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大戶人家,特別是香港的大戶人家,家中總會有隻「壓箱底」的龍鳳金鐲。嫁女兒、娶媳婦,龍鳳鐲是少不了的陪嫁,女子一戴上,身價頓時顯得金貴了不少。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龍鳳鐲,大部分都是出自老鳳祥工匠之手。成千上萬隻金鐲漂洋過海,成為海對面人家延續、傳承親情的承載物。
老鳳祥龍鳳手鐲技藝傳承人 黃家麟
老鳳祥龍鳳手鐲技藝傳承人黃家麟,是當年老鳳祥的「龍鳳手鐲大師」,經他手製造的金鐲,毫不誇張地講,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大半圈。據他回憶,「文革」後期黃金貿易開放後,老鳳祥就承接了香港周生生、周大福等製造龍鳳手鐲的單子,通過外貿出口。上世紀80年代,他進入老鳳祥的龍鳳組,跟著師傅學習,先學水手戒等簡單的器物。眼看他天資聰穎,手藝精湛,師傅便開始教他手工打造龍鳳手鐲。這一做,就是20多年。
師傅的手藝,是解放前流傳下來的,黃家麟學到的也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間工藝,算是解放後的第二代傳人。做一隻龍鳳手鐲,從一張只有兩根頭髮絲厚薄的金皮到手鐲成形,大小工藝共有三十多道,包括備皮、壓雛形、做拱、翻邊、焊接、上膠、雕刻、加熱、截斷、裝鉸鏈、做門頭等等。所有的零件,哪怕一根小小的套管,都要親自做。
成品龍鳳金鐲,上面滿是浮雕,連雲朵裡都是空的,是抬壓出來的。而精湛的工藝更令人嘖嘖讚嘆,手鐲上連龍鬚、鳳毛都根根可辨。手鐲並不厚,稱稱也只不過20克,但上面的鏤空、浮雕,讓手鐲看上去沉甸甸的,足有五六十克的樣子,可見大師們的工藝。「當時一位師傅一個月可以做七八十隻手鐲,像我出手快,可以做到100隻左右。」黃家麟說。
最令人稱讚的是手鐲的開關,內中玄機剛拿到手的人根本看不出來,也不知道如何打開。原來,秘密就在「龍鳳戲珠」圖案的那粒珠子上,這就是開關了。一按珠子,手鐲「啪」的一聲就打開了,精巧異常。甚至對於手鐲打開的角度,香港訂貨商也有非常嚴苛的要求,打開時只能剛剛好放進一隻手腕的寬度,這對於鉸鏈就有非常高的精度要求。
上個世紀被八十年代的黃家麟
為了讓金鐲更精緻、更牢固,大師們一直在尋找各種方法精益求精。比如,上膠時用的膠,和牙醫用的醫用膠類似,裡面是瀝青。然而由於瀝青會粘在金子上,很難剝離,師傅們就去鄉下老房子的建築角落裡去刮一些陳年老灰,拿回來一試,又有粘性,又不沾金子,人人都說好用。
由於是全手工製作,每人做出來的手鐲都有細微差別,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鐲子是出自誰之手。手鐲的精確度,掌握在每位師傅手裡,有的人手勢僵一點,雕出的龍身就不那麼流暢,雲紋也不那麼雅致。而做得好的,龍與鳳的身形合抱得嚴絲合縫,盤龍簡直像要穿過雲層活轉來。
做鐲子,一半是技巧,一半是力量。每天的材料盒和金子就有幾十斤,要從金庫裡抱進抱出。而在翻邊時,還要用榔頭敲打,力氣小一點的剛揮幾下榔頭就累了。於是當時大家就男女搭配,男的翻邊,女的雕刻,效率大大提高。
在當時月工資只有36元的情況下,做一個手鐲就能從香港方面賺250元,利潤可觀。於是,不少人邀請師傅們做「私活」,還有人曾要往黃家麟卡裡轉5萬元,讓他在外面教授徒弟傳授技藝,但這些,都打動不了他們。到了後期,除了龍鳳圖案,老鳳祥自己還開發了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手鐲,這些金鐲也很受顧客歡迎。
在廣交會、北交會上,老鳳祥員工從未看到過別的展位有這種手鐲。可以說,在那個年代,老鳳祥是內地唯一生產龍鳳金鐲的企業。而老鳳祥的手工技藝,也隨著龍鳳金鐲遠播海外。
來源:蕪湖老鳳祥
微信編輯 邢嘉 實習生 沈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