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城市「夜經濟」成為時下的潮流,城市夜市的活躍程度影響著幸福生活指數,城裡人離不開的煙火氣就是夜市的小吃一條街,早市夜市承載瀋陽人的吃吃喝喝,它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是體驗民生的好地方,也是填飽肚子的美味廚房,一起逛瀋陽街頭的小夜市,去體驗一下東北的小吃文化。
瀋陽並不缺少早市和夜市,有規模和人氣的夜市不太多,盛京城的核心區域只有一個夜市,那就是遼寧彩電塔腳下的彩塔夜市,彩塔夜市並不是在彩塔街之上,而是坐落於南一經街,彩塔街的名字源於遼寧廣播電視塔。
建成於1989年的遼寧廣播電視塔是我國十大廣播電視塔之一,高度為305米,此塔是集廣電發射與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化高塔,也是東北地區最高的建築,當年列為瀋陽十大景觀之首。因年度久遠,彩電塔的觀光和餐飲功能已經漸漸消失,我覺得發射信號功能應該還存在著。彩塔夜市從南邊的濱河路到北面的十三緯路,中間還有二個東西走向的斷頭路。一條叫做十四緯路,一條叫做南一經街144巷。
彩電塔夜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十年代末期,當時這裡算是當地群眾自發的早市和夜市,早市是附近的居民買菜的好地方,夜市是休閒娛樂的好地方,這兩大功能一直持續了十七八年之久。
經過多次創建衛生城,彩電塔夜市經歷過很多故事,一度消失的彩塔夜市沒有如此這般規劃整齊,整條街全是自由的攤位,樂意賣什麼就賣什麼,至於味道什麼的,全憑百姓的喜好。去夜市消費的人群都是價格敏感型的客群,夜市的價格拼得特別兇,扇貝僅售十元錢五個,如果沒有味道來支撐,再便宜也沒有人吃,銷售毛利都靠著量大取勝,如果用假殼帶著一點扇貝肉,恐怕這門生意做不下去了。
彩塔炒燜子源自於大連小吃,從業者已經有十餘年的歷史,每一份炒燜子從二元到後來五元錢一份,排隊者絡繹不絕,什麼是燜子,類似一種澱粉製成的正方形膠體,經過高溫的鐵板煎烤,澆上商家熬製成的秘制醬汁,搭配的土豆泥入口即化,後來我到大連餐廳嘗試過一次當地的正宗炒燜子,好像瀋陽的燜子缺了一點靈氣,或許是適口者珍的緣故吧。
後來炒燜子的隔壁開了一家大連冷麵卷臭豆腐,冷麵皮和臭豆腐都經過油炸,然後卷在一起吃,也成為夜市的人氣美食,這兩種美食長期霸佔排行榜的前幾名,不論颳風下雨,總有人排隊購買。據說不少餐飲老闆都是從夜市幹起來的,商場和飯店的生意最近不太好,在夜市裡面找到自己的好位置,做出自己獨特的味道。
經過多次改造的夜市,增加不少南方的小吃,比如說腸粉、涮肚,當然還是本地小吃佔據主流,小清新在夜市沒有地位,很多外地引進的美食,只有幾個月的存活期,但是依然有人前僕後繼,朋友戲稱這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因為每年去夜市都會發現不同,很多攤位只能堅持半年就易主,或許是味道不入大家的法眼,燒烤是東北夜市的主流美食烤串、烤雞翅、烤豬蹄、烤雞爪都是夜市常客,它們不一定是老饕的最愛,總有歪打誤著的顧客抱著嘗試的心態,於是龐大的客流為夜市攤主們帶來一線生機。
烤冷麵也是極具東北特色的夜市美食,不論大街小巷都有烤冷麵的蹤影,我沒有嘗試過烤涼麵的味道。朋友說食材好,不一定賣得好,味道好還得看吆喝,會吆喝也得有真手藝,於是商販們會陷入一個怪圈,越沒有人氣,就越冷清,排隊越多就有人好奇,於是有人想出一個主意,就是僱人排隊,在商業街經常看見長隊,您要擦亮雙眼咯!
因為有特殊情況,夜市的出入口都有測體溫。安全至上吧,誰也不想因為貪吃惹上麻煩事兒。
臭豆腐還是夜市的主流美食,拍攝這家臭豆腐的時候,她和我攀談起來,原來店鋪的主人原來是一位攝影師,原來做了一段時間兒童攝影,轉行做起搖一搖的臭豆腐,味道還真不錯。
一家很火爆的烤鳳爪,先滷製好的雞爪經過爆烤,雞爪已經香酥軟爛,很暢銷的夜市美食。不論是煎餃子還是炒飯、還有超便宜大餛飩,各種主食也是夜市的主力軍,附近下夜班的人會到這裡打包一份帶回家。
紅色、綠色、紫色、藍色、粉色……彩電塔不停地變換著七彩燈光,循環往復不知道多少次,晚上五點多到夜裡的十一點多是逛街的高峰期,天氣是夜市最大的敵人,入冬以後逛夜市的遊人漸漸減少,我曾經在冬天拜訪一次彩電塔夜市,遇到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奶奶,零下三十度的天氣裡在戶外炸串,我問她冷不冷,穿著厚厚人造革皮衣的她苦笑著說:如果有人吃串就能點上煤氣爐,這樣就不太冷了。今年再沒有看見她的身影,或許炸串攤位交給家人繼續經營,或許默默離開夜市。一個爐子、一份炒飯、一把炸串,可能是他們的飯碗,也是百姓的美食。很多人說夜市是城市裡的煙火氣兒,不如說這裡是盛京的深夜食堂,春去秋來,夜市沉澱很多故事,有愛情也有有悲劇,只有在這裡才能真正尋覓到城市裡的味道。
遼瀋美食 圖文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