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網友提問。
說實話,兩歲的男寶從來不說尿尿,每次都隨地尿尿,這說明孩子的內心還沒有形成「大小便應該去衛生間找馬桶」的意識,更不用提形成正確的大小便行為規範啦。不過,察覺是改變的開始,現在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不晚。
但是若寄希望於孩子一下子就徹底改變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考慮到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發展特點,尊重孩子的特性,循序漸進的、讓孩子最終養成「自主如廁」的良好習慣。那麼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如廁」的能力和習慣呢?下面進行詳細解析:
第一,讓孩子養成「自主如廁」的習慣有什麼好處?
1、有助於減輕父母及幼兒老師看護孩子的負擔;
2、孩子更容易適應各種馬桶,不容易出現憋尿、憋屎、便秘等情況,孩子上幼兒園後也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3、能讓孩子增加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感,體會到自我能力發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更自信;
4、孩子越早養成自主如廁的習慣,越有助於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感和領導地位,有利於孩子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後和父母的溝通;
5、越晚開始訓練,訓練的難度越大,父母越容易和孩子起衝突,越不利於孩子快速從容的掌握自主如廁的能力。
第二,為什麼有些2-3歲的孩子,還是隨地小便,也不向大人表達小便的需求?
1、家長受主流錯誤觀念的影響,沒有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有的家長受現在主流觀念的誤導:認為萬一如廁訓練的哪個步驟不當,就對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傷,所以遲遲不敢訓練自家孩子自主大小便。實際上,這純粹是無稽之談,完全不用理會。
2、家長不想付出額外勞動,寄希望於孩子大了後就能自然發展出良好的如廁習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的如廁訓練需要大人的幫助,不可能無師自通。但是相對於給孩子穿紙尿褲、讓孩子隨地大小便,訓練孩子自主如廁時,家長明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耐心及支持。
比如,小男孩兒剛開始使用小馬桶時,如果姿勢不對,容易弄得到處都是。有的家長遇見這種情況嫌麻煩,不僅不想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直接剝奪孩子自主如廁的權利,孩子當然不可能憑空掌握本領。
3、家長對孩子的如廁訓練不夠堅定、堅持。
剛開始進行如廁訓練時,孩子的狀況會來回反覆,這是很正常的。有的家長會誤認為孩子出現反覆,是因為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從而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再重新開始。殊不知,家長的這種做法才真正容易給孩子帶來困惑,對孩子能力的發展有害無益。
第三,如廁訓練過程中,家長應該遵守什麼原則?
1、家長首先要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觀念。
如廁訓練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99%的2歲孩子都能掌握這個本領。君不見,只要人類給予恰當必要的訓練,連幾個月大的幼狗都能掌握自主如廁,更何況是語言相通、更具智慧的人類幼兒呢?所以,自主如廁,真沒那麼複雜,家長應該放鬆心態,以平常心對待這件事情,畢竟孩子是通過感受你的想法,形成自己對此事的第一印象的。
2、1歲半到2歲,是進行如廁訓練的最佳年齡。
所有的資料都充分表明,如廁訓練的最佳年齡段是一歲半到兩歲。此時孩子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指令,理解別人對他的期待,協調身體發出的信號,能控制整個過程。再往後的話,孩子已經步入「可怕的2歲」,第一個叛逆期,容易和家長對著幹,增加家長的訓練成本。
有的家長可能會比較較真:你說了這麼多,可是我的孩子到底是1歲半開始如廁訓練、還是2歲開始呢?此事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看孩子能否聽懂簡單的指令,只要具備這個能力,就說明孩子已經準備好了。
3、如廁訓練過程中,家長要清晰的對孩子表明期望。
研究表明,在如廁訓練中,能夠清晰表達自己期望的家長,能更快獲得成功。不過這個年齡的孩子,往往還聽不懂太過複雜的語句,所以家長和孩子溝通時,應該言簡意賅、使用具體而簡單的語句、下達清晰而明確的指令,同時訓練期間要慎用問句,多用祈使句。
4、一旦開始,就應該堅持到底。
孩子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會出現反覆,這是正常的,此時千萬不要猶豫和中斷。父母應該有信心、有決心,和孩子一起堅持,不斷重複你對孩子的期許,策略性地和孩子一起解決出現的問題,直至成功。
第四,如何進行如廁鍛鍊?
1、父母給孩子做示範。
孩子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父母上衛生間的時候,不要關門,讓孩子觀摩你是怎麼方便的。男性家長,在這個階段,也請儘量保持坐姿小便,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傷。
2、為孩子專門準備一個嬰兒坐便器。
不要給孩子準備帶音樂的小坐便器,小坐便器的唯一作用就是方便孩子大小便,任何其它玩具功能的添加,對孩子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都是一種破壞。同時,將小馬桶放在孩子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向孩子介紹它,激起孩子對它的興趣,了解其功能。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給小坐便器,取一個可愛討喜的名字。最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正確使用嬰兒坐便器的方法,給孩子做示範,並將示範動作拆解成一個個的小步驟,講給孩子聽。千萬不要想當然的認為你一氣呵成的動作,不到2歲的孩子能自動分解,觀察入微,還能成功提取動作要點。
3、如廁訓練的開始,家長要不停的提醒孩子,強化孩子使用嬰兒座便器的意識和行為。
家長要不斷的提醒孩子:要尿尿時一定要跟我說,鼓勵孩子自己去找自己的小坐便器。同時,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隨時觀察孩子的小便信號,比如一旦發現孩子突然停下,就趕緊提醒孩子:你該去找小坐便器了(此時,說小坐便器的名字更容易死激發孩子認可感),現在先憋住。記住,此時一定要用權威的語氣,千萬不要問孩子:你是要尿尿了嗎?
另外,在陪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應不斷的尋找機會跟孩子強調:大小便跟小坐便器才是一家人。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這樣說:大小便跟小馬桶才是一家人,跟地板不是,所以我們大小便都要去找小馬桶;小馬桶(此時喊小馬桶的名字更好,)可喜歡你了,它喜歡跟你做好朋友,你大小便不去找小馬桶的話,小馬桶可失落了......
訓練孩子如廁的開始,可以讓孩子多喝水,增加孩子排便的次數,讓孩子短時間內多使用小坐便器,有利於強化孩子早日養成習慣。
4、如廁訓練,季節選擇很重要。
夏天是訓練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好時間,孩子可以光著屁股,或者只穿一條小內褲,方便孩子自己穿脫。如果是冬天的話,建議將孩子使用馬桶的訓練和穿脫褲子的訓練分開來進行,畢竟冬天孩子穿的厚,讓孩子自己穿脫褲子,超出了小齡幼兒手指的活動能力,太困難的情況下勉強堅持,只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從而喪失對如廁練習的興趣。
5、若孩子出現反覆,請不要批評和責罵。
如果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孩子又尿在地板上了,或者去找小馬桶的路上,孩子沒忍住,又尿褲子了......這都是正常的。家長此時應該心平氣和,趕緊趕到「案發現場」,平靜而溫和的對孩子說:「來,我們一起將收拾乾淨,不過,你下次要尿尿的時候一定要去到小坐便器上,看你的小坐便器就在那裡等你呢」。要重複你的期許,提醒孩子繼續堅持,千萬不能批評和責罵。
同時,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應該注重指導和鼓勵。比如寶寶尿褲子啦:媽媽不怪你,咱們一起來洗一洗吧,相信寶寶下一次一定能做的更好。下一次尿尿的時候,要像媽媽教你的那樣,坐到小坐便器上哦。你還記得嗎,告訴媽媽應該怎麼坐上去好不好?孩子一般都會很開心的演示給你看,趁這個時機,把重點放在再次強化孩子正確的行為習慣上。
6、如果孩子平時有閱讀習慣,可藉助繪本的力量,恰當的借力能讓訓練事半功倍。
比如《噼裡啪啦》系列和《小熊寶寶》系列,都有不錯的有關如廁行為、如廁習慣的描述。河馬、小老鼠、小豬以及小熊寶寶的形象,又都是受到廣大孩子們熱烈喜愛的,有意識的引入這些繪本,繪本裡的角色能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如廁訓練過程中,和孩子溝通時提到這些名字,能有效提高溝通的效率和溝通效果,還能有效的激發孩子對使用馬桶、便後洗手的興趣、積極性。但是這個動作做的不要太刻意,自然引入是最好的。如果孩子本身沒有閱讀習慣的話,家長就不要想著利用繪本給自己省力了,還是先想想怎麼培養自家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吧。
7、孩子成功養成如廁習慣之後。
即使孩子如廁鍛鍊成功,家長也要保持淡定,就像面對孩子的失敗一樣,不要太誇張,讓孩子把如廁當成一件正常該掌握的事情。同時,3-6個月後,家長就可以試著晚上不給孩子穿紙尿褲了,看孩子能不能做到不尿床,然後每隔一段時間嘗試一下,直至孩子能徹底脫離紙尿褲。此時小男孩的家長,也可以教小男孩站著尿尿了,可以讓孩子去衛生間試著使用成人馬桶,當然,安全還是最重要的,若孩子身高不夠,寧願孩子尿在淋浴的地漏處,也不要為了讓孩子成功使用成人馬桶而站上凳子哦。
後話:
2歲的孩子是具備自主如廁能力的,但是這個能力並不可能無師自通、憑空出現。自主如廁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前期給予策略性的引導、支持和幫助。請相信,你前期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會在孩子習慣養成的那一刻煙消雲散,化為滿滿的喜悅和成就感。並且,今後餘生,你都不用再為孩子的如廁問題操心啦。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如果你有感悟了可以關注我,「皮皮媽育學園」,將助力於你的育兒每一天。本內容由作者原創,作為一名育兒領域創作者,創作不易,請尊重原創;多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