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對北美院線的影響太大,而 Netflix 憑藉自己的優勢上線了多部大片,包括《福爾摩斯小姐》,《神棄之地》,《永生守衛》等。
雖然這些大片找了很多明星,也燒了不少錢,口碑卻不怎麼樣。
Netflix 最近備受好評的片子也跟這些沒關係,是一部帶有傳記色彩的紀錄片——
《大衛·愛登堡:我和我們的星球》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大衛·愛登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大衛·愛登堡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入職了 BBC ,一幹便是六十多年。這些年來,老爺子幾乎跑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參與了很多紀錄片的製作。
BBC 那些被奉為神作的自然紀錄片,《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冰凍星球》,每一部中都能看到大衛·愛登堡的身影。
如今 94 歲的大衛·愛登堡,卻十分擔憂地球的未來,於是便有了這部《大衛·愛登堡:我和我們的星球》。
車諾比事件是近代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但這人為錯誤導致的悲劇依舊在世界各地蔓延,我們平日無法察覺:
地球上逐漸消失的自然棲息地和其生物多樣性。
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中,一共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如今來到了全新世,人類的時代。
全新世是地球氣候最穩定的時期,過去十萬年來,地球的平均氣溫上下波動未曾超過一度。
更迭相對穩定的四季,為人類帶來了獨特的升級,人類文明也由此發展。
而維持氣候穩定的便是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海上漂浮著的大量浮遊植物,北方茂密的森林,幫助鎖住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讓大氣層得以平衡。
但慢慢的,這種平衡難以維持下去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衛·愛登堡剛開始工作時,無論走到哪,他都能看到荒野,閃閃發亮的海洋,遼闊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
那時候,還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反倒是日益發達的科技衝昏的人們的頭腦,大家都覺得沒什麼能夠阻礙人類的進步。
沒幾年,隨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大家就意識到一件事,地球上的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的。
無論科技怎麼發展,人類想要生存下去始終要依賴地球。
而從太空上望去,地球是那麼的孤獨,就是一個被無盡黑暗包圍的藍色球體。
來到 1978 年,此時全球人口已經升到四十三億,大氣層碳含量升到 335ppm ,而僅存荒野面積為 55% 。
當時大衛·愛登堡正在製作《生命的進化》,製作組發現有些動物越來越難找到。
山地大猩猩只剩下三百多隻,因小猩猩市場需求高,非法獵人為了捕捉小猩猩,不惜殺死數十隻成年猩猩。
保護它們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森林守衛隊天天守在它們身邊。
沒人希望動物走向滅絕,但如果某種動物成為人類的目標後,地球上便再無它們的藏身之處。
不停的製作紀錄片,也是想讓人們關注自然界。
不斷繁衍,沒有天敵,能夠生產食物,能夠控制疾病,已經沒什麼能夠約束人類了。
如果繼續這樣,只有一個結果,人類把地球消耗殆盡,整個生態走向滅絕。
這裡的消耗指的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大片的雨林被砍伐,種上了油棕樹。
相比雨林,左邊的油棕園地,根本就是個已死的生態環境,看上去一片綠色,裡面卻幾乎沒有任何生物。
這不是個例,從直升機上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油棕園地。
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雨林生態系統會完全崩塌。
浩瀚的海洋也沒能逃過此劫。
無節制的捕撈,導致海洋食物鏈循環陷入了不穩定的狀態,海洋開始走向死亡。
最直觀的表現便是珊瑚礁的白化死亡。
這看上去還有點悽美是吧,但最終珊瑚礁會變成這般模樣。
珊瑚礁的死亡跟海水升溫有關,也就是全球變暖。
大衛·愛登堡在片中稱這是他的證詞,因為他目睹了這種變化,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邊緣。
他曾多次到訪過極地拍攝,也經歷了北極夏天的變暖。
過去四十年,北極夏季的海冰在 40 年內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地球上最原始的生態系統已經瀕臨瓦解。
人類佔有的世界越來越多,而那些森林、草原和海洋,逐漸在變空。
那個非人類的世界已經逐漸消失了,世界失去了它的野性。
談到這時,大衛·愛登堡突然沉默了。
然後老爺子說出了拍攝本片的真正用意,如果再不停下來,下一世代面臨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以下是大膽預測。
2030 年,亞馬遜雨林退化成稀樹草原,大量物種滅絕。同時,夏天的北極將沒有冰。失去了白色冰蓋的反射,吸收的太陽能更多,加速全球變暖。
2040 年,北極的凍土融化,釋放出大量的甲烷,加速氣候變化。
2050 年,海水溫度越來越高,酸性也變高,珊瑚礁相繼死亡,魚類數量大大減少。
2080 年,全球糧食供應危機,天氣也越來越難捉摸。
2100 年,地球大部分地方無法住人。
這些預測令人瞠目結舌,但更驚訝的是那些數據。
我們每年砍掉 150 億棵樹, 70% 的鳥類都是家禽,人類佔哺乳動物的三分之一,另外還有 60% 是人類養的豬牛羊這些。
其他動物,從老鼠到鯨魚,只佔 4% 。
說實話, 2100 年還很遙遠。大衛·愛登堡也已經 94 歲了,那時候的地球無論什麼樣跟他都沒什麼關係了。
但大衛·愛登堡卻於心不忍,而是致力向人們解釋地球正在遭遇危機。
在被問為什麼不安心退休時,大衛·愛登堡表示自己如果不做點什麼的話會很愧疚。
而推出《大衛·愛登堡:我和我們的星球》,除了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也給出了解決方案。
恢復世界的野性。
解決方法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解決人口問題,使用再生能源。
雖然大衛·愛登堡說做到這些很容易,但完全沒什麼信心,因為讓地球上的幾十億人意見統一太難了。
但當我看到「彈丸小國」荷蘭竟然是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時,學長又看到了希望。
只要改變生活方式,完全可以迎來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
當然,重點根本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類自己。
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即便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大自然也會恢復生態。
不信你看如今的無人居住的車諾比,已經被動植物接管了。
最後分享一下片中的美景,順便再推薦一下 Netflix 去年的紀錄片《我們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