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像崆峒山這樣有歷史,有文化,有名氣的「山」你若不知,那可真的是一種遺憾!
從遠了說,軒轅黃帝三登崆峒山問「道」廣成子,領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治國,經過二十八年的奮鬥,使天下實現了大治,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由此升仙,成為道教發展的淵源和動力。
從中了說,道教十大聖地之一的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雲山、鶴鳴山、終南山、三清山、羅浮山、老君山早已聲名遠赫,而崆峒山卻默默無聞,如果你問崆峒山在哪兒?很多人會有些懵圈。
從近了說,《倚天屠龍記》讓無數國人通過「江湖大俠」金庸先生的筆端知道了崆峒派,知道了崆峒山。至今,崆峒山中臺依舊樹立著先生題詞的「崆峒武術,威峙西陲」的石碑。但是金庸先生和無數人都沒有來過此仙山。
或許有人說,一定是崆峒山不夠美!那麼,就跟隨我的鏡頭來一次崆峒山登山之旅,這些絕美的景色我真的是第一次在一個地方看全。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東部的平涼市,是「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的要塞,最高峰海拔2123米,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盛夏時節,這裡是清涼的世界。雨後的清晨,這裡時常雲霧繚繞,美如仙境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由於景區就在市郊,交通十分方便。
想看到氣勢磅礴的日出,就一定要起大早。
凌晨3點多,小夥伴們上車時還在睡眼朦朧中。我習慣性的望著夜空,漆黑一片看不到月亮,心裡一涼!如果是多雲天,別說是月亮,就連日出都看不到。
越往山上走能見度越差,是霧氣太重。我心裡一陣驚喜,如果能穿過這片霧氣,那腳底下就會是雲海呀!我問同車的旅遊局丁主任哪兒最高?他說,香山的玉皇宮,車可以開上去。
我開著車在崆峒山蜿蜒的盤山公路小心翼翼的左轉右轉,當一棟棟飛簷走壁的建築出現在視野時,我們已經站在了崆峒山的頂峰香山。此時,向西看,一輪明月高懸在夜空中。向東望,天空已露出魚肚白。向山下看,是翻滾的雲海。小夥伴趕緊拿出相機三腳架,尋找自己心目中最佳的機位,靜候日出的那一刻。
忽然,脊獸上的一隻小鳥被我發現,反覆調整角度,終於把它的身影裝進了月亮之中。攝影,是一次發現的旅行,發現的越多,拍攝的畫面就會越精彩。
當天邊的白雲被染成紅霞時,太陽躍出雲海的瑰麗時刻就到了。我趕緊升起無人機,藉助上帝視角來記錄這精彩時刻,同時還要身挎相機不失時機的拍攝地面的景像。如此精彩的時刻,如果因為自己的偷懶而錯過了,一定會遺憾的。
我在東嶽之巔拍過雲海日出,曾留下過心潮澎湃的激情;我曾在黃山、峨眉山拍過雲海日出,曾留下無法按捺的喜悅;今天,我在崆峒山拍下了雲海日出,我為這份緣留下了幸福的眼淚。這是緣分所致,真的與人品無關。
這個時刻,有什麼可以美過眼前的色彩,有什麼可以按捺內心的喜悅,唯有將這一景象記錄下來,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能看到這美景,知道這裡就是崆峒山,僅此足矣。
白日一照,浮雲自開。此時,那無邊無際的雲海如同萬馬奔騰一般開始湧動,它們相互撞擊著,奔湧著,前僕後繼,捨生忘死。這是我第一次,如此專注的看著雲海的變換,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太陽高升,天空的色彩逐漸回歸於日常,心情也漸漸恢復了平常。環顧四周的景色,映入眼帘的是這棟30餘米高的仿明清建築,應該是崆峒山最高的建築了。它叫混元樓,始於唐代,幾次復建,幾次毀於戰火。眼前的這棟建築建於2012年,外形三層塔式結構,雕梁畫棟,簷牙高啄,剔透玲瓏。內設五層,加設地宮,共為七層,遠眺似塔,近觀為樓,宏偉典雅。
再向遠眺,群山之中仿佛混沌初開,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崆峒山,洶湧如驚濤。
轉向西邊,那輪明月已經漸漸淡去。此處的雲海靜如處子,醞釀著一場波濤洶湧的到來。
舉起相機,剛要拍攝遠處如夢如幻的樹林,哎呦,發現左側亮起了圓圓的光環,七彩斑斕。你動,光環也動。這種奇異的天象我不是第一次見到,老百姓稱它為佛光。我趕緊呼喊小夥伴們,用鏡頭記錄下這難得一見景觀。
佛光的出現要求陽光、地形和雲海等眾多自然因素的結合,只有在極少數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地方才可欣賞到。
「佛光」發生在白天,產生的條件是太陽光、雲霧和特殊的地形。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佛光在西邊出現,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陽移到西邊,佛光則出現在東邊;中午,太陽垂直照射,則沒有佛光。只有當太陽、人體與雲霧處在一條傾斜的直線上時,才能產生佛光。
佛經中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宇間放射出來的光芒。自公元63年發現以來,不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並以世界奇觀名馳中外。在道家,稱這種現象為「仙光」,只有仙氣重,有靈性的道教聖山才能見到此種極特殊的天象,能看到仙光的即是緣分所致,也是福氣所在。
又是一波無法按捺的喜悅,所緣分有些太深奧,按照當下時髦的話說,真的是人品爆棚了。
「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臺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此時,霧氣再次湧起,佛光隨即消失,混元樓也呈現出如夢如幻的仙境身影。
香山是崆峒山群山之一,也叫翠屏山。在山頂鳥瞰,是一處開闊的平地,更是一道山梁,盡頭是懸崖峭壁。在混元樓的對面,就是香山寺也叫香山觀。
早起的師傅們有的忙著打掃院落,有的忙著上香。對於我們看到雲海日出佛光的喜悅他們流露出一臉的不屑,回答道: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這裡常見。
香山寺建於宋代或更早,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焚,後恢復面東大殿三楹。殿內彩塑十六臂觀音坐於蓮臺,左右彩塑文殊、普賢坐青獅、白象像。
香山寺所在地以前應該是玉皇宮,我是在這個鐵香爐一側的銘文中猜測的。在道教名山中,都建有玉皇宮,是供奉天尊玉皇大帝的地方,只有像香山梁這樣的最高處才會有這樣的「仙氣」。
帶著喜悅,帶著心滿意足,帶著對崆峒山深深的不舍,揮手告別。這樣的仙山,這樣的仙境,我沒有理由會不想念。
轉載自樂途旅遊網/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