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安妮。
藝術節-基本款是我們的一個新欄目,主要向大家介紹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旅程不太遙遠、具有高可看性及高旅行性的境外藝術節。當然啦,在這裡,我們就不必再推薦世界級主流藝術節了,畢竟,它們或許早已在你的「此生必去」清單上。
欄目的第二期想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每年8-9月在臺北舉辦的城市藝術節——臺北藝術節。
臺北藝術節 | 藝術節小檔案
類型:城市藝術節
持續時間:一個月
舉辦時間:每年8-9月
舉辦地點:臺北
特徵關鍵詞:立足臺北 亞洲前沿 國際先鋒 不規則
實際上,臺北藝術節是臺北市政府自1998年起推行的一項重要文化政策,近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及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共同承辦,「初心」為了鼓勵年輕人進行創作、發揮創意。
20多年的耕耘,臺北藝術節已經成為優秀藝術人才發揮創意、整合資源、展現藝術跨界合作豐富性的重要平臺。
2008年,臺北藝術節10周年之際,組委會重新定位,以「創新、精緻、多元」為宗旨,秉持「以質精為根本、以口碑為酵素」的原則,開始致力於凸顯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創新形式及創新價值。又一個10年過去了,每年夏天,酷熱的臺北城市「地表」之下,多元的演出、豐富的藝術推廣活動成為這座魅力之城的肌理,為每一個造訪藝術節的人創造了不可多得的美好記憶。
2018年恰逢臺北藝術節20周年,組委會特別設計了紀念版節目單,也同步發行了同款悠遊卡。
改革之下,「亞當計劃」和「共享吧」是兩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內容板塊。
2018 年起,臺北藝術節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統籌規劃和執行。中心秉持藝術共樂、人才培育、國際交流的理念,致力於將藝術擴散到日常生活中。
「亞當計劃」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年度重點活動之一,這是一個以藝術家為核心的表演網絡集會,目的是為了建立全新的亞太地區(包括新澳)網路平臺,相互聯繫、共享資源,以「藝術家跨國發展創作」為訴求,讓年輕藝術家有更廣泛且持續的交流機會。「亞當計劃」主張「讓亞洲發現亞洲」,以創作者為核心,協助藝術家彼此合作,進一步建構「亞太當代表演藝術網絡」。(下文將重點提及的《島嶼酒吧》即是「亞當計劃」的作品)
「共想吧」是臺北藝術節特別為論述思考打造的平臺,因為論述、研究與批判性的反身思考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關鍵,也是能激起回應的要素。去年,「共想吧」以一系列紮實的公開講座、藝術家對談、製作人網絡連結與節目匯演來探討藝術節當時的主題「為了____ 在一起」,思考亞洲近年來社會運動的現象。
今年,「共想吧」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朝創作研究和公共對話的方向前進。通過5個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國際合作平臺共制的發展中創作,來專注於藝術創作者的觀點與實踐過程。創作過程包括兩周在臺北的駐地研究,讓創作者和在地的合作夥伴與公眾有對話的機會。
去年起,臺北藝術節的策展人由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擔任,他的到來,確實為本就生機盎然的藝術節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臺北藝術節的主題為「ASSEMBLY為了____在一起」,幾乎所有的演出都是非常規的,對於藝術家和觀眾來說,這一次的體驗與其說是一次精彩的藝術節之旅,不如說是一次獨特的臺北城市冒險。
於是,我們看到臺北藝術節的常駐節目——德國裡米尼記錄帶來的《遙感城市(臺北版)》再度如期上演;
中山堂頂樓變成一座「島嶼酒吧」——店招牌「IsLand Bar」的寫法藏著詭計,以大寫字母暗示,除了單純地看作Island(島嶼),也可以是Is Land(是土地)或者I’s Land(我的土地)……
整個演出,或者說行為持續30分鐘,酒吧裡面,十幾組酒紅色的卡座沙發像島嶼一樣散落開來,藝術家們各自擁有一張桌子,像一座孤島的唯一主人,迎接陌生的訪客。根據抽籤,觀眾/訪客去往對應的酒桌,一杯酒的時間,1v1-3的冒險,一次人生交換就完成了。
藝術家們在介紹中說:「《島嶼酒吧》本身就像是杯巨大的調酒,融合了這些藝術家既有的探索,關於國族/殖民、文化轉移、身分流動等等,用一種可口的形式。」
2017 ADAM Artist Lab IsLand Bar ©️ TPAC
法國著名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歡聚今宵》集結了眾多專業舞者、演員、不同年齡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在地民眾來呈現自己的舞蹈。他們的舞蹈展示出每位表演者溫柔的人性,點亮了這個充滿啟發的製作。
我們看到,「女裝大佬」、輪椅使用者、兒童、運動員從自身出發,以獨一無二的身體展示對舞蹈的理解。作品打破舞臺的神聖性,是一個歡樂、失敗和錯誤混雜在一起的綜合體。「它為舞蹈的團結力量帶來啟示,提倡不論在舞臺上或舞臺下,劇場即是社群。」《歡聚今宵》大膽前衛,舞蹈是什麼?這個深奧的問題在Bel的劇場中,用一種能帶給所有人快樂的方式,給出了答案。
今年早些時候,策展人鄧富權就發了「一封信」給藝術節觀眾,或可看作是策展闡述,我認為這篇內容非常重要,在介紹今年的節目之前,與大家分享:
我來自新加坡,過去12年長居泰國曼谷,接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職務後,才搬到臺灣來居住,這也是我時隔10年後,再度踏上這個美麗島嶼的土地。
對我而言臺北除了東亞城市該有的熟悉度與便利性外,更有著多數東亞城市少見的自由與開放氛圍,最讓我感到驚豔的是生活在當中的人們,總有著無限的創意與能量,發散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無論是食物的創意結合、如同臺灣社會縮影的臺北車站,在那有街舞練習、有新住民聚會、有誠品、有按摩區…是一個很奇妙的聚合地,也許對臺北人而言,是很一般的事,但即便已經在臺灣生活了第3年,這個地方仍常常帶給我驚喜,更因此愛上這裡的多元與活力。
我策展的習慣是透過自身對當地的觀察與接觸取得第一手體驗,再以此作根基為發展概念,期待這樣的發展能回歸到:是什麼造就了這個城市與居民?因為有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希望設計出來的藝術節是一個更具公眾參與度的活動,而不單是節目匯演的平臺,讓它是真正屬於社會大眾的「臺北」藝術節。
基於這樣的理念與想法,去年我與臺北藝術節第一年的合作中,以「ASSEMBLY為了____在一起」為名,呈現出一個勇於實驗、多元的當代藝術節,打破了許多人對觀看演出只是坐在觀眾席中靜靜觀賞的認知,翻轉觀眾作為純觀賞者的習慣,開啟與藝術家一同實驗、多方位互動與多層次的參與,共同創造經歷並完成一場演出。觀眾們的反應也很有趣,有些人樂於且積極地參與其中,有些人坐立難安頻頻看表等待著終場的到來。但,這就是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如同臺上的演出者,會因為每一場演出現場臨時狀況而有不同的呈現;而在這些演出中觀眾的反應與互動深入程度造就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觀演體驗。
延續去年以Assembly群聚為主題,呈現「共生」的反思與「在一起」的行動,今年的藝術節將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議題,以藝術家的作品為媒介,進一步探究個體「如何」群聚一起,使用什麼操作方式與作法,與藝術家一同思考藝術實踐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這也是目前在國際上大家對未來藝術的一個主要的討論:「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這是當代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面對的問題之一,透過這個議題,藉由藝術的實踐,帶出彼此間共同認同的理念,提出實現共享社會的可能性和選擇。同時也從中發掘如何將藝術作品從藝術家(一般被視為「作品的掌控者」的人)個人想像轉變為與觀眾的互動模式,一同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打造一個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透過這個概念期許能把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擴散,將其中的價值觀點培養出共同創作的精神。所以我持續朝這方向發展去把它介紹給臺北市的觀眾。
看到這,也許你會想,這樣的藝術呈現與我有什麼關係?我又為什麼需要花錢去看這樣的演出呢?如果你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強烈建議你,一定要親自來參與這場盛會,找尋答案,相信你會有許多不同的發現。更何況這樣有趣又獨特的節慶活動,當然要一起來"逗鬧熱"(臺語),期待能有你的加入,一同打造屬於你我共同的臺北藝術節。
至於演出內容,請容我保留一點神秘感,6月時再好好的與各位介紹。
——2019臺北藝術節 策展人 鄧富權
本屆臺北藝術節的舉辦時間是8月3日-9月8日,此處需要添加一下早鳥優惠信息:
現在,終於要為大家介紹今年的臺北藝術節了!
2019臺北藝術節邀請來自印尼、菲律賓、韓國、日本、澳洲、新加坡、法國、泰國、德國等共計10國跨領域的藝術家,與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年輕創作者一起,獻上共13個售票節目、4個免費節目、2個展覽,總計66場精彩展演,邀請臺北市民一同思考「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通過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呈現臺北的特色與活力,帶出「共同體」的理念及對未來社會的想像。5月28日起,所有節目已經在「兩廳院售票系統」開售了。今年的演出場館依然包括中山堂、大稻埕戲苑、烏梅劇院、水源劇場、空總C-LAB、信義區香堤大道廣場、鳳甲美術館及臺北各城市場域,正如開頭說的,這是個城市探秘的好機會。
本土方面——
臺灣「小事製作」以舞蹈能共享為理念,與印尼編舞家Jecko Siompo共同創作《舞趴!舞趴!舞趴!-行為指南》(Before/Step/After),探索日常與舞蹈間的關係與距離,打造新潮又傳統的「街」舞潮流,邀請觀眾一起現場同樂,把握對「動」的渴望,8月3-4日將臺北信義區新光三越香堤大道廣場熱力舞動。
近年頗受關注的參與式劇場「明日和合製作所」及「進港浪製作」的兩位團長洪千涵與洪唯堯首度聯手,共同打造世界上最短的跨域合作《家庭浪漫》(Family Romance),從最「自膩」也最自溺的自家話題出發,擴展到臺灣人「共業式」的集體浪漫幻想,8月9日至8月11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臺灣魔幻劇場組合周瑞祥、陳煜典《新人類計劃:預告會》(Transhumanism: A Prediction),聚焦「適應未來環境」,用「超能力」來實現使人類「更強」為目的,提出人類心理及生理層面上的「進化可能」,試圖觸摸人類擁有超能力之可能性,讓觀眾在觀看同時,也獲得不思議的能力,8月15日至8月18日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聚焦亞洲的作品中——
菲律賓編舞家Eisa Jocson繼去年造訪「藝術節」的《身體計劃》後,再度以自己的肉身直視後殖民的身體政治,以《公主煉成記》(Princess)作為最新創作Happyland系列的首部曲,精心淬鍊夢幻公主肢體語言,反思迪士尼王國的幸福演出,8月9日至8月10日於水源劇場上演。
印尼當代舞團中強而有力的聲音代表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創團編舞家Eko Supriyanto,前年舞作Balabala、《哭泣賈伊洛洛》曾在臺北藝術節大受好評,今年將帶來新作《鹽》(SALT),這支獨舞以潛水經驗思考海底無重力狀態對身體的影響,藉此延伸處理當代身分流動,以及文化與生活之間的關連,以精準的動作表現回應海洋的節奏,8月13日至8月14日於水源劇場演出。(這個作品我在今年2月TPAM看到過,不是很喜歡,大家看過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南韓編舞家安銀美挑戰兩韓關係禁忌,以《南韓跳,北韓舞》(North Korea Dance)重塑北韓政令宣導的朝鮮舞,以舞蹈身體作為媒介,加入了豐富的視覺組合和個人色彩,鋪排出精煉壯觀的舞蹈作品,8月23日至8月24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
國際聯動方面——
法國當代指標性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繼去年的《歡聚今宵》之後,今年與兩位臺灣編舞家陳武康、葉名樺重現概念舞蹈經典篇章《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曾於2016年南鑼鼓巷戲劇節在北京演出,大陸譯名《精彩必將繼續》),以80年代熱門金曲,驅動我們的身體與記憶,8月16日至8月17日於中正堂中正廳演出。
跨越生死的「後人類編舞」《極黑之暗》(UnBearable Darkness),為一場關於影像與超自然的舞蹈經驗,是旅德新加坡籍跨域藝術家徐家輝重訪舞踏身體,邀請日本舞踏始祖土方巽的靈魂,通過腦波科技共同編創,思考記憶與觸摸不到的物事,如何傳遞欲望、歸屬和再現的世界,8月17日至8月18日於水源劇場演出。
《噪集2019—無主之島》(Noise Assembly 2019: No One’s Island),由即興音樂家大友良英(日本)、袁志偉(新加坡)、顏峻(中國)和柳漢吉(韓國)組成的FEN-Far East Network共同創作,並邀請臺灣八位臺灣樂手一起演出,同時跨域邀請擬音大師胡定一、南管演奏家黃俊利及導演許家維,做出一場虛構的聲音敘事,模擬真實與聲音自身的真實的究極之遇,8月28日至8月29日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演出。
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與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將帶來他們多次受邀至世界各國演出的作品《束縛》(Bunny),以繩索束縛探索身體呈現的不穩定性,運用繩縛與物件打造了一個可以和參與者共享,一起跨越邊界的螢光色空間,隨著繩索的移動、交纏緊張與摩擦,與觀眾共同編織集體互動共享體驗,9月6日至9月7日將於烏梅劇院演出。
「亞當計劃」——
重磅回歸的《島嶼酒吧(臺北版)- 地瓜情味了》(IsLand Bar (Taipei) -Sweet Potato Affair),由主創藝術家黃鼎雲及泰國藝術家陳業亮(Henry Tan)以臺北作為發想核心,通過酒吧空間及近距離溝通的表演方式,探討文化的傳播,以及如何界定、形塑、想像一個自我社群及他者共同體。
《島嶼酒吧》為創造更多與觀眾互動的內容,從創作階段便開始招募在臺北的外籍人士參與演出,用不一樣的視野探索臺北。此外,創作者特別邀請觀眾一同打造最想前往的酒吧場域,開票發布會當天開始,酒吧線上票選活動也同步啟動,邀請來賓及所有民眾,選出自己喜歡的酒吧氛圍,並於5月28日開售日在臺北藝術節官網上公布票選結果。
於2018年首度現身臺北藝術節的《島嶼酒吧》(IsLand Bar)作為藝術節「典藏節目」2號(1號是《遙感城市(臺北版)》),於8月9日至8月17日演出。
「共享吧」——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繼2016年與劇場導演Baboo合作的當代馬戲作品《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後,在跨界三部曲之第二部曲《消逝之島》(Disappearing Island)中,與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Leeroy Ne)合作,嘗試發掘並理解五十年來社子島上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將於9月7日於社子島演出。
由跨領域藝術家劉純良製作的《發酵中:傾聽》(Fermenting: Listen)是一個與澳洲共制的三年發展創作計劃,跨越臺北、澳洲卡索曼兩地,傾聽人類、食物與世界的連結,探查情感、生命與時間的關係,並探問「轉化」、「等待」、「毀壞」等食物與人類生命的歷程,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良日激動所演出。
2017年獲得臺新視覺藝術獎的「鬼丘鬼鏟」主創者李奧森所創作的《VX》,以行動草稿、裝置、聲響、催眠感語術、複數結構與場景調度共同組成的現場表演系統,將於8月27日至9月8日將在鳳甲美術館展出,並於9月6日至9月8日演出呈現。
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的香港創作家鄭得恩所創作的《方舟變形記》(Ask the Ark),以他的外祖父在60年代登上一艘船的貨艙從香港飄洋過海移民到南非的故事,結合影像、故事、演講、自然科學、歷史、博物精神、戲曲身體的表演,由他外公的旅程開始狂想,從思索不同物種的前世今生出發,找尋邁向未來的啟示。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山堂光復廳演出。
巡迴近20個國家,並與多個當代劇場機構長期交流合作的中國創作者小珂、子涵,在新作《中文名》(CHINAME)將CHINA和NAME合併再造了CHINAME,針對Chinese的身份探索與認知,在不同地區展開調研,形成不同版本的現場,同時展覽訪談紀錄片和人物肖像,試圖開啟一個有關Chinese身份的臨時接觸區,將於8月27日至9月1日將在溼地3樓展出,也將在8月27日至8月28日與12位觀眾做一對一的視頻連線訪談。
以上就是今年臺北藝術節的情況了。與很多藝術節類似,臺北藝術節期間,臺北藝穗節也將同步開跑,屆時,我們將同期看到一批來自臺灣本土的創作。
我真的很喜歡臺北,每年的臺北藝術節又是重新認識臺北的好時候,不推薦這個藝術節還能推薦什麼呢?快準備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