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作家,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必定名列前三。日本推理小說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正是得益於東野圭吾的成功開拓。多年來,東野圭吾在推理小說創作中不斷創造高峰,不僅舊作熱度不減,接連出版的新作也是出版界的熱門話題。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原因或許正如東野圭吾自己所言,比起錯綜複雜的案件設計,他更注重故事中的「人情」。
去年,東野圭吾新作《沉默的巡遊》由新經典文化公司出版。筆者採訪了東野圭吾的圖書編輯王心謹,揭開這個低調作家的真實一面。
01「白月光」和「使命感」的結合
寫作這本《沉默的巡遊》時,東野圭吾60歲了。
這是一個屢有新作問世並總能受到關注的高產作家,讀者也總可以沉溺在他筆下百轉千回的情節中。猛然發現東野圭吾已經60歲,讓人心生感慨,作家筆下的物理學家湯川學依然年輕睿智,而作家本人卻難敵時光的流逝。
不過,年過花甲的東野圭吾依然老當益壯。據說《沉默的巡遊》在日本上市39天便售出24萬冊。連他本人都說:「《沉默的巡遊》是我的集大成之作,希望在翻譯成英文後能將《嫌疑人X的獻身》沒能拿到的愛倫·坡獎一舉拿下。」愛倫·坡獎是為全世界優秀偵探小說家創設的最具權威的獎項,東野圭吾雖然風靡多年依然沒有折桂,這不能不算遺憾。
《沉默的巡遊》講述了一個十分複雜,全程高能不斷反轉的故事,被認為是一部「連兇手自己都不知道真相」的推理小說。小鎮上最受歡迎的女孩死亡,一名男子被列為頭號嫌疑人。審訊中他始終利用「沉默權」應對,最終竟被釋放,在小鎮引發眾怒。不久,在小鎮的巡遊盛典之日,男子被人殺害,女孩的親友們因具有復仇的動機而受到調查——他們似乎一直籌劃著在巡遊之日復仇。但事實上,這群失去摯愛的人在巡遊當天因意外中止了計劃。那麼男子究竟是怎麼死的?
新經典文學部編輯王心謹是東野圭吾多部圖書的編輯,她說,讀完這部小說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的兩句詩:「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在她看來,60歲的東野圭吾對自我、對世界、對寫作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有了更溫情的回望。「無論從這部小說在讀者中的口碑,還是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作家本人『這是我的集大成之作』的定位都是比較準確和恰當的。」王心謹說。
熟悉東野圭吾的讀者都知道,27歲憑藉《放學後》步入文壇時,他主要是寫以詭計、解謎為核心的推理小說,也就是推理迷們常說的「本格推理」。「這可以說是他心頭的『白月光』,」王心謹說,後來,東野越來越多地去寫生活、寫人心,而非局限於推理的遊戲。在《沉默的巡遊》裡,東野圭吾把「白月光」和「使命感」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小說中既有非常「燒腦」的案件和謎題,也有十分「戳心」的對於日本社會、對於人心的觀察和思考。不管是推理迷還是大眾讀者,都能在這個故事中感受到屬於自己的觸動。
02用推理的方式探討日常問題
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用「現象級」「風靡」這樣的詞彙來形容東野圭吾作品的流行程度都不算過份。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直至今日東野圭吾依然活躍在文壇,不僅成了推理小說界的傑出代表,而且把一種帶著強烈個性化印記的文學潮流推向了世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儘管他筆下高產的推理故事難免有著「熟悉的味道」,但就是這獨具一格的「味道」,讓讀者們始終沉溺其中而不覺厭倦。
在王心謹看來,東野圭吾作品的「熟悉的味道」,就是他在推理小說中對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描寫的高度聚焦,這種描寫很多時候甚至超出推理本身。「其實,東野圭吾的這種風格特徵在讀者中是存在爭議的,一些推理小說愛好者並不喜歡這樣家長裡短、不夠『推理』的東野圭吾。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這位推理作家的獨特和可貴之處。」王心謹認為。傳統推理小說陷入瓶頸後,日本經濟社會發展暴露出種種問題,呼喚更具真實性和思想性的寫作,東野圭吾並不太出名的一本《名偵探守則》,是他由單單探索案件中的難題轉向探索人心深處謎題的轉折點。這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比起詭計,我更看重疼痛。」
基於此,東野圭吾筆下的人物總是能給人帶來如在你我身邊的普通人的親切感。他的筆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名偵探」,人氣極高的加賀恭一郎只是一名普通刑警,靠一雙腳走遍城市的角落,造訪每一個普通人家,並將撫慰因案件而受傷的人心視為破案的終極目標。「即便是湯川學——《沉默的巡遊》的主人公這樣更逼近於福爾摩斯、波洛、金田一等經典偵探形象的怪咖,也躲不開人間煙火氣,甚至越來越有人情味。」王心謹認為,在東野圭吾的作品裡,邏輯與理性所指向的最終還是人情,是為「情」所困的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朋友與對手,是風花雪月,是柴米油鹽,因此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心有戚戚焉的東西。
東野圭吾曾說:「儘管我以推理小說出道,卻越來越多地考慮怎麼寫才能讓非推理迷也看得過癮。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東西,比如人性的獨白,比如社會的炎涼。」他其實是試圖用推理這樣一種充滿趣味、通俗平易的載體,去探討更為日常、卻不容忽視的問題。或許,這也是他的作品能跳出推理圈、引發深廣共鳴的原因。
03電子工程師出身的「地才」作家
相對於天賦異稟的天才而言,這幾年很流行一個詞——「地才」,它更偏重於指向那些沒有出色的天賦,經過後天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而有所成就的人。回望東野圭吾的創作經歷,這個在很多人眼中擁有著天才光環的作家,似乎更像一名「地才」。
東野圭吾是一位工科出身的推理作家。1981年從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畢業後,成為一名電子工程師。工作前幾年,他每天利用下班之後的時間寫推理小說,連續3次把寫好的作品寄去參加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小說的最高獎)。1985年,他憑藉著《放學後》如願以償地摘得了大獎。得獎後的東野圭吾從電子工程師任上辭職並奔赴東京,開始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職業作家的道路起步並不順暢。最初,東野圭吾的作品每年都被列入日本權威的吉川英治獎和直木獎候選名單,但每一次都會落選。不過,他始終沒有放棄寫作。直到14年後的1999年,他以《秘密》獲得了一次推理作家協會獎。《秘密》是東野圭吾寫作的轉折點,這部小說 1999 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當紅影星廣末涼子主演,打響了東野圭吾的名氣。自此之後,《浪花少年偵探團》《惡意》等近10部同名影視劇的改編,讓東野圭吾才成為長盛不衰的當紅作家。後來,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白夜行》一舉奪得當年日劇學院獎的 4 個主要獎項;《嫌疑人 X 的獻身》囊括了日本三大推理排行榜第一名,這對推理小說家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東野圭吾並不是一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傳奇。他並非天賦異稟,一鳴驚人;在他身上,你更多地看到的是一個普通人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去把事情做好、不斷突破自我的歷程。」王心謹說,東野圭吾日文版圖書編輯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其他作家休息的時候,他一直在努力。他不斷思索小說內容,做筆記,想結構,實驗情節可行性。這樣的努力他從未間斷過。」東野圭吾就是這樣煉成的。
成名後,東野圭吾幾乎拒絕了所有出頭露面的機會。在60歲推出《沉默的巡遊》、第五次拿下周刊文春推理榜第一名後,他很快又投入新的創作中去。東野圭吾說:「如果到了100歲,一定會覺得80歲的自己很年輕,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因此,我想在今後寫出更多可以讓大家享受其中的小說。」
作者:徐敏