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白孝文最終為何遭人痛恨?原來書中早已埋下伏筆
原創|雨軒智慧文學
《白鹿原》給我們看到了這是一個虛構但真實的世界,這是一個充滿病態的早年社會,但或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精神棲息的現實家園。在書中每個人物的個人命運永遠是跟家、國、歷史厚重緊密聯繫在一起,隨著家國無常,命運也會隨著牽扯而變幻無常。在書中你可以進行為了個人或者為了國家而抗爭,同時你也可以力保起身無所求,但最後所有結果卻永遠被歷史的潮流把所有在這個大漩渦中的人牽扯進來。《白鹿原》中白孝文最終為何遭人痛恨?原來書中早已埋下伏筆。
這裡主要講下《白鹿原》中的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白孝文,這個人物的總體呈現感官很複雜,讓在閱讀時只覺得異常苦澀。白孝文本是白家這個大家族的繼承人。白嘉軒也一直在往這個方向而進行言傳身教的教育;但本以為會按著家族的安排一生平淡,但出現的田小娥改變了白孝文的價值觀。同時也激發了白孝文藏在皮下狼性的真實面目。是什麼造就了白孝文雙重人格特徵?其實書中的歷史經歷早已道明。
白孝文的整個家庭布局也是格外有意思,其母在書中持有的觀念和教育很少,任何與人為本和言傳身教都是由白嘉軒進行管束;白孝文的奶奶雖然出現和描寫的片段不多,但在本以為平淡和正常的時期就會鬧出些大動靜;白孝文奶奶也是整本書的發展牽動者,同時是推動白孝文的幕後黑手。婆媳之間仙草是如何隱忍老人操控全局,或許在白嘉軒迎娶的前幾任兒媳中,都不想受壓迫而被設計殺害。這個也只是小編的個人觀點。一部經典翻閱的次數越多,觀點也會發生改變。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這個家庭背景下白孝文剛從娘胎裡出來就註定著不平凡。在書中,下筆多次描寫白家規矩的重要性,白孝文的人格形成變化跟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這一切在於白嘉軒的對於相同行為的各種矛盾的評判準則——即慣常的雙標,導致白孝文從小缺乏對事物、行為的判斷力。可以說白嘉軒對白孝文自始至終沒有履行過過教育的義務。
在白孝文小的時候,家裡吃飯一說就給白孝文的性格埋下了伏筆;白孝文第一次學拿筷子時期,小孩天性就覺得什麼方式都可以;在剛伸出右手拿筷子吃飯。啪!白嘉軒一個重的棍子就抽手上,直接破口大罵說他不懂規矩,吃飯不能用右手拿筷子。白孝文自己也思考認為這樣不合規矩。於是在第二次伸出手時,他小心翼翼的改用左手拿筷,本以為該表揚了吧,誰知白嘉軒又一狠棍子抽在左手上,直接罵他蠢貨,哪有用左手吃飯的,這時白孝文幼小的內心是崩潰的,小編看到這也有些懵,到底怎樣才算正確的?這也直接導致後期凡是吃飯都要看看其他人。
矛盾方向在書中展現的地方很多;當白孝文告訴白嘉軒黑娃翻牆偷看祠堂時,白嘉軒任由黑娃胡作非為不予理會,而是一臉兇煞的劈頭蓋臉對白孝文訓斥了一頓,說不能告惡狀。鏡頭一轉,白興有次當著白孝文的面偷拿吹糖人的錢;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其後被一個迂腐的秀才徐先生鬧到了祠堂門前。白嘉軒作為族長對白孝文和一通犯事的幾個孩童施行體罰,白孝文一直不舉報白興兒。
白孝文不舉報,當然和懦弱脫不了關係,固然是因為他怕白興兒,但也和白嘉軒在幼年時期的教誨不無關係。然而事情來了個大反轉令他再次懵逼的是,在之前舉報了黑娃,直接被白嘉軒批評為告惡狀,這次選擇不舉報了,卻又被批評慫人一個。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模糊整個世界的條例的選擇。在這件事中同樣,白孝文只受到了批評,卻從未聽到解釋。
《白鹿原》中白孝文最終為何遭人痛恨,原來書中早已埋下伏筆。白孝文還曾被自己的老師和父親直言不諱的稱為內心不乾淨,這無疑對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多麼重的打擊。可以說,至少一直到終於被白嘉軒當眾行了鞭刑並趕出家門之前,白孝文都只是白嘉軒的一個附庸。他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信念系統,有的只是白嘉軒強行要求的一套族長養成規則的刻骨銘心的印記。白嘉軒的眾多兒女中,從未半點體現出對白嘉軒的愛,白嘉軒真的由內心接受了這個孩子嗎?有其它個人想法歡迎底下留言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