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亦稱華熱,華英雄之意,銳,軍隊或部落之意,合起來就是「英雄部落」的意思。華銳指今天的天祝藏族自治縣。華銳藏區的文化歷史悠久,尤其是松山鎮松山古城是古文化遺址。在蒼茫遼闊的雪域華銳,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日積月累中,孕育出了見證天祝縣歷史和記憶的則柔民俗文化。
「華銳則柔」源於藏族歷史傳統文化活動,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藏族文化,運用藏族語言、藏族的音樂曲調,在牧民的載歌載舞中演變成藏族獨特的民族歌舞。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華銳則柔」常到全國和部分省市縣各地參加演出,特別是一九九零年以來,多次參加甘肅省舉辦的大型慶典活動、大型廣場演出。演員陣容達八十多人,在市縣舉辦的大型年慶典上,華銳則柔場場得到喝彩。
「華銳則柔」,又名阿什則,在天祝縣已流傳了百餘年,表演形式為歌伴舞(藏語中的「則」意為跳的意思,「柔」為形式多樣的舞蹈)。「華銳則柔」舞蹈動作生動細膩,原生態勢保留完整,在藏族舞蹈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廣泛的代表性,在民間有著「天上的星星數不清,華銳的歌舞跳不盡」的說法。「華銳則柔」的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等,其中以對唱最多;唱詞涉及佛教教義、人情禮儀、生活常識等,有的為即興編詞演唱;歌曲有的熱情歡快、有的詼諧幽默。
「華銳則柔」主要流傳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近而擴散於張掖市的肅南縣,以及青海省所屬的門源、大通、互助、祁連、樂都等縣的部分區域。縣境內「華銳則柔」主要分布在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鄉、松山鎮的芨芨灘、達隆、藏民、阿崗灣、黑馬圈河、蕨麻、松山等七個村。全縣藏族居住區普遍有分布。
「華銳則柔」不限地域環境,在草原上、帳篷內等地方都可以表演。熱情豪放的藏民們邊唱邊舞,一手將衣袖舉起稍高於頭,另一手斜垂於下方,上身前傾,雙腿稍彎,歌詞正文開始時,就可以變換舞蹈動作,每表演完一個樂章就恢復到開始時的造型。則柔演唱多為男女對唱對舞,集體合唱合舞,動作輕柔,優美動人,風趣而通俗。在幾千年的演變歷程中,則柔的演唱兼容並蓄,歌舞曲調由剛開始的幾種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種,作品結構和表演也日趨成熟。
「華銳則柔」以歌頌正義,歌頌藏族人民歡樂的勞動場面和載歌載舞的民族風情為主要特色。它歌頌生活、歌頌牧區;歌頌牛羊肥壯、青稞搖曳的豐收景象;它歌頌正義,用歌聲讚揚草原兒女的英雄氣概。淳樸善良的藏族農牧民在節日、生產生活、親朋聚會、婚嫁儀式上身著藏族生活服飾、手持哈達和青稞酒,邊唱邊跳,唱詞生動細膩,旋律優美動聽,氣氛熱烈。他們男女成對,少至二人,多至上百人,從兩面出場,或穿插,或對舞,場面隨時變化。對唱時,表演者互相以手搭肩做進步、退步、轉身、下蹲等動作,多人表演時一般以圓圈的隊形進行。
「華銳則柔」表演時間不受限制,演唱形式以韻散結合的形式,內容豐富,有長有短。舞蹈動作舒緩、輕鬆、活潑、步法簡單,好多舞姿為配合歌詞內容而作形象動作,如騎馬、揚鞭、射箭、犁地、擠奶、抓牛、穿衣等。「華銳則柔」是最能代表牧區風格特徵的舞蹈,它是藏族人民深邃思想的流露和豪放個性的表現,以豐富的表現、獨特的風貌、精湛的舞蹈而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
「華銳則柔」 是藏民族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內容之一,它涵蓋了藏族的民俗學、民間藝術、歷史學、地理學、宗教文化等領域,承載著華銳藏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是一幅反映華銳藏族語言、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理想願望的歷史長卷,是民間文藝寶庫中的一束奇葩。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