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是現今社會一種比較流行的簡單易學的、小巧輕便的、音色優美的樂器。它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的喜愛,那麼它有怎樣的歷史和發展過程,我們又將能為這個我們所愛的樂器做些什麼呢?
(一)陶笛的由來以及發展過程
陶笛是當今社會一種很流行的樂器,它小巧輕便,音色具有很強的表現力。陶笛的鼻祖是中國的古壎和泥哨,因為中國早在7,000年多前就有了這種樂器。而它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的叫法不一,又稱為奧卡利那笛(Ocarina)、瓷笛、土笛、火笛、洋壎、甜薯笛等。從它豐富的名字我們也可以看出,許多國家的藝術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製和開發過此類樂器。例如,南美的阿茲特克人(Aztec)和瑪雅人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鳥笛;英國人在14世紀初發明了羚角號(Gemshom);義大利人在19世紀中葉發明了奧卡利那笛(Ocarina)。而奧卡利那笛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很早以前在義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麵包師,經常用他的烤箱燒制低溫陶製玩具和一些新奇的東西,有一次他燒制了一種上面有像脖子一樣哨口的蛋形玩具,因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鵝的形狀,所以就起名為「Ocarina」,義大利方言就是「小鵝」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稱「Ocarina」就是從這裡來的,音譯為「奧卡利那笛」 該名稱一隻普遍沿用至今。
隨著自由貿易和工業革命的發展,義大利王國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Donati在義大利成立了第一個工廠開始製作陶笛,他們對原先流行的陶笛進行了改造,現在看到的義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後出現的。這個工作室幾經轉讓,現在仍在生產義大利式陶笛。現代狀似潛艇的十按孔陶笛是由義大利音樂家Giuseppe Donati於1860年予以定形和命名的。而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陶笛大多數是以義大利的潛艇型款式為參照對象的。
二十世紀,陶笛先後傳到美國及亞洲國家。在日本,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東京的德國博覽會上第一次見到了義大利式陶笛,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在1928年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系學習時,開始製作陶笛,並對義大利式陶笛進行改造,在原有的十按孔陶笛的基礎上加上了兩個半音按孔,使之成為一種具有規範指法音階對應的樂器,能吹奏其本調的「相關小調」(比如說一把C調陶笛加上兩個半按音孔後,即能吹奏比C更低的B和A音,C笛即能吹C調的「相關小調」A調),成為現時在日本以及臺灣流行的十二按孔模式。
(二) 現代陶笛的種類及音色特點
隨著陶笛業的發展,現代陶笛已經出現多種多樣的音域、造型、材料製作與調性,而不同種類的陶笛也有著不同的特點。
首先從音域上來區分。如今市面上大家常見的陶笛種類繁多,但基本上可分為四孔陶笛、六孔陶笛、八孔陶笛、十二孔陶笛、復管陶笛、三管陶笛甚至四管陶笛。不難理解,孔數越多則音域越寬,孔數少而反之。一般演奏者常用為傳統的十二孔陶笛,音域範圍為十三度音。例如:中音C調陶笛的音域是從下加二線的A(la音)到五線的F(fa音)。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領域不斷的改革求新,十二孔陶笛也已經無法滿足眾多作曲家和陶笛演奏者們的音樂語言與音樂張力。所以1970年,最早的日本陶笛大廠AKETA生產了復管陶笛,而後,韓國,義大利,臺灣逐漸開始研發復管與三管陶笛。現在所使用的復管陶笛音域為十八度音;以中音C調復管陶笛為例;音域是從下加二線的A(la音)到上加三間的D(re音)。而三管陶笛已經能夠達到三個八度的音域,以滿足大多數陶笛演奏者的演奏需要。
其次從材料上來區分。隨著陶笛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並研發與製作不同材質的陶笛,常見的的有陶土、紫砂、瓷泥、木材、塑料等等。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陶笛的音色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如陶土燻燒的陶笛密度適中,其音色柔和甜美;瓷泥燒制的密度較高,其音色清脆悅耳;紫砂的陶笛密度較低,其音色滄桑大氣;木質陶笛的音色含蓄婉轉;而塑料陶笛音色無法與其他材質的音色媲美,但屬於經濟型陶笛市場價格較低,不易打破。
最後就從調性上區分。總體來說,常用的陶笛分為三大音區,分別是高音、中音和低音。每個音區都有三個常用調性,為C調、F調、G調三種,當然根據不同曲子和演奏者的需要也有很多特殊調性的陶笛例如bB、bE等等。而每一個音區的每個調性的陶笛的音色特點又不盡相同。如高音C(縮寫為SC)調陶笛,音色清脆富有顆粒感,常用用於描寫雨後清晨與鳥鳴,很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高音G(SG)調陶笛,音色陽光向上,往往適用於描寫充滿希望與美好的場景;高音F(SF)調陶笛,音色飄渺中帶了一絲憂傷;中音C(AC)調陶笛,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種,其音色最接近人聲且柔美致心;中音G(AG)調陶笛,音色溫暖沉靜,給人一種美好回憶的感覺;中音F(AF)調陶笛,音色低沉悽美,常用於演奏中國式古曲風格;低音C(BC)調陶笛,是音色最接近於中國古壎的一隻,它低沉渾厚,賦予了BC陶笛更為滄桑的音色。此七款陶笛成為了眾多陶笛愛好者的寵兒,用他們不同的色彩去渲染那些藏在我們心中不同的樂曲。
(三)淺談陶笛未來發展和在教學中的感悟
在的陶笛產業在全球都是比較熱的,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生產商、演出團體和眾多愛好者。由十九世紀的簡單玩具逐漸發展成為當今炙手可熱的專業樂器,可見陶笛產業這兩個多世紀的日漸繁榮。那麼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能為陶笛產業的發展做些什麼呢?
我認為:
首先,怎樣普及。那麼真正意義的普及應該在哪裡?應該在學校,陶笛可以作為很好的特色樂器走進校園,把團體年輕化。只有把陶笛大眾化普及化,才會有更多的專業人發現並愛上這個可愛的樂器,並加以更為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更深的發展和發掘出陶笛更為深層次的力量。
其次,正規的教材。一本正規的教材是眾多學習者的一盞指路明燈。往往大多數愛好者現在還處於自學階段,所以教材的每一個細節都是關鍵。有的時候也許一字之差就會另很多愛好者走上一條彎路。
再次,需要專業的師資隊伍。一個老師的專業程度很大程度會影響自己的學生。從啟蒙到模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長期的耳濡目染會對學生未來演奏的路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培養專業的師資隊伍對陶笛業未來的發展會起到重之又重的作用。
再談教學。現在大多數人抱著一種隨便玩的狀態在學,進度上求快,曲目上求多,但往往是曲目不精,常常遇到瓶頸無法自破。根源在於基本功上的大量缺失,就如為什麼我們蓋房子之前需要打地基一樣,樓蓋的越高,地基就要越深厚,否則即使蓋起,也是一幢危樓,搖搖欲墜。基本功的練習是枯燥乏味的,一般在練習的時候是看不到一絲進步的,它需要日積月累,最終逐個難點擊破,才不會在樂曲演奏中出現障礙。基本功不單單只是練習曲的練習,還需要很多的音樂素養來輔助,例如樂理、試唱練耳、和聲、曲式分析、藝術概論及各種音樂史等等。音準就像人體的骨骼,它能完美的塑造出人體的框架,音不準則像人體骨骼扭曲,無論外在多美,都不在完美,所以音準的練習方法只有靠試唱與練耳的長期訓練來達到。再說樂理,樂理的範圍很廣,從節奏到調性,從理論到音樂語言,表面看起來只是一些理論上說明,但正是這些理論的理解與消化才能輔助我們在音樂處理上自如,就如同人的血液一樣,給人生命,沒有血液,即使骨骼在完美也只是一具屍體。最後是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音樂史,音樂的歷史悠久到不知道從何說起,它每一個鼎盛時期都會有自己的音樂特色,只有真正了解所演奏的曲目背景和音樂特點才能讓整個樂曲鮮活起來,正如人身上的肉,有骨架有血組成不了一個完整的人,骨骼完美,有血有肉,才能完美的演繹人生,正所謂,曲如人生。
綜上所述,從陶笛的歷史起源發展到現今的盛世狀態實屬不易,但我相信,更專業更正規的方法會給陶笛產業帶來更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