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綻】5000張照片逝世15年後才被發現,100年前老外這樣看中國

2021-02-15 北京日報

老外眼中的中國,一直是個有趣的視角。

東方與中國,對外國人來說都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從國門大開的那一刻,他們就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到這裡發掘題材的富礦,新聞、文學、影像等各種作品紛紛出爐。

身在其中的人們看不見的那些奇情異趣,通過「另一隻眼」被發現和放大。

透過外國人的視線,我們才知道,原來中國和我們是這樣的模樣,而有些寶貴的歷史瞬間,也成為難能可貴的歷史原片。

如果再把時間界定得更窄一點,整整一百年前的中國,是個什麼模樣?

單從歷史書和故紙堆裡想像,所有的描述都不盡相同,這個時候不妨交給影像。

1908年-1932年,有一個美國人先後四次來到中國。

5000張黑白底片,幾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燈片,30盤16毫米的電影膠片,他用了將近25年的時間建立起一部關於中國百年前的影像檔案。

對這個叫作西德尼·D·甘博的人,我們應當致以感謝。

這是他鏡頭中的中國。

所有第一次看到甘博照片的人,都會驚訝於他眼中的中國。那些中國現代史中重要的歷史進程,甘博都在現場。

1918年11月14日,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的會員在青年會大樓前進行集會遊行,標語上寫著「為世界,造和平,為人類,謀幸福」「世界大同」「公理戰勝」「當仁不讓」等。

恰逢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之際,北洋政府邀請各國駐華外交使團在故宮太和殿召開大會,慶祝「一戰」的勝利,並舉行了盛大的中外軍隊閱兵式,場面極為壯觀。在故宮內舉辦閱兵式,歷史上應該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1918年11月28日,這天是世界和平慶賀日,時任民國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在「一戰」勝利慶典上致辭,向出席慶典的各國外交官致意。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甘博記錄下了孫中山葬禮——孫中山遺像以鮮花環繞,擺放在靈車後面的一輛馬車上,由中央公園社稷壇出發前往碧雲寺。遠處公園圍牆上站滿了送葬的人群。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後,福建學生積極響應 ,遭到日本商行的圍毆。北京的學生、市民於11月29日遊行示威,聲援福州市民。

甘博並不是一個專職的攝影者,他的本職身份是一位社會主義經濟學家。

他的鏡頭首先對準的,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人。

甘博前後四次來到中國,他的足跡遍及了中國多個省份和城鎮村落,而帝都北京更是他考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用鏡頭凝固了那些早已消失的過去,但在今天看來是那麼親切。

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想像中的北平,不是嗎?

這是1918年時候的前門,前門大街車輛行人來來往往,十分熱鬧,有人力車、馬車、獨輪車,還有一輛掛有241號大牌照的汽車,很可能是當年北京的第241輛上牌的汽車。

甘博照片中的大理石門,即圓明園的石龕式噴泉建築群,俗稱大水法。

西直門外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到了民國初年,原先規模宏大、有著兩百餘間殿宇房舍建築的五塔寺院已蕩然無存,只有這座金剛寶座塔倖存下來,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礫之中。而現在我們只能從照片覓得它的真容。

老北京都知道,哈德門即崇文門,是原位於北京市東南的一座城門。哈德門又稱文明門、海岱門,歷經元、明、清三朝近800年歷史;諧音又稱為「哈達門」,官方稱呼為「崇文門」;因為是才子趕考必經之門,被稱為「幸運之門」;又因明清時期在此設立稅務司,又被稱為「財富之門」,是京都九門之中的名門之一。

甘博 1924 年拍攝的北京源興齋掛麵莊,門前是正在晾曬的掛麵。

在北京的時候,甘博的目光並沒有只是像新聞攝影那樣盯著歷史大事。

一個人類和社會學家的眼裡,胡同巷子裡的市井生活,才是理解一個國家的起點和終點。

於是,甘博鏡頭下出現了很多的北京人,他們的生活有歡笑,也有苦難,卻在平實之中巧妙地反映著時代的更迭。

《閱兵慶典上坐在香爐上的貴婦》,1918年11月28 日,紫禁城。

剛剛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政府,為慶祝停戰日而在昔日的皇城中舉行總統閱兵典禮。照片上的貴夫人身著絲綢,顯然是為了休息一下站累的小腳,而坐在大銅香爐臺上小歇。她嘴上叼著一根長菸嘴,兩眼從半架在鼻梁上的無邊眼鏡上方觀看著慶典儀式。站在她旁邊的女僕和她形成鮮明對照:女僕身著布衣,為主人拿著一個暖手的炭爐。觀者不可避免地立即被甘博畫面的成功組合所吸引:照片融新老、窮富、純樸和狡詰、平民和權貴於一體。

這是甘博在北京一家作坊附近拍攝的兒童照片,兒童是作坊主人的孩子,生活比較殷實。這個世界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有貧富差距。可愛胖墩兒呆萌一笑的瞬間定格成為永恆,穿透歲月時光。

《通州鞋匠》

微笑的鞋匠看上去六十多歲,他直視著照相機,手上拿著針線在衲鞋底。鞋匠臉上歷經風霜的皺紋,結實的雙手,破的不能再破的衣衫,以及簡單的補鞋工具,這一切造就的不僅是一個北京通州的普通鞋匠,而是勤勞貧困的中國人民的縮影。

華北協和女子大學為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前身即美國公理會的貝滿女子學校,1905年在貝滿女中的基礎上成立華北協和女子大學。1919年,該校與其他兩所大學合併成立了燕京大學。甘博拍北京姑娘的照片不多,這一張還是遠景。

做煤球的工人彎著腰,雙手把住懸空掛在繩子上的篩子的邊沿,將切割成小方塊的煤塊用力搖動,就成了圓煤球,然後曬乾儲存銷售。拍攝地點在景山附近,遠處是習禮亭和大高玄殿牌樓。上點歲數的人都知道,很多家庭以前都有自製煤球的習慣。

1926年在北京街巷上拍攝的化緣先生。這名年長的苦行僧用一根鋼針穿透面頰,這種折磨肉體的苦行化緣方式往往容易觸動人們的善心。

1917 年在北京街頭拍攝的老人騎著對槽驢出行的情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甘博對中國人民的宗教生活和風俗非常感興趣,這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他自己的信仰選擇,也被認為是來自於對社會學和人類學的關切。

他儘可能詳細地記錄了那些今天已經消失的宗教儀式和風俗習慣,對他來說,這是認識中國的一個通道。

他從不願意向中國人民宣揚自己的教義,他的長女科倫夫人說,甘博的興趣在於了解和研究中國人民的生活和存在,而不是去改變他們的信仰。

這張照片攝於1919年舊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布老虎在中國廣大地區,尤其是農村仍舊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戴在小孩頭上,穿在小孩身上,套在小孩腳上,枕在小孩頭下,一直綿延至今。

京城三月初三蟠桃宮廟會,照片中的看客正圍著一名雜耍者,被引逗得開懷大笑。

北京胡同中正在行進的婚禮樂隊,由四隻敲大鼓的開路,後面跟著吹嗩吶的,再後面是標有「狀元及第」的旗幡,然後是花轎。

葬禮隊伍中左右各有一塊高舉著的方牌,右邊寫著「同順幀壽」,左邊寫著「齊內小街」。

雍和宮每年於農曆正月三十進行「打鬼」,循例為大願祈禱法會的一部分。「打鬼」為老北京的俗稱,喇嘛稱為「跳布扎」。這是甘博1925年拍攝的雍和宮打鬼序幕第一場「跳白鬼」,照片中是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頭戴白色骷髏面具,著白衣、白褲、白繡花鞋。

作為進入中國的首批美國攝影師,甘博以一個社會學家的自覺,深知城市並不是中國的全部。

他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帶著相機啟程,去了中國的西南地區,走到了鄉村和集鎮。

在那個外國人甚至被當做怪物的年代,甘博記錄下了從清代末期到民國初期的兩個不同時代的中國,也將中國人真實的面貌展現在世界眼前。

《坐在桌前的兩個男人》

甘博在四川西北部拍攝了這張照片。兩個包著頭巾的羌族男人,坐在鄉間小飯館的桌子旁沉思。畫面對焦準確,構圖巧妙,令人深思中國的文化和社會。

這幅照片描寫的是一個在妙峰山行乞的老婦。有評論寫道:「從她那宛如水手海圖一樣皺紋的臉上,你可以讀到整個中國歷史。」

《車水》 安居場 1917年
車水時,幾個人同時踏板,帶動中間的轉輪,將水從低處帶到高處。

《13500個銅錢》 去石佛場的路上 1917年

銅錢貶值,物價上漲,購物時要背上幾十斤重的銅錢。

《風水先生和拐杖》 1918年
婚喪嫁娶,選擇新房基地或墓地,要靠算命先生看風水。

人們常常會覺得,從外界進入中國的異族眼光,多少帶著獵奇的性質。

他們的觀察和記錄,也大多帶有固執的偏見 ,並不能如實反映一個國家真正的歷史。

但對於甘博的攝影作品,人們卻很少得出這樣的觀點,對他的評價大多是這樣:

甘博的女兒科倫夫人的回憶也佐證了這個事實。

她在陪同父親訪問印度時,發現父親能夠很快地和當地普通老百姓融合到一起。

「他一下飛機就帶著相機到街市上遊逛。即便語言不通,他也能打聽出小販賣的是什麼,能賣多少錢,能賺多少錢。隨後,他便為他們拍照。」


將人文關懷融入攝影之中,甘博1918年在北京的文字記錄裡,就曾無意中顯露了這一點:

我覺得在校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應該找機會密切接觸一下他周圍人們的生活。我本人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社區、勞教團和社會救濟,對此我非常慶幸。如果學生們在校期間接觸不到任何社會問題,畢業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他們一旦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往往沒有可能也沒有興趣再去考慮社會問題。於是,他們對「另一半」人是如何生活的會一無所知,而沒有這種知識,他們不會有興趣去關心周圍人民的生活。

這種超出常人的胸懷與專業的社科背景,讓甘博的作品也從一眾國外攝影師裡脫穎而出。

他的業餘也不再被當作軟肋,而是被認為達到甚至超越了專業攝影師。

1989年,甘博攝影展在美國開幕時,紐約《新聞日報》評論員亞美瓦樂赫 (Amei Wallach)寫道:「當甘博忘卻控制自己對人生戲劇的激情時,他的作品就象狡猾的魔術師亨利·卡爾·布列松 (Henri Cartie Bresson)一樣出色。」

別懷疑自己的眼睛,沒錯,這位評論員提到的就是你以為的那個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不過,和所有的遺憾一樣,這種與布列松齊名的肯定,甘博在世時並未經歷過。

甘博的照片曾長期封存在自家的箱子裡,在甘博 1968年逝世的15年後才被重新發現,而它們此前被放在家中的壁櫥裡:

壁櫥裡有幾隻檀木盒子,裡面存放著幾百張人工著色的彩色幻燈片。另外的幾個鞋盒子裡裝滿了5000張黑白照片的底片,以及後來發現的三十卷電影膠片,是西德尼·D·甘博在1917-1932年的三次旅居中國期間拍攝的,其中一小部分是他隨訪日本、朝鮮和蘇聯的照片。作為一名一絲不苟的學者,甘博不僅為膠片和幻燈片編了號,而且標明了每張照片的地點、時間和內容。

1984年,甘博的照片被重新發現後,甘博的長女和其他家人於1988年向讀者推出了《1917-1932年西德尼·D·甘博拍攝的中國和她的人民》攝影集。

隨後,甘博中國研究基金會、紐約華美協進社和華盛頓史密森學院巡迴展覽部共同主辦了《兩次革命中的中國:西德尼·D·甘博 1917-1927年攝影展》,該展覽從1989年到1992年之間在北美的19個城市進行巡迴展出。

直到2013年,甘博的攝影作品才正式來到中國,並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展示。


甘博留下的本人照片並不算多,這是他在山海關長城留下的工作照

甘博的照片精選書籍《風雨如磐——西德尼甘博的中國影像1917-1932》,於近日出版。錯過了展覽,又對甘博記錄的中國感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

那時始終把這些照片當作科研輔助材料的他,難掩內心對攝影以及中國的熱愛,一生中走過的風景很多,難以忘懷的卻始終是這片土地。

最後,讓我們以甘博晚年的自述作為結尾:

甘博寫於普林斯頓大學1912級同學會五十周年聚會的紀念冊

還記得那個「大黑匣子」嗎?

當年它曾經是我個性的一部分,現在我已改用35mm的照相機,大多為我的孫子孫女拍彩照。

當年拍攝的許多黑白照片,仍在訴說著1912年普林斯頓大學的故事。後來的照片有在州立勞改學校拍的,有從威尼山巔鳥瞰鋸齒形山脊,有20000英尺高的克什米爾諸峰……此外,還有北京紫禁城裡的和平慶典,以及開闊的宮廷大院、大理石臺階、精美的古銅器和金瓦蓋頂的皇宮。

特別鳴謝

長江時代圖書有限公司

-END-

訂閱號:藝綻 · 微信號:bjvariety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機構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或發表。違者將由北京日報社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彩色照片!原來100年前世界長這樣……
    這份100多年前的「地球檔案」成了世界上很多國家現存最早的彩色照片,讓我們能夠看到過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就這樣,從1909年到1931年,這些攝影師走訪了50多個國家,一共拍了72000張彩色照片,183000米長的電影膠片和4000多張立體照片……這一系列的影像,被稱為the Archives of the Planet,地球檔案。這是1914年的巴黎。
  • 100年前,中國的100張彩色照片
    在中國的土地上,卡恩遊覽了北京、山東、內蒙古等眾多地方,拍下最早記錄中國的彩色照片,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卡恩還一拍就上了癮,離開中國30多年的時間裡,他前後僱傭11位攝影師,遍遊世界50多個國家,拍下7.2萬張彩色玻璃正片,以及長約100分鐘的電影膠片。
  • 100年前,一群老外逃難來到中國,後代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
    數百年來,他們的先人陸續從遙遠的歐洲而來,在中國落地生根。85年前,獲得中國籍的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民族,只能被叫做「歸化族」,直到1953年,長著黃頭髮深眼窩的他們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俄羅斯族。他們說俄語也說中國話,吃列巴(一種俄羅斯傳統的麵包)也吃拉條子,喜歡拉手風琴也愛扭秧歌。他們成了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他們說,中國才是他們的家。
  • 黑鏡頭:100年來震驚人類靈魂的15張新聞照片
    100年來震驚人類靈魂的15張新聞照片
  • 精靈仙子與美少女,100年前她們拍了5張照片,騙過了福爾摩斯之父
    精靈仙子圍繞女孩,100年前她們拍了5張照片,騙過了福爾摩斯之父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有個生病臥床的小女孩,在自家窗口發現一個會說話的小精靈,在嘰嘰喳喳又有魔力的小精靈幫助下,女孩的生活逐漸多姿多彩,人也樂觀開朗起來。
  • 100年前北京城的100張彩色照片!
    在中國的土地上,卡恩遊覽了北京、山東、內蒙古等眾多地方,拍下最早記錄中國的彩色照片,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卡恩還一拍就上了癮,離開中國30多年的時間裡,他前後僱傭11位攝影師,遍遊世界50多個國家,拍下7.2萬張彩色玻璃正片,以及長約100分鐘的電影膠片。
  • 拍了一張照片發現玄機,獲獎5000元,25年後起訴政府:我要280萬
    四川的樂山大佛想必大家都有耳聞, 這也算是聞名全國的一個景點,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景點,有一個老人發現了一個更加不平凡的景物——睡佛。 這個老人十分平凡,發現這個景物也是偶然在照片中發現,並以此獲得了5000元的獎勵, 但25年後他卻翻臉要價280萬。
  • 拍了一張照片發現玄機,男子獲獎5000元,25年後上訴:我要280萬
    四川的樂山大佛想必大家都有耳聞,這也算是聞名全國的一個景點,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景點,有一個老人發現了一個更加不平凡的景物——睡佛。這個老人十分平凡,發現這個景物也是偶然在照片中發現,並以此獲得了5000元的獎勵,但25年後他卻翻臉要價280萬。
  • 1970年才發現,一位富翁傾家蕩產拍攝的100年前彩照
    阿爾伯特·卡恩唯一的正面肖像照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老照片,基本上都是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少之又少,彩色攝影外國是60年代開始流行,我國到80年代後才普及流行。其實早在1894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就已發明了彩色底片,彩色攝影技術已經成熟。
  • 100張關於宇宙的照片
    第一次觀察到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第一次發現太陽不是宇宙中心第一次拍攝到較為清楚的黑洞的照片……△第一次拍到的較為清楚的黑洞照片△《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各類科幻影視作品中也用特效,還原了科學家們搭建的太空模型,這是理科生關於太空的暢想
  • 15張照片揭露「悲劇發生後的第一現場」
    這張照片中的人們是德國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內的倖存者,1945年5月5同盟軍到此將他們釋放,倖存者個個骨瘦如柴,而納粹在二戰中估計奪走了600多萬名猶太人性命,可說是史上最恐怖的種族滅絕。海地的馬修颶風。
  • 08年陳冠希1400張照片被洩露,摯愛楊永晴為何3年後才分手
    畢竟2年前,阿嬌才剛嫁為人婦,那時全網都在為她開心。誰知,隨著他電腦中1400張隱私照片被洩露,除了陳冠希,還有至少15名女性都受到影響2006年,狗仔終於拍到了陳冠希和楊永晴擁吻的照片,這段戀情才終於被石錘。
  • 看完這些照片,才發現隔代遺傳真是太強大了!
    「我複製了200年前祖輩的照片,沒錯我就是這麼棒。」你確實很棒!「下面那張是我和我男朋友,我們在試圖複製我最愛的祖父母年輕時候的照片。」100婚!100婚!「我在一個舊盒子裡找到了這張照片,大約1984年我爺爺舉著我拍下這張照片。我舉著我兒子在這個鞦韆旁複製了這張照片。」在玩鞦韆的那個女生是誰?
  • 100多個老外花了3年,在中國拍攝了一部令人震撼的電影
    3年前,一支迪士尼的頂級攝影團隊來華。100多個老外在導演陸川帶領下,走遍青海、四川、江蘇、浙江、黑龍江,拍攝中國獨有的珍稀動物。
  • 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那6000年前是什麼樣?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或者說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國,五千年的說法只是基於古籍記載的一個概略的說法。並非說中國歷史只有五千年而已。既然問到了6000年前是什麼樣子,這裡就舉一個6000年前的例子。
  • 跨越8年時間的100張照片(四)
    經過262天之後,#邊走·邊拍·邊悟#的頭100張終於出爐了。我知道一趟旅程拍出上千張照片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這100張跨越了8年時間的隨意24個小時。和@薛京城 老師最常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什麼是牛逼。我的回答向來是,就算每一張都不夠牛逼,但一大堆擺在那兒就至少顯得很牛逼。今天九宮格全不在了,看看我的百宮格。
  • 35張照片,重現攝影史.《徠卡100年》
    為慶祝徠卡誕生一百周年及在巴西聖保羅的 Leica Gallery開業,巴西 F/Nazca Saatchi & Saatchi 廣告公司為徠卡打造了一支宣傳片《徠卡100年》,集中再現了過去 100 年裡最著名的 35 張圖片——市政廳之吻,擁抱的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切格瓦拉……影片極具質感和格調,2分鐘的時間近乎歷練了100年攝影歷史的精華。
  • 不看後悔死的56張絕版合影照片
    最後的帝後1922年,溥儀和婉容大婚後在宮內的影像。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皇帝與皇后有合影照的也只有這二位了,可惜他們是最後的皇帝與皇后。給人力量的合影1997年,南非開普敦,曼德拉和黛安娜王妃留影。為了推翻南非種族主義統治,曼德拉曾遭受27年的牢獄之災,此時的黛安娜剛剛忍痛結束和查爾斯王子15年的童話婚姻。同年,黛安娜因車禍去世,2013年曼德拉也因病離世。
  • 你的「臉」可能被售賣了,5000多張照片網售10元
    記者調查發現,人臉信息在網上被公開兜售,5000多張人臉,打包只要10元。5000多張人臉照片10元被售記者在一款名為「轉轉」的APP上以關鍵詞「人臉數據集」搜索相關信息,迅速彈出了一件名為「人臉相關算法訓練數據集」的商品,標價10元。商品介紹稱,這個數據集包含5000多張人臉照片,很多還是一個人不同表情的臉部照片。
  • 40張照片看,在國外能發現什麼「寶藏」,爬山還能撿到1000年的寶劍
    小時候我們都夢想著能找到一個失落已久的寶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發現,這只是兒時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但今天這些照片會讓你重新點燃你的激情,一起看看這些國外網友在生活中找到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