頻電平,不要讓電平過爆(下面內容將進行詳細介紹)。
麥克風的擺放也要考慮到周圍的環境。如果你身處嘈雜區域,或大風呼嘯的隧道中,則需要換個環境影響更小的地方。最令人沮喪的一刻莫過於把一整天的拍攝素材導入剪輯軟體後,卻發現背景中有強烈的噪音導致音頻不能使用。所以拍攝前要佩戴監聽耳機進行監聽,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06
錄音時要考慮音頻電平
錄音時要正確設置麥克風和相機上的音頻電平,這對於確保獲取高質量的音頻來說非常重要。數字音頻電平測量以分貝 (dBu) 為單位,很多設備上簡寫為dB,通常為一個負數,零為最大電平。一般來說,你的相機或者錄音設備上都會有標有數字的電平表。
很重要的一點是,永遠不要讓電平達到 0dB,它的讀數應始終在負值範圍內。這將確保電平不會超過 0dB,否則將導致信號缺失,造成削波失真。電平表上會以紅色區域警示你聲音即將失真,所以錄音時要注意不要進入紅色區域。
為確保安全,應把電平讀數保持在綠色部分,這樣就可以在電平可能攀升前預留足夠的動態範圍,以防止聲源突然變大帶來的影響。電平達到一定強度時會進入一個黃色區域,表明此時的電平即將進入危險的紅色區,可能造成失真。此時,如果你的電平已處於最大音量,電平在這個區域並不會帶來影響。如果不是,請將電平保持在安全的綠色區域中。但是,電平也不是越低就越好,過低的電平會顯得過於安靜,導致後期提升音量時同時增加底噪。一般來講,電平保持在 -10db 左右比較理想。
在錄音時,有幾種方法可以調整音頻電平。根據麥克風的不同,你可以調整一個或者多個電平。很多麥克風都設有增益控制,錄製的聲音過吵或過於安靜時,可通過增益調節將音頻信號減弱或增強一定量的強度。
例如,VideoMic Pro 提供三位增益控制,可將電平設置為 -10db、0 或 +20db。一些無線麥克風(如 RØDE Filmmaker Kit)可對發射器和接收器分別進行增益控制。
RØDE VideoMicro 在智慧型手機拍攝 Vlog 時的使用,注意用於監控音頻電平的電平表。
如果你的麥克風沒有增益控制,也沒關係。一般來說,相機或錄音設備都裝有內部前置放大器,可將麥克風捕獲的聲音信號從「麥克風電平」放大到「線路電平」,用於進一步處理和錄音。幾乎所有相機都設有用於這種前置放大器的增益控制,可根據麥克風的輸入來調整增益大小。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你相機的電平表,一定不要進入紅色區域!
拍攝之前最好先做一些錄音測試,以確保增益設置的正確。比如,你可以用正常的音量與拍攝對象聊天,或自己對著相機講話。你甚至可以讓對方更大聲一些,查看電平在哪裡會達到峰值,然後相應地做出調整。如果在戶外拍攝,也要考慮到陣風和其他可能導致電平急升的環境因素。
06
記得要關掉自動增益控制(自動音量)
關於音頻電平,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需要說明:很多相機均默認啟用「自動增益控制」(AGC),這意味著相機將自動調整錄音電平。這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實際上可能會毀了你的錄音。這是因為在你沒有講話的時候,相機會自動調高增益來維持整體音量的平衡,導致背景噪音非常大;然後在你開始講話時,相機因拾取到的音量突然提高而迅速降低增益,導致這句話的前幾個字聽起來會非常不自然甚至失真。你可以查看相機說明書,來了解如何關閉自動增益並設置手動電平,以確保你在測試電平時,電平表能夠停留在綠色區域的頂部,以確保每次錄製都能獲取高質的聲音。
07應對幹擾因素
如果經常需要到戶外拍攝 Vlog,在錄製音質時會遇到很多環境幹擾因素——尤其是風噪,風噪過大時會嚴重破壞你的音頻。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對抗風噪和其他影響音頻的幹擾因素,比如防風罩、麥克風擺放位置,和均衡調節。
RØDE VideMic GO 配有防風海綿
08後期編輯
無論你的 Vlog 採用何種格式,一般都需要在後期製作中對視頻進行編輯,然後再發布到網絡平臺上。音頻是後期製作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
根據以往經驗,一定要在拍攝過程中確保音頻的質量,因為在後期製作中,有些問題是無法修復的 -- 比如錄製時因聲音過大而爆音。後期製作不應被看成是一種「音頻修復」方法,而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過程。關於這一話題可討論的內容有很多,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更深入地介紹。
下面是幾種後期音頻編輯的常用方法:
均衡 (EQ) :均衡器是提升或削減某些頻率以操控聲音的過程。對於視頻製作而言,有多種有效提高音頻專業性的方法,比如:通過切除低頻來提高對話的清晰度和減少風噪; 切除高頻來減少嘶嘶聲和齒音。壓限器:壓縮器可減少錄音中最輕和最響部分之間的差異,來控制音頻信號的動態範圍。這是一種提高聲音穿透力和密度的有效方式,同時改善人聲過「虛」的情況,消除對話中音量不均衡的問題。 噪聲門:噪聲門可減少錄音中噪聲,比如交通噪聲或風噪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設置一個閾值(「門限」),將低於該閾值下的所有聲音進行移除或降低。噪聲門最好配合背景音樂一起使用。添加擬音、音樂、音效、旁白和其他輔助音頻:雖然以上每一個詞都是無需解釋的,但同時都可以引申出一個複雜的議題。當然如果你的視頻需要添加音樂或音效等內容,最好還是在後期製作中實現。新大陸電影學習社在VLOG實戰營開通一對一問答服務,解決新手們關於視頻平臺運營規則和作品點評相關服務,這裡可以一起交流,快速了解平臺規則,提升作品質量,一個人堅持不了,那就入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